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赵姜评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能否使得大学生顺利的就业成为评价一个学校乃至一个专业的关键。然而大学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难题。在这样一个难题面前,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群体,成为有必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本科第三批院校逐渐转型为专科或者被取消,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渐向两端倾斜,一是注重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二是大力发展能够输送实践人才的技术型学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高考人数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所谓的大学生能否有效地进入到社会,已经不仅仅靠一纸文凭了,更要通过实践操作或者动手能力来表达。然而传统的高等教学模式已经固定,人才的输送几乎全在于院校的教学方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院校与学生的互动带来了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否,更是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潜力。而对应目前社会对人才的目的需求来看,高校有必要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甚至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着重分析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正如本文引文所谈到的那样,谈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不得不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往简单地说,就是要看大学生是否具备在社会中打拼的资格和条件。谈到大学生的就业我们不能够仅仅看他的知识结构或者教学成果,当投入到社会中我们更多地应该看到的是这个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操作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的能力。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仍然面临着同上述待检验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

    (一)专业选择的社会性误导

    谈大学生的就业就必须先谈一谈大学生的专业及学校的选择。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跟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就算是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也不例外。正常来说,专业总有热门与冷门之分,这是从结果上来划分的,然而从社会分工来看,任何目前存在的专业都是能够为社会贡献一定的价值的,即是说任何专业都能接收一定学生的就业。然而,在高中毕业面临专业抉择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考虑这么多,仅仅是拿着分数挑专业、挑学校,对他们来说,学校决定着一切,而忽略符合社会需求、契合自己兴趣的专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虚假的高校就业率造成的,这背后又是高校与社会企业对学生不负责的结果。

    (二)就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在上述错误的专业选择观念的误导下,很多高中应届毕业生尽管能够上到比较好的学校,将来能够拿到一个更有价值的大学毕业证,但是他们却不大知道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到底如何。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初怀着满腔热血,但最终在认清了自己所选专业的社会前景之后,往往就不知所措了。而对于社会上的企业来说,一年的职员更新换代数量是固定的。对于一些热门的专业,在巨大的社会价值造势之下,学校也成为断送学生前途的桥头堡,他们也固执地认为只要开设这个专业就一定能够把所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送上相对应的岗位。这就是说,大学生都渴望找到一个高起点的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但在这一点上往往正是现实不可能满足的,也是这个社会现实带来大学生的高期望值的。

    (三)缺乏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现在的大学专业课普遍分成公共必修、选修,专业必修、选修,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充分的提高其知识能力的机会,这是从应然角度来看。从实然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学生,修满足够的学分,都有权利拿到自己相应的毕业证件。这说明,在大学生面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在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又得不到院校的正确指导,在选课上往往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虽然毕业后能够在职场就业,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操作观念或者执行理念,而往往被动地二次失业。

    (四)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大学生却不是“小”的社会成员。对于大学生来讲,大学是真正的温室,只教会了两种学生:一种是努力适应小社会的;一种是超脱于小社会,仍然停留在高中生活的那种。对于后者来讲,他们就很欠缺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适应社会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大学生在进入真正的社会之后,或者很难看清社会现实,或者直接被社会现实所击倒。目前很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甚至是在找到工作之后,仍然摆脱不了不适应,他们并不是缺少工作能力,而是缺少团队协作等职场上必备的其它能力。

    二、高校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造成目前一个比较困难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很大的或者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恶性互动造成的。学校所谓的育才,不能够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表达方面企业也没有能够担负起主要的责任。从现实来看,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甚至连绝大多数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很大程度地偏离了社会的需要。正如引文说到的,社会需要的实践性的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人才。如此一来,高校在接收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就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转变人才培养方针

    在普招的大背景下,顺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实践性人才的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首先应该开阔眼界,其次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不断地改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

    1. 专业设置

    从现实意义来看,当前的人才需求标准同过去的按需分配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差别。在当前,能否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录用。这种知识复合型、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不仅能够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而且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从而节约了一定的企业成本。因此,在高校专业设置上,首先学校对专业的选择应该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够牢牢把握住社会的需要;其次是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相应的理论知识课,更要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关的实践性的课程。

    2. 人才培养

    在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前提下,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也应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而不能以学校或者学生本身为主体。在此,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多开与专业必修课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并且配套相应的学生评价标准。要让学生明白专业必修课是基础,融入实践操作的选修课是根本。使得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不需要过多地到社会上学习。二是院系图书馆建设。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本身书目比较杂,无法满足所有专业的建设需求。然而院系自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能够较好地抓住关键点,购入相应的实践性指导书目,能够加快学生自己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三是做好专业科研项目。任何一门理论或者技术都是来源于实践,做好科研,不仅能够推陈出新,更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校企联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素质优秀且工作适应能力极强的人才。这种人才不是天生的,学校往往能够造就一个专业知识扎实的人,但是很少能够兼顾其它的素质。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过少。与现实脱节,不仅造成院校专业设置紊乱,同时造成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适应性极差。由于大学生就业技能并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实践的操作,在学校与企业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学得相关的就业技能。而纵观高职院校有些专业为何就业容易,就在于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在学校锻炼技能、学习理论的同时,毕业之后就能直接上岗。这就表明要想最大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加强学校同企业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在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学校特别是各院系自身,應该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会调研,弄清楚自己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二是学校、院系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相比于大学生),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努力为学生营造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更有可能的是与它们签订相应的合同,可直接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三)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场所,更应该变成大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正如上文所说,各院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校的学工部、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这些职能部门将社会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明白社会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训练自身。

    参考文献:

    [1]韩庆红.关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2]王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J].华章,2010(32).

    [3]陈灿煌,刘凤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河南商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