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爱情描写的推翻与重构
屈培培++王康
【摘 要】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关于爱情的描写当中,很多作者往往对“情”之一字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李渔却一反常态,在作品中往往贬低“情”的超然力量,以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写法揭示了浪漫与理性的矛盾。
【关键词】爱情描写;推翻;重构;情的贬值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3
在明末文学中,对“情”的执着始于我国最优秀剧作家之一的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一部关于年轻女性杜丽娘性爱意识觉醒的戏剧。杜丽娘在梦中爱上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男子,并且伤情死于这场未能实现的爱情中。在“游魂”时,她发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并凭借对情的执着获得了重生。杜丽娘是一个感性而又充满激情的多情种,她的情欲是在读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之后觉醒的,在观赏和体验到春天的美丽之后,她的情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①。就如春天完整的阳光一样,她认为爱情是深刻并且永恒的,并将其转化成一份痴迷而超然的热情。杜丽娘的爱是如此强大,不仅使她与自己的情人在梦中结合,在人与鬼的边缘地带结合,而且最终正是这种爱的力量将她带回人世间,与她的情人柳梦梅在现实中结合。
戏剧所体现的核心主题是爱情的力量能成为一种精神和超然力。很显然,杜丽娘对浪漫的痴迷是作者所赞美与讴歌的,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序言中所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②
汤显祖推崇“至情”论,并将“情”与冷酷的理、“情”的对立面——纯粹的肉欲相区别。
因为爱超越了现实,就变成了神秘的、强大的、能克服一切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区别于欲望的对象。杜丽娘第一次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情人柳梦梅,他是一个抽象的爱人。剧中柳梦梅的形象塑造也证实了“情”存在的独立性。正如李惠仪在《魅力与祛魅》一书中谈到的,柳梦梅是“传统的、性格相对温和的人物”,但杜丽娘热情的“强度不是由柳的性格决定的。她想为爱去死并且确实这样做了。柳是否能够挺身而出,如丽娘那般坚决,成为一个值得拥有的伴侣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③当然,柳梦梅也有一些吸引丽娘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温柔和深情。她也承认如此,“是看上你年少多情,迤逗俺睡魂难贴”④。在凌濛初的短篇小说《拍案惊奇》中,“大姊游魂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这篇也可发现类似的对情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浪漫的女主公兴娘也是个“游魂”,她对男主人公的爱不是实现自己的复生,而是将自己的灵魂赋予到妹妹的身上,从而完成与自己爱人的结合。兴娘的存在是神秘而又无形的,但这不重要,所有的这些都是情的表现,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只有这个情字是不泯的。”⑤
从明末开始,对情的赞扬与歌颂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中心主题之一。冯梦龙甚至编了一部名为《情史》的书,旨在揭示情爱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爱的重要性。这个主题的普及,也暗示了该主题的常规化。李渔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常规的作家,在戏剧《慎鸾交》和短篇小说《鹤归楼》中,他贬低了情的超然力量和汤显祖所推崇的神圣浪漫主义,这样做是为了更合理地、更实际地去保留和控制爱情。
《鹤归楼》像《牡丹亭》一样,也是一部表现爱能够“起死回生”的小说,但是李渔完全颠覆了《牡丹亭》中的爱情观。在李渔的小说中,真正的爱情不会导致死亡,反而会让人们更好地活着。在小说的开场诗中作者就质疑了情的超然力量:“不见人间死离别,朱颜一去难再归”。⑥此外,还告诉我们,“情”作为一种执著的激情可能是有破坏性的,也可能是有颠覆性的!因此,为了避免灾祸,真正的有情人应该懂得谨慎地对待他们所拥有的幸福,抑制有害的爱的激情。
