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母语传承
【摘 要】人类语言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交际”和“文化载体”两种功能。当今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为方便交际而日趋统一的标准语言(英语、汉语等)与少数民族语言(弱势语言)的矛盾日益突出。怎样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挽救“日益萎缩”甚至即将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当是人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母语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6-01
诚然,少数民族语言与使用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语言相比较,其通用性、统一性及民族地方领域之实用性均存在一定不足和局限。但是,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形式”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及深刻、传统、神秘的文化价值。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均强调“语言统一”,在现代化进程中“语言统一”与少数民族母语环境的延续传承,这二者如何二者协调统一、共荣发展,是整个人类尤其是少数民族深刻思考、长期践行的神圣课题。
一、肯定和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少数民族语言是经历了“历史语言功能”的竞争、考验后,在漫长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当代称其为少数民族之“母语”。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其民族语言有着莫大的渊源,语言是民族意识的天然流露与对外载体。这种载体是名族生存发展之必然,也是标志性特殊符号。这种符号,让不同民族各具特色;让不同民族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特质;让不同民族形成其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因此,研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对其生产力的创造发展、对其民族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首当其冲。当代谓之“母语”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存在、传承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首要价值。
从其语言着手,从而认识其文化高度、民族公众意识。这个世界因有了各种少数民族独特的语言而绚丽多姿,使得这个有声世界不缺乏交响乐似的纵向与横向织体;因有了各种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为这个灿烂的地球增添五光十色的有别于自然之光的人文色彩;同时,丰满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时间,天空与大地……如是,则有着丰富而广阔领域的少数民族语言便是自然世界、人类世界的“生命源”。在当代,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极速衰变甚至灭绝。其原因是:首先,跟随潮流而自我放弃;其次,民族意识淡薄而自然放弃。鉴于此,只有少数民族对其“母语”所承载的文化深刻完整地了解,形成“潜意识认知”而沉淀其民族情感——爱,才能广泛弘扬,挽救母语文化之“极速消亡”。
二、民族意识自我认知
当代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趋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文化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若要杜绝民族语言文化“极速消亡”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危机,必须在各国人性化的政策法规庇佑的前提下,在绝大多数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包容下,实现少数民族的自我觉醒、自我弘扬、自我践行和自我传承。
在中国,“坚持各民族平等和语言文字平等”一贯是国策之一,谢远义在《切实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中有详述:“民族社会的和谐,首先是语言文字上的平等”。因此,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仅依靠法律法规远远不足,需“大多数民族”尤其“少数民族”自身警醒、践行,创造母语环境,提倡“母语”交流,体现人性中最阳光的包容性,保存先祖文明。
三、“母语”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少数民族“母语”的“濒危”,世界众多国家均有其人文法规,无需赘述。当下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少数民族自我认知的“浅意识化”、自我肯定的“常态化”、自我发展和自我弘扬的多语运用“终生化”、多方位体现“母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使之无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谓。
四、结语
藏族作家阿来说:“在这样的两种不同的语言间不断地穿越,我对不同的语言的感觉,就绝对不是发言不同与句式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发现,可能我面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立场,都是由所操持的语言所决定的。对世界与人生认知或者拒绝认知,带着对传统的批判与探寻的理性或者是怀着自足的情感沉湎在旧知识体系的怀抱。当今,世界只是一个村落,少数民族语言在此村落中保持独立个性,保留特有的文化价值,其语言的“母语”位置及土壤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对文化之怀抱认知,势在必行,终将占据人类诸多必然性之首位。
注释:
①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哭嫁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01).
[2]谢远义.切实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J].语言与翻译,2003(03).
作者简介:
秦继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作曲及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