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突围

赵熙敏 丁亮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对新媒体的变革和挑战是所有传统媒体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关乎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此情境下,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也不能偏安一隅,需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途径,进而寻求未来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 儿童电视新闻 融合 发展
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渐深远,在技术和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媒体无论是在生产方式、传播流程,还是营销渠道、传受关系方面都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转型、融合。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儿童电视节目的类型之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新媒体的同生共存,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争夺受众的关注,获取市场的信赖,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明确自身优势,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多维渠道是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实现突围的发展之路。
明确儿童受众具体需求,建立合作媒体机制,实现个性化服务
一、数量需求。2005年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了《儿童新闻》栏目,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全国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虽然之后各个地方台也相继开办了一些儿童新闻节目,如山东儿童频道的《锵锵校园行》,天津儿童频道的《炫锋行动》,成都儿童频道的《蓉城小记者》等,但在全国三十多个儿童频道中,有新闻节目的只有十几个,且每期的播出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与现在新媒体技术所能提供的海量信息相比,儿童电视新闻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造成儿童媒介注意力转移,受众数量递减。
二、质量需求。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对节目内容的需求常常超出成人的视角。课题调查发现,儿童认为好看的新闻节目仅占15.2%,不好看的占20.75%,没意思的占23.5%。理由是很多新闻节目内容肤浅、信息单一;一些新闻报道不及时,缺乏新意;一些诸如儿童教育会议的新闻则内容空泛,毫无吸引力。这些由成年人制作的儿童新闻节目无论信息的深度、广度还是发散度都做得远远不够,使得儿童观看新闻、获取价值信息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个性化需求。在新媒介背景下,儿童电视新闻传播的极致水平就是新闻的个性化定制,即借助新媒体技术达到为某类儿童量身定做新闻,满足不同儿童用户的需求。目前全国的儿童新闻节目在受众年龄、节目类别、播出时间等方面都未细分化。以央视少儿新闻节目《新闻袋袋裤》为例,其目标受众是12-18岁的少年儿童,即中学生{1},首播时间为每天的17:00,其内容则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类受众范围狭窄、播出时间相对固定、没有准确定位和细分化的少儿新闻节目,个性化服务无从体现。
满足儿童对新闻节目的数量、质量和个性化的具体需求,应做到,首先,建立与平行媒体之间的合作机制,积极寻求与合作伙伴媒介之间的信息分享,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分享彼此信息资源,增加儿童新闻节目的数量、种类和内容的储备。
其次,以儿童的内容需求为着力点,将新媒体技术平台与电视媒体内容制作平台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共享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儿童、不同地域儿童对新闻需求的多样化,有效实现媒体资源的相互转换和内容增值服务。
最后,为儿童受众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努力实现儿童电视新闻现实点播,一方面打造儿童专属的内容个性化定制,使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享受到不同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满足时间的个性化定制,使定时定点的收视成为随时随处的接收。
明晰内容为王发展核心,建立节目品牌机制,做好信息传播
2015年12月16日,在乌镇举办的“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会上,《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表示,虽然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多种多样的产品形式,但内容仍旧是新闻的最主要核心。无论技术力量如何主导媒体传播方式,“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多元媒体时代,机构重组是必然的,但任何的机构安排都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儿童电视新闻应把内容作为立身之本,依据儿童独特的认知规律,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升华,一方面避免同质化内容的出现,另一方面积极创建自己独属的内容和品牌。
品牌意识和品牌化是检验一档节目专业化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其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儿童新闻节目在建设品牌化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努力挖掘出自己的特色领域。这种差异化原则要求各地儿童新闻团队必须立足本省的儿童,打造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儿童受众带来专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是儿童受众在选择节目时重要的参考因素;最后打造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儿童新闻主持人。媒介融合时代,“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毋庸置疑,知名主持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为新闻节目带来忠实的受众群体。内容的优质化和品牌的感染力为实现儿童电视新闻的良性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整合渠道优质资源,构建多维传播方式,实现立体互动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前总编杰克·富勒曾指出,“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2}面对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及时、持久、大容量、宽范围等优势,如何有效沉淀用户,增加用户黏性,实现多渠道、立体化传播成为了儿童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又一重要问题。
首先,创建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移动客户端与渠道。移动端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渠道已变成一种信息接口,如微信已不单是一个宣传窗口,还是播出的平台,可以实现节目回看、直播间、视频点播等服务。对儿童新闻而言,创建这个渠道是战略,在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信息之间、儿童与生产者之间搭建互动沟通的平台,在信息的处理与答复中,实现点到点、点到面的交流。对等交流为儿童带来更完整的媒体体验,大大满足了儿童受众参与和互动的愿望及个体化服务的需求。
其次,与移动通信、宽带、数字电视频道等视频内容制作商合作,实现移动电视和网络电视的特殊功能,即扩展视频节目的传播范围和视频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将儿童电视新闻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存储。通过网络电视使一次性的儿童新闻信息网络化后成为永久性的资源,延长儿童新闻信息的寿命和使用率。
最后,整合以儿童电视节目、儿童图书、儿童音像制品、专业儿童网站、儿童报纸等为主的媒体优质资源,建立儿童媒介综合体,实现儿童新闻节目更大范围的联姻传播。通过数字技术消除媒介综合体的介质壁垒,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形成同一内容多介质+多渠道、平面化+立体化、多态化+多元化的传播模式,提高儿童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坚守儿童本位传播理念,尝试建立中国“CE”,形成儿童新闻团队
儿童本位理念的提出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密不可分。儿童本位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核心性和重心性,是目前任何儿童艺术形式都需自觉遵守的准则。维亚康姆公司麾下的尼克罗迪恩儿童有线电视网在定制儿童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时,提出了应遵守的四大准则:一、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二、为儿童创造新事物;三、使儿童快乐,对儿童安全;四、电视节目和地面活动经儿童检验,受儿童欢迎。{3}这四个准则生动全面地诠释了“以儿童为本”的创作理念。我国现有的儿童节目距将以儿童为本的基本理念真正贯彻到儿童新闻节目传播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儿童电视人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媒介优越感使儿童新闻节目开始落后于其他儿童媒体的脚步,尝试创建中国的“CE”非常必要。
CE是英文children,s Express的缩写。简单地说, CE是由8岁到18岁的儿童组成的新闻报道组织。该组织诞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个完全由儿童自己管理的小通讯社,工作包括确定新闻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等。CE的口号是“儿童为儿童制作新闻”。建立中国CE的目的不仅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生活,主动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也让成人、全社会听到儿童的声音,看到儿童的世界,通过媒体让儿童纯粹的声音进入主流社会。
当然,专业的儿童新闻团队还需要专业儿童新闻工作者的指导和辅助。专业儿童新闻工作者在CE团队中可以参与、引导、帮扶、培训,但绝不能代替。多元媒体环境和CE团队对专业儿童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儿童新闻电视人需架构起包括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在内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各种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节目品牌推广、运营等培训,加快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理念、技术、知识、思维的更新。这样专业儿童新闻工作者在儿童CE团队中才能真正起到智囊的作用,帮助实现CE的发展。[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中儿童电视节目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项目编号:2015B-0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注释:{1}王慧敏,许燕钗:《央视少儿频道的受众定位简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2}美]杰克·富勒,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李 琦:《多元媒介环境下儿童与儿童电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