《鹤归楼》这部小说描述了两个朋友对爱的不同态度。段玉初(断欲初)是一个冷静而理智的年轻人,对待爱情谨慎、理性。身处战乱年代的段玉初认为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分离是常见的,狂热的激情不能长久。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言:“恩爱夫妻不到头”⑦。因此,尽管娶了京城里最漂亮的姑娘,他确信蜜月期间卧房里的激情还是不够火热。后来被迫与妻子分开,前往敌国,临走前他的表现几近无情,拒不表现出任何对妻子的温柔与留恋,甚至恼怒于妻子为他精心准备的衣物,又把所住的楼房门上添上一个匾额,题曰“鹤归楼”,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以表他决不生还之意。即使他从敌国给妻子寄的诗也似乎只诉说着分离(这实际是包含了完全相反的意思的回文,直到团聚之后这对夫妻才发现)。这个看似无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保护他娇弱的妻子远离无尽思念之苦的方式。在被朋友指责之后,段解释道:
这等看来,你是个老实到底之人,怪不得留恋妻孥,多受了许多磨折。但凡少年女子,最怕的是凄凉,最喜的是闹热,只除非丈夫死了,没得思量,方才情愿守寡。若叫她没缘没故做个熬孤守寡之人,少不得熬上几年定要郁郁而死。我和她两个平日甚是绸缪,不得已而相别,若还在临行之际又做些情态出来,使她念念不忘,把颠鸾倒凤之情形诸梦寐,这分明是一剂毒药,要逼她早赴黄泉。万一有个生还之日,要与她重做夫妻也不能够了。不若寻些事故,与她争闹一场,假做无情,悻悻而别,她自然冷了念头,不想从前的好处,那些凄凉日子就容易过了。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顿挫她的去处,正为要全活她。⑧
做最坏的打算,这对夫妻却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经过八年在敌国的煎熬,段玉初回到了他那满心怨恨但仍然健康的妻子身边,他强有力的解释把他妻子的痛苦变成了欢乐,他们重新获得的如新婚般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
相反,段玉初的好友郁自昌(欲自昌)是一个“情”的化身,他具有浪漫主义男主人公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温柔、专注、热情。他用任何可能的方式爱着她美丽的妻子,但他却不能够将因过度思念自己、悲伤而死的妻子挽救回来。在遭受了与段玉初同样的折磨与痛苦之后,郁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妻子。这个小说讽刺了这样一个事实:反对浪漫主义的段玉初因为他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保全了他和妻子的性命,使他们可以享受终生幸福的婚姻,而浪漫的郁自昌却因自己的殷切热情赔上了自己的爱人;一个似乎缺乏感情的人却重获爱情,而另一个满是浪漫与热情的人却失去了爱情。
这确实是一部巧妙的小说,多型倒置从不同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从语言层面来看,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回文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讽刺语,两种不同的叙述语言同时进行;从文本层面来看,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反转的命运,一篇完美的翻案文章从内部体系中显现出了浪漫与理性的矛盾;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部小说用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来质疑“情”的超自然性。正如李渔作品的评论者杜濬所言:“此一楼也,用意最深,取径最曲,是千古钟情之变体。”⑨
更有趣的是,这部《鹤归楼》本身就是李渔的戏剧作品《慎鸾交》的剧情反转。《慎鸾交》大致沿用了《鹤归楼》的情节,浪漫与理性的矛盾再一次在男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只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反对浪漫主义的华中郎与推崇浪漫主义的侯俊。但不同于《鹤归楼》中的段玉初与郁自昌的是,华与侯在这部戏剧中扮演的是“欲望的客体”。因此,主题也就由“谁得到爱”转变成“谁值得得到爱”了。作者李渔喜欢对待爱情理性的人超过只懂浪漫的人,但他的这种表现方式也完全泯灭了“情”的自生性与独立性。
《慎鸾交》讲述了两个美丽大方的名妓寻找能够与自己结婚并且一直生活下去的理想伴侣的故事。通过对许多伪“风流”的情人的观察以及经历过无数次短期的激情后,王又嫱将目标锁定在看似冷酷无情却内心火热的华中郎身上,她相信华的理性与慎独会给她带来长久的幸福。王的爱情观并没有受到她的好朋友邓蕙娟的认同,邓对理想的爱人保持着传统的观点,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侯先生。一旦我们熟悉了李渔创作惯用的反转手法,那么故事的情节发展与结局就显而易见,因此,就不在此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单一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对李渔作品中的女主角们来说,爱情就是对理想爱人的寻找,而她们对爱情的感知就是由“欲望的客体”决定的。
