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山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
刘绍娟 张春明 高峰
海洋牧场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海洋环境,通过建造适宜的渔业设施、投放人工培育的增殖苗种和采取鱼群控制技术等措施将目标经济生物聚集起来,形成大型人工渔场,以提高渔业产量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世界海洋大国都在积极发展海洋牧场,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海洋牧场建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建设主体,海洋牧场建设发达地区主要是辽宁獐子岛、山东沿海、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河北省秦皇岛市也已经建设近十座海洋牧场,唐山市目前仅有海港经济开发区祥云湾一座海洋牧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十分必要。
1 海洋牧场建设是唐山市海洋渔业资源和环境的客观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依托对海洋资源的强度开发,延续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累积的矛盾逐渐暴露:重土地、轻海洋,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三重三轻”现象仍较为严重;乱围垦、乱填海、乱倾废等“三乱”问题还很突出。结果具体表现在:一是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唐山市现有海洋渔船三千余艘,其捕捞能力已大大超过渤海区渔业资源再生能力。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近海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只有50年代初的十分之一;二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从1996年起,唐山市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达亿吨,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废水排海,造成近海水质恶化,每年都有赤潮发生,而且次数逐年上升;三是海洋捕捞渔民生活水平下降。海洋捕捞一半以上的渔船亏损经营;四是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措施滞后。海洋综合管理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力量薄弱,系统不全,手段落后。日趋恶化的海洋资源环境问题,已摆上各级政府和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
2 海洋牧场建设是转型升级政策的具体体现
海洋牧场建设既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水产品,又可以带动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把渔业生产与游钓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是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唐山市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休闲业的需求旺盛,每到夏秋季,仅京唐港防波堤上的垂钓人数每天都有数百人,每年到翔云湾和浅水湾乘渔船旅游的有数万人。唐山作为国家级科学发展示范区,制定了打造“四点一带”的战略构想。随着内陆工业向沿海的推进和城市中心区向沿海的转移,以渤三角为中心的经济隆起带即将形成,沿海人口将迅速增加几十万乃至百万,并且大都是高收入人群,人们对海上休闲渔业的需求必将更加迫切。休闲渔业的开发,通常是以海洋游钓和海上观光为主要方式,这就需要建立海上设施,特别是海洋牧场为最主要的游钓设施。《唐山市岸线开发利用规划》将大庄河口至青龙河口全长22.2 km的海岸线,规划为城市生活、旅游岸线。该岸段后方有曹妃甸新城,为解决沿海工业开发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在与曹妃甸工业区和滨海新城相协调的前提下,该岸段线使用上,可集中开发建设现代化渔港和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功能。
3 开发海洋牧场建设是沿海转产转业渔民的迫切要求
随着工业区的开发,沿海滩涂被大面积占用,目前沿海滩涂已经被征用0.67万hm2,并且还在逐年增加,失去滩涂的养殖渔民需要向海洋进军,开发浅海渔业模式,寻找新的出路。同时,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大批的捕捞渔民需要转产转业,2003年以来,唐山市拆毁渔船400多艘,转产渔民2 300余人。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可以促进渔民转产,减轻资源压力。
4 开发海洋牧场建设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
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可以保护和增殖本地土著资源,例如京唐港防浪堤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附近的蟹类、头足类和黑头、梭鱼等资源量远远高于其它非设施区,钻井平台附近人均日钓鱼捕获量可达百斤。海洋牧场建设要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体,礁体投入海底以后,其周围水体的压力场重新分布形成新的流场流态。水体上升、涡动、扩散,形成异常活跃、生产力繁盛的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投礁后礁体表面被附着生物覆盖,而这些附着生物中大部分是鱼类的饵料,诱集鱼类等在礁区觅食、栖息、繁殖,大大增加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对生物多样性和总生物量大有裨益。为发展人工增殖放流,营造海上牧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唐山市海岸线长度近230 km,适合建造海洋牧场的海域比比皆是,正在建设的唐山祥云湾海洋牧场效果显著。唐山祥云湾海洋牧场位于京唐港南防沙堤南侧,航道西侧的祥云岛外海海域,占海面积约0.13万hm2。海洋牧场自2009年开始建设至今,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20万空方,建成海藻床5万m2,增殖放流海参苗种960万头、魁蚶苗6800万粒,移植大型海藻300万株,吊养牡蛎30000吊。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礁区内海洋动植物种类与生物量显著增加,发现了马尾藻、刚毛藻、海膜、孔石莼、缘管浒苔等,鱼、蟹、贝、参等经济渔业品种生物量成倍增加。祥云湾泥沙质海底藻礁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对该海域渔业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作用明显。直接产值累计达1180万元。同时引导涉海渔民转产转业,带动了水产养殖、育苗、加工、销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转产转业渔民300余人,实现了由传统型捕捞向现代增养殖渔业的转变,由单一的捕捞生产向休闲渔业的过渡,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累计产值35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