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林修婷 洪仪琳
【摘? ?要】 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文关怀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呈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工作。
【关键词】 人文关怀;高校;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 ? ? ? ? ? 文献识别码:A? ? ? ? ? ? ?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2-0054-55
On the Financial Aid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
LIN Xiuting, HONG Yilin
(1 Student Development Center of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 Fuzhou, Fujian? ?350000;2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Finance and Gold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0)
[Abstract] The group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s a vulnerable group in the society, but also a special grou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care in college funding work, presents the main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 funding work, and proposes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college funding.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ancing
1?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必要性
1.1? 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解除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资问题,还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学业上的压力等。因此,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必要的。辅导员是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素质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定期召开贫困生座谈会,深入探索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的困难,尊重他们的隐私,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他们进行针对式教育,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拒绝奢侈的不正当的消费,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劳动最光荣和无私奉献的快乐。
1.2? 尊重和理解贫困生,让善行结出善果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设备相对缺乏,他们必须要比普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家庭经济困难反而使他们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同时,贫困生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同情的目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贫困生,把他们当成“正常人”看待,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其反哺社会。
2? 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方法
2.1? 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认定方式和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起点。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贫困生为了获得学校的补助金,夸大了家庭的貧困程度,甚至有的老师根据认定学生的衣着来判定该学生是否有资格竞选。甚至有的非贫困生为了获得这笔额外的“零花钱”,通过家长找关系去造假贫困生证明,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阻碍了资助工作的正常发展。
对此,各地高校的干部应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进一步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并结合贫困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以及道德品行进行分析,保证助学金的发放公平公正。此外,各地高校还要建立一种应急资助机制,帮助家庭突然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解决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各班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其成为班级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班级建设校园建设都充满蓬勃朝气。
2.2? 注重心理教育与引导,全面提高贫困学生素质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单纯的物质需求,还要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来,帮助贫困学生走出精神误区,正视“物资资助”。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贫困生群体中仍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有的贫困生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贫困的家庭情况,不愿申请国家的助学资金。有的贫困生家庭“依赖”助学金,认为国家对贫困家庭的助学扶贫政策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知恩图报,淡化感恩意识,不愿意偿还助学贷款。此等行为与国家助学扶贫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地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师课外学业辅导工作。学校任命专任教师,让其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情况安排固定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指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其次,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通过名单在全校范围内公示,让同学们进行监督并积极举报一些肆意挥霍助学金的学生。再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一些具有感恩性质的节日为载体进行宣传活动,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鼓励学生通过发送感恩短讯、帮父母、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赠送父母、老师等亲自手工制作的小礼物等方式表达感恩之情。最后,定期开展心理课,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测试,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正确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有效缓解或释放精神压力。
2.3? 提供多元化平台,发挥经济困难学生主观能动性
各地高校在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新思路,创设多元化平台。
首先,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勤工助学岗位。部分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内容单一、供不应求、与专业不对口,大部分学生无法意识到勤工助学的意义,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仅是为了获取生活费,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希望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此,各地高校应积极拓宽渠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后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平台。通过开展商业模式与设计等课程,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鼓励其积极创建或参与创新创业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团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自主创业成功。
最后,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无法提供给孩子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各地高校應加大力度建设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并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家访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克服职业歧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2.4? 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扶贫力量
目前,助学扶贫大多依赖于政府与学校的支持,资金的来源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较为缺乏,虽然各地高校的助学扶贫方式多种多样,但政府所给予的资金是有限的,学校所举办的活动、助学方式大多数针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经济困难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助学扶贫的普及度以及助学资金的获取度较低。
助学扶贫工作不单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它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地高校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传播,提高了资助信息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调动了更多的爱心人士、社会团体融入助学扶贫的大家庭中。此外,各地高校还积极申请或参与校外的资助项目,并选拔出德才兼备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启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从第三届大赛的“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到第四届大赛的“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振兴中华”,全国上百万的大学生通过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精神境界。
3? 结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在“成长”的路上。过去的一路上,我们看见了相关部门在马不停蹄地奋斗着,以及资助工作中取得的进步与成效。但是随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贫困学生的范围仍在扩大,各地高校的“扶贫担子“会越来越重。各地高校应加大力度开发便捷、创新型服务,扩大帮扶渠道,有意识地简化程序以便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又积极引领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不忘初心,不搞形式主义,真正落到实处,把助学金发放到有需要的人手里,争取早日为家庭困难学生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的人性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璐.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中外企业家,? ? ? ? 2014(15):169+171.
[2] 花春飞,宁蕴绯. 关注贫困生,做好资助工作 [J]. 法制与社会.? ? ? ? 2011 (29).
[3] 魏 东. 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法? ? ? 制与社会. 2011 (07).
(编辑: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