在第九回“心归”中,王又嫱第一次见到了华,她感受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品质除了浪漫。华中郎到底是哪里吸引了王又嫱呢?这是作者一步一步设计出来的。首先,是华中郎的帅气与高素养,但更重要的是华的自律品质。他对其他纨绔子弟和妓女们玩的那些无聊游戏不感兴趣,同时他行为又非常谨慎,尽量避开王又嫱火热的目光。华还有一个吸引王的地方就是他的文学才华,由王发起的一次小比赛,证明了华中郎是所有学者中最有才华的。从比赛开始到最后,华都一直隐藏着自己的身份,但我们知道他的身份对王来说太重要了,王以借华的扇子为由,想弄清楚他到底叫什么名字。那晚,当华离开聚会独自回家之后,王没有再接客,此时华就成了唯一能够激起她热情的人,也是唯一女能配得上她的爱的人。
李渔的另外两部作品被认为是以“情”为主题的完美改编。在描写女同性恋的戏剧《怜香伴》中,李渔描写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浪漫爱情。该剧是从两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年轻女子的邂逅展开的,作者通过求爱、离别、思念、团圆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两个女子非常态的爱情,最终以嫁给同一个男人收尾。许多浪漫的套话和观点都是出色的模仿,例如:寺院是爱人们相遇的最好地方;出家人充当他们的红娘;情人们为以后的生活许下美好的婚姻誓言;为了见到情人而乔装打扮去拜访等等。在第二十一回“缄愁”中,曹语花与侍女的谈话很好的揭示了作者改编的意图:
贴旦:那范大娘是个女人,他有的,你也有,你没有的,她也没有……
小旦:呆丫头,你只晓得“相思”二字的由来,却不晓得“情欲”二字的分辨。从肝隔上起见的叫做情,从衽席上起见的叫做欲,若定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个欲鬼,叫不得个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说得个“情”字……
贴旦:杜丽娘虽不曾见男子,还做了个风流梦。小姐,你连梦也不曾做一个,什么来由?
小旦:你若说起梦来,我比杜丽娘还觉受用。自从别她之后,哪一夜不梦见她?戴了方巾,穿了长领衣服,就象那日拜堂的光景。
【太师引】俺和她梦中游,常携手,倘儒冠何曾去头!似夫妻一般恩爱,比男儿更觉风流。丽娘好梦难得又,争似我夜夜绸缪!
李渔流畅而自然地给他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从内部自我反思的“镜子”:一方面,通过曹的叙述,清楚地表明这部戏剧是对汤显祖《牡丹亭》的嘲弄,而另一方面,又通过侍女之口揭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对情的执着是荒谬的,并严厉地指责了他们。这其实是李渔在作品中与其他小说的“爱情观”进行辩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全面的论述。
在话本小说中,“情”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卑微的追求者向美丽优雅的女子表达自己奢侈的爱与狂热的奉献精神,其中以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代表。《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了一个英俊潇洒但穷困潦倒的男子爱上了一位名妓,并最终通过自己善良与忠诚的品质赢得了女子的芳心的故事。女主人公是花魁娘子,美丽成熟,被迫出来靠身体赚钱,但她非常明智地攒了很多钱,希望有朝一日能赎身。她想出肉体交易这一招仅仅是因为这是找到好男人并与之结婚唯一的方法。她幻想着结婚后变成模范妻子和丈夫的得力帮手,一起经营出一个完美的家。花魁娘子作为一个典型的人物角色,不仅使人联想到唐传奇中的李娃⑩,也使人想到冯梦龙其他两部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与赵春儿?,唯一不同的是花魁娘子选了一个卖油翁这样一个平凡人作为自己的理想情人和未来的丈夫,这样的情节对白话小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人公成功地追求到花魁娘子并最终与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多是因为男主人公独特的精神品质。年轻的男主人公秦钟,社会地位低下,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懂得爱的浪漫与风流。为了能够与花魁娘子共度一晚,秦钟花光了一年的积蓄,并耐心地等待了一个月。当那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醉酒的花魁娘子未能如期而至,但他并没有恼怒于她的迟到,反而耐心地等待了一个晚上。最终,秦钟用他的善良与温柔赢得了花魁娘子的爱情与财富。
