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小学音乐课引发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小学课堂都是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发生着巨大改变。这提醒着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应与时俱进。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角度去关注、思考,现阶段音乐教学到底要怎样改革?笔者从观摩小学音乐课引发思考,探索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课堂;高职高专;高等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应该注重音乐审美
1.1 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重点在声音技术上,忽略了对歌曲音乐审美的感受与鉴赏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表述,“音乐审美是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多是小组课、集体课,授课有一定的复杂性,人数多、待解决的问题多、进校基础不一样、时间有限。如何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老师结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更好地处理好主次矛盾,更好地完成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任何声乐演唱都离不开技术技巧的支撑,这是很重要的,而一些教师容易在课堂上强调声音技术的训练而忽视音乐美。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专业就业方向是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课堂中,教师应紧扣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融合小学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做延伸;但也不能照搬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这样会略显简单。教师要有对音乐审美思维的延展,例如在课堂中加入声乐欣赏,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歌曲时应注意乐谱中的审美因素
教师在教授歌曲时,要严格尊重体现了作曲家乐思的歌谱中的所有符号、记号、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组合的音乐音响美,注重歌词语言的音乐美感,体会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美及作品的音乐风格个性的特征美等。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音乐材料中的审美因素,结合自己的审美音乐体验,分析、处理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审美体验和对声音的审美追求。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一起对歌曲进行分析,这样的情感互动体现了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
1.3 声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浸透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它的审美一定是听觉和视觉的体验与感受。平时我们的声乐教学环境就要体现艺术美的特征。声乐教学场所有音乐大教室、教师琴房、剧场、音乐厅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审美特点一方面体现了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另一方面体现了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之间的和谐。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捏、挤、卡的发声问题,避免使用音律不准的钢琴。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感受的关键因素,悦耳、优质的音色,动听、清晰的音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诱发美感的产生。
音乐厅、音乐大教室、剧场等适用于音乐演出及训练环境的视觉美化对声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声乐教学环境应该布置得优雅、有艺术性。包括室内的物品摆放、多媒体的运用、著名歌唱家的演出照片及声乐相关信息挂于墙面,营造出歌唱情景与实践的美好氛围。
2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应该加入儿童嗓音训练的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音乐课程里会有唱歌课,一年级到六年级,大多是童声,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前发育、变声。但是“童声”这个概念不是固定的,因为“儿童”涵盖了不同的成长阶段,“童声”是变声期前儿童声音的统称,指音色,也指音域。特别是变声期前后的这段时间,要注意儿童音色的变化。对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童声本来的和能够通过训练拓展的音域至今还没完全统计。
2.1 理想的童声是需要训练的
没有经过训练的童声,音域平均为两个八度。儿童的声音训练与成人的声音训练还是有区别的,教学过程的环节有相同之处,都要进行练声、唱歌曲,但是内容、方法、过程等都应该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切忌照搬成人的声乐教学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孩子打基础和寻找正确、科学发声方法最好的时期。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音乐,更需要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个时期的孩子声音可塑性很强,很容易教好,因为并没有受到坏的发声习惯和模仿不好声音的影响,潜力很大。这个年龄如果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就会为以后的嗓音运用打好基础,树立起正确的发声观念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2.2 理想的童声基本特点
第一,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是清脆,有的人是细软,有的人是厚实,有的人是深沉。儿童的嗓音,因为年龄小,声音比较清脆、稚嫩、纯净,音调高,发育、变声之前的音色区别不是很明显;训练时不能着急拔高音域,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应注重自然声区的练习。
第二,训练时不要着急扩展音域,童声有成长阶段,4~6岁的儿童音域不宽,在6~8度左右;7~9岁的童声音域能唱到10度左右;变声前10~12岁儿童的音域可以有所扩展,但是不能太多;变声期13岁左右,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有的孩子会变得声音沙哑,说不出话,有的孩子声带会充血、变厚,不能大声说话、唱歌。儿童变声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嗓子,防止过度用嗓,可以在声乐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变声期间还可以去欣賞、鉴赏音乐,提升全面的音乐修养。在这个阶段,声乐教师应该正确面对儿童变声,不应该为此而感到气馁、沮丧。只要在变声之前声音没有问题,在变声结束后经过正确的训练,加以主观歌唱的愿望和兴趣,完全可以重获优美的声音。儿童的变声只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成长,这个过程是一个健康声音的正常发展阶段,所以教师正确面对并引导学生心理很重要。
对儿童嗓音方面的训练一定不能着急追求唱高音,前期应该着重自然声区的训练,打基础,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绝不能过早地对儿童的嗓音定性,不要有像成人声乐一样的针对性的声部训练。
第三,对儿童的发声训练不要持续太长时间。儿童的声音比较特殊,每次训练的时间要适度,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有休息、调节的时间,一般是坚持2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再练习。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直唱,暂停时可以加入学习一些相关文化知识、音乐基础知识,也可加入一些欣赏的图片、视频等,劳逸结合,不耽误学习。
第四,儿童在演唱的音量上要注意控制,因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还是有喊唱式的教学现象存在,这个完全取决于音乐教师对儿童声音训练的认知。如果小学音乐老师不去学习、更新儿童声乐的教学理念,对孩子错误的发声现象、习惯没有给予指正,孩子们会滥用自己的声音,不注意保护,就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声。儿童在训练发声时,应该有轻声、头声的歌唱意识,也要有气息的支持;儿童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气息的控制力不是很强,音调高,应该以咽腔哼鸣的方法为主,加上口腔、鼻腔的打开的空间状态。通过头部空间的扩大、集中于眉心、前额窦的高位置头腔共振,这样的头声在音响上轻盈、柔美、通透,富有线条感,是声音的审美体验。
第五,儿童的歌唱语言往往在字头、字腹、字尾的交代上缺乏准确性,因为生理发育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在语言方面敏感、有天赋,会比一般孩子早一点说话,且说得很好,很清晰;有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么敏锐,在语言听觉发展上反应稍慢,但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太影响成长。所以,儿童的歌唱语言是需要训练的,要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性,遵循儿童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避免他们模仿成人的歌声,使其保持儿童的天真、烂漫、自然音色。
3 结语
很多同行都在关注、研究、探究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笔者从事第五个年头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工作,希望能从实践中思考并找到一些方法、策略,能应对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再从实践中去检验思考的方法是否适用于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是否对学生们的专业、就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保罗·尼采.少年儿童嗓音训练与养护(修订版)[M].孙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 王曉蓉.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彭丽(1990—),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