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陈浩 兰中仁 张炜
摘?要: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格局。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其规模之巨,举世罕见。这是对高校教学组织水平、管理水平、应急处置水平的一次“大考”,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次“良机”。只有对这一次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才能将这次“大考”带来的危机化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契机”。本文從实例出发,通过对大规模线上教学举措的系统梳理,提出全方位提升教育技术的软硬件支撑条件、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数字素养”的提升,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线上教学;高等教育管理
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格局。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各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就紧锣密鼓地制定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其规模之巨,举世罕见。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为例,教务处于2020年2月便参照《四川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了《四川大学本科线上教学管理办法》[1]。这一《管理方法》从政治担当、教材选用、教学进度等方面,规范师生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倒逼高校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学实验”。笔者认为,这是对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应急处置水平的一次“大考”,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良机”。只有对这一次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才能将这次“大考”带来的危机化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契机”。本文将以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系统梳理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各种举措,以期为今后教学管理方式的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组织架构与应急举措
在四川大学教务处出台《关于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开学阶段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后,建筑与环境学院立刻开展专题工作,成立了学院本科课程线上教学专项工作小组,并根据学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建环学院2019—2020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以各教研室为单位,采取了“动静结合”的应急方案。“静”,即是:暂停各年级一切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活动,暂停各类学科竞赛的集中培训工作,通知所有授课教师采用线上指导方式;对于毕业年级学生,更改在合作企业和校外完成论文(设计)的题目,通知学生留在校内完成;“动”,则是由各教研室牵头,根据各专业课程特点,以课程组、课程为单位,建立QQ或微信群等在线沟通群,由教务处汇总后导入学生的综合教务系统中供学生查询。学院教务办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问卷星”调查问卷,第一时间准确收集学生反馈的无法联系到的课程群信息,由全校教务老师、辅导员通力合作,确保选课名单上的每一名学生在课前都能进入相应的在线沟通群。
同时,作为一个具有在册学生近3000人的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全面启动湖北籍学生线上教学关爱计划。其具体举措为:(1)以系为单位,由学院教务老师核对学生课表,逐一联系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请任课老师要特别重视、关爱湖北籍学生。(2)对11名湖北籍的毕业班的同学,由教务老师逐一通知其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对学生不能如期返校,涉及的实验数据无法完成的等情况,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内容,并充分利用线上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精准帮扶,关怀备至,再苦再累,也要按质帮扶者11位同学如期毕业授位。
这一系列迅速、精准的举措收到了良好成效。结果再一次证实,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也离不开一流的管理服务,而一流的管理服务需要一流的行政管理队伍做支撑[2]。
二、线上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难题及应对
如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邬大光所言:“这样的一种同时全面的线上教学方式,对于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能力提出了最为刚性的考验,也对高校教学管理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3]在我院的线上教学开展的实际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初步化解了以下难题:
(一)教学惯性导致的教学观念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对于线上教学的备课、授课、师生互动、考核、评价等,有着与线下教学截然不同的要求。但最核心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仓促上阵”“赶鸭子上架”,到有意识地挖掘线上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做到“标准不降”“内容不减”。
为此,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继续推进“教学全过程改革”、加强线上授课教师培训
其实教学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作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四川大学一直倾力办最好本科,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课程,由谢和平院士主持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课堂教学与学业考核深度变革,这是本科教学鲜明的“川大特色”,也在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中发挥了巨大效用。
以考试形式为例,作为工科学院,每学期都会有大量的理论考试。是不是因为原因就全部改成大作业、课程设计的方式?幸运的是,早在2011年,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就启动了“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着力改变:一是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不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应付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均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二是改变单一标准化考试所导致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高阶认知能力。到2017年,已基本实现所有课程的“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有了这样的前期基础,学院教师面临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在对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就能做到“各显神通”、刚柔并济。以土木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结构力学》《工程经济》为例,任课教师利用题库,做到“一人一卷”;又以《结构设计原理(上)》课程为例,教师在开课时,明确告诉学生“将按照一定比例抽查答辩,若不能解释自己答题过程,将视为作弊,并上报学校”。同时,学校一直鼓励老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举措,都较为有力地解决了“线上教学”特殊时期对学生课业监管难、监考难的问题。
另外,除了组织教师学习四川大学教务处发布的“线上教学指南”外,我院还根据自身的学院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组织了十余场形式多样的线上授课培训,邀请经验丰富、教育技术掌握较好的老师分享心得。经过近一个月的授课实战,初期的网络卡顿、掉线等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对教学平台的选择也逐渐固定,线上教学基本实现了从“仓促应战”到平稳过渡的转变。
2.完善助教岗位配备工作
线上教学带来了教学工作量的数倍提升。为此,我院早在开学前就全面完成全院的助教配备工作。这一方面减轻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助教都是较为年轻的在读研究生,他们对各种线上技术手段更容易熟悉上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践性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课程;(2)实习、实践、实训类课程;(3)毕业论文(设计)。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这种强烈依赖现场的实践教学,对线上教学来讲,是无法逾越的痛点,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就一筹莫展、一技难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作为工科学院,大量项目都需要用到实验室、实验仪器。对此,学校做出了以下调整:2020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如受影响不能如期开展工作的,可在中期检查前申请研究内容异动。同时,学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四川大学线上虚拟仿真實验平台对部分可在家完成的实验,请实验室教辅老师编制实验指导手册,制定详细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线下完成。经过这一系列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2020年秋季学期结题时,建筑与环境学院16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有160项顺利按期结题,仅2项申请延期、1项申请终止,结题率达98.1%,为历年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育技术都有适用场景及局限所在。因此,学院以课程为单位,在2020年秋季学期学生返校、教学秩序回归正常后,对上一学期有所欠缺的实验课程仍然进行了加强和强化,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打折”、不“断档”。
三、对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思考
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即使不是因为抗疫需要,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从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全方位提升教育技术的软硬件支撑条件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高校管理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财务、学籍、招生、就业等,基本实现了管理的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相比较而言,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进展则较为缓慢[4]。从此次线上教学实践来看,得益于我国的强大科技实力,保障了特殊时期学生有课上,但是进入后时代,如何建设线上教学资源、保障教学技术的软硬件齐头并进,从而使教学技术真正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
通常来看,教学理念的更新才会引发教学方式转变,新的技术和手段才会被应用到教学中。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高校教学活动正在日益步入高度开放性、多元化且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教学不是“应急”状态下的“专利”,更不是“一次性”工具和手段,它应该是“常态”下的选择和手段之一[3]。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使得经历过的师生都初步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也经历了一次难得的教育技术“启蒙”。以四川大学为例,在2019年四川大学公共教室已全部完成了智慧教室改造,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才会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去使用已有现代教学设备,从改变理念着手,带动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数字素养”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在促使高校管理者不断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对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8月,国际图书馆联盟发布了《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IFLA Declaration on Digital Literacy),该宣言是第一份关于数字素养的国际性系统宣言,明确了数字素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具备数字素养意味着可以在高效、合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技术,以满足个人、社会和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从线上教学的实践来看,“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建议今后高校在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将“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纳入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将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本科线上教学管理办法http://jwc.scu.edu.cn/info/1083/7080.htm[EB/OL].[2020-02-19].
[2]陈武元,胡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8,0(3).
[3]邬大光.教育技术演进的回顾与思考——基于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6,11.
[4]喜报!我校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http://www.scu.edu.cn/info/1203/8315.htm[EB/OL].[2018-12-28].
[5]邬大光,李文.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1-3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基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SCU80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浩(198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张炜(1981—?),男,汉族,四川内江人,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
通讯作者:兰中仁(1974—?),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育教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