李渔创作的短篇小说《人宿妓穷鬼诉嫖冤》(《无声戏》第七篇),则是对这个故事的反转,是另外一部完美的改编,两部作品都围绕男子的英勇与女子的心地善良两个方面进行创作。
李渔的小说不仅反转了剧情的发展,还告诉了读者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矛盾的,李渔表面是在写“卖油翁”,实际却是在讽刺他。他从各个方面反转了原来的内容:把浪漫的爱情故事改编成反对浪漫的喜剧;把心地善良的歌女反转成精于算计的骗子,英勇而成功的追求者则变成了笨拙而可怜的受害者。作品中的男主人公——身份卑微的理发师王四,在看了《卖油郎独占花魁》之后,也希望碰到和秦钟一样的美事,于是模仿秦钟所做的一切。他突然有了一个冲动而浪漫的念头,相信自己有吸引女人的能力,所以决定去碰碰运气,他和雪娘、另一个妓女还有老鸨一起签下了一份契约,在几年内两者都需要出一笔钱,目的是把雪娘从妓院里赎出来。从此以后,王四便为奴为婢服侍雪娘,五年之后终于攒够了雪娘的赎身钱,但鸨母和雪娘却拒不承认与他之间立有契约,认为这几年王四赚的钱,都已经花在平常逛妓院上了。最后,王四不仅赔上了五年来赚的所有钱,还被人们戏称为“王半八”。
通过对冯梦龙作品的完全改编,李渔的作品表现出对“情”与善良歌女的讽刺,正因为他们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幻想,所以可以任意破坏和嘲弄。王四是一个“扮演者”,也是秦钟的“仿制品”,他给冯梦龙作品中的浪漫男主人公增添了些讽刺意味。王四的不幸与荒唐是秦钟浪漫行为与情感的一个扭曲版本,当王四的“浪漫”被人们嘲笑时,秦钟的浪漫也未能幸免。
李渔这篇小说的结构同样是小说中的小说(剧中剧)的模式,这样的结构模式有利于读者去判断小说中虚构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进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主人公王四本身就是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读者,他的悲剧主要是由他无法分辨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所引起的。王四无法区分这两者,因而也就无法应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他也成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李渔把他的滑稽模仿作为艺术形象来进行批判。
注释:
*节选自王英:《李渔作品的两种作者修辞学:反演和自动传播》(博士论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97年)。题目系译者所加。
①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戏剧集,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②汤显祖:牡丹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版,第1页。(英译.李惠仪.魅力与祛魅.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
③李惠仪:《魅力与祛魅》,第53页。
④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戏剧集,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版,第377页。
⑤凌濛初:《拍案惊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3页。
⑥李渔:《李渔传奇》,电子版.9,第204页。
⑦李渔:《李渔传奇》,电子版.9,第212页。
⑧李渔:《李渔传奇》,电子版.9,第227页。(英译.帕特里克·哈南.ATowerfortheSummerHeat,209.)
⑨李渔:《李渔传奇》,电子版.4,第69-70页。(英译.帕特里克·哈南.李渔研究,马萨诸塞州剑桥和伦敦:哈佛大学,1988年版,第142—143页.)
⑩李娃是唐传奇《李娃传》的女主人公。
?杜十娘和赵春儿是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的两位女主人公。
作者简介:
屈培培(1989-),女,安徽亳州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王 康(1988-),女,陕西西安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项目基金:本文获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IP2015060),为宁夏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国外关于李渔研究英文文献译介”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