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化问题探究

    刘鑫 唐银辉

    【摘要】本文以17本语言类核心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典型例证归纳并实证分析,发现此类期刊参考文献存在引文括注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进而对语言类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化和国家标准的细化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者-出版年制;引文括注;规范建议

    【作者单位】刘鑫,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唐银辉,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根据《规则》,引文参考文献有两种标注体系:“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大多采用“顺序编码制”,有学者认为,“从有利于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角度讲,建议参考文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 [1];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方便读者、著者、编辑人员,有利于国际交流,减少编校差错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角度全面权衡,“著者—出版年制”优于“顺序编码制”[2-3]。目前,学界对于“著者—出版年制”的研究寥寥。

    本文通过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发现,18本“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简称“语言类核心期刊”)中有17本期刊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因此,本文以这17本期刊为研究样本,归纳此类期刊在实际使用“著者—出版年制”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统一的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著录体系的规范化和细化建议。

    一、“著者—出版年制”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引文括注问题

    引文(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文献出处如果随文注释则通常用括注的形式,引文括注包括前括注和后括注两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刊前括注的使用较为统一,后括注存在括注在引文中位置、括注内部标点和括注内容不统一等问题。

    (1)括注位置问题。引文括注的位置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前(此类用法比较普遍),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后。例如,①篇章中体标记如何配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payne,1997:356)。(《参照时间规则与体标记“着”的篇章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1期)。②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兽角等制成矛头,捆绑在长木棒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李智舜 2000:12)(《试析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兼释“柔”的读音》,《语言科学》2015年第2期)。

    (2)括注内部标点问题。括注内部标点问题主要包括同一著者和出版年之间标点、同一文献多个著者之间标点以及多个著者文献之间标点等问题。同一著者与出版年间有的用“,”,有的用空格。例如,③证据是,定指的“指示代词+(数量)+名”结构出现在(4a)宾语位置也不合法(Feng,2003)。(《汉语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小句中受事NP的句法位置》,《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2期)④而词序类型着眼于多个变化参项及其之间的联系,是对一种语言整体结构的分类,更能反映不同语言的类型特点(Comrie 1981)。(《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2期)。

    同一文献多个著者间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和”或“等”字。例如,⑤“在不利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有利的条件或者原因,促使不利向有利方向发展,并为此感到庆幸”(邵静敏,王宜广 2011)。(《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⑥自由词素对应的汉字学习效果好于黏着词素对应的汉字(郝美玲、刘友谊 2007)。(《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复合词加工影响因素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⑦“在当时战车上使用的兵器中,而步兵使用的矛也长达2丈,称为‘酋矛。”(王根林和浩舟 2000:33)(《试析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兼释“柔”的读音》,《语言科学》2015年第2期)。

    多个著者的多部文献间有的用“;”,有的用“,”。例如,⑧这一演变规律可以得到汉语史上“好”“足”“可”等形容词向助动词演变语言事实的支持 ( 张定、丁海燕,2009;丁海燕、张定 2012)。(《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⑨将上表中所观察到的汉语方音特点,相似于本悟《韵略易通》(1586)所记明代云南官话音系特点(参见沈建民、杨信川1995 ,张玉来1999:45—58,宁继福2009:190—196)。(《基于〈百夷译语〉的傣语汉语历史语音探讨》,《民族语文》2015年第1期)。

    (3)括注内容问题。引文括注内容问题主要包括:引文出自图书时引用页码在括注中位于出版年之后并用冒号隔开,即“(出版年:页码)”,这与《规则》不一致;引文出自期刊时引用页码是否需要在括注中标注不统一;括注内“参见”“详见”“参看”等文字的使用。

    当引文出自图书时,虽然《规则》规定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引文页码在“( )”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引用页码放在右括注外面侧的右上角。但笔者调查发现,以上17刊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本期刊选取《规则》中的著录格式,而是全部标注为“(出版年:页码)”。这一点值得我们对《规则》中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当引文出自期刊时,除个别期刊将引文在文献中所处页码在括注标注外,一般期刊都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标注该引用文献在刊载期刊中的起始页码。此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引文括注中经常会标注“参见”“详见”“参看”等文字。例如,⑩语用量级是根据信息量程度或语力程度构成的有序集合(参看姜望琪 2003:156)。(《语用量级与句尾“了”的成句条件》,《语言科学》,2015第2期)。

    笔者通过相关例句研究发现,标注此类文字的大部分是间接引用。上文我们说过,引文包括直接引用,也包括间接引用,因此,添加“参见”等文字似为累赘,也不利于期刊编排格式的规范化。

    2. 文后参考文献表实际著录与《规则》的差异比较

    由于《规则》对于“著者—出版年制”文后参考文献表有比较详细的例句展示(相较于引文括注等来说),因此,各刊总体上会按照《规则》的要求著录,同时在细则上有所修改。

    第一,文献的页码在引文著录或不著录。虽然《规则》中规定,期刊析出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著录,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17本期刊中有14本将页码在引文中著录或不著录;其他3本中仅有2本按照《规则》标注;另外1本(《中国翻译》)按照“顺序编码制”的要求著录。

    第二,文后参考文献表不著录出版地信息。根据笔者调查,17期刊中有8本期刊未标注出版地。

    第三,根据《规则》,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作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但由于语言类论文著者多为1~2人,因此,各刊大多都会标注所有著者。

    二、原因分析

    1. 国家标准规定不详或不一致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按照级别分为强制标准和推荐标准两类。《规则》作为文献引证著录的国家标准文献,虽然属于推荐性标准,但除少数学术期刊不认同外,仍为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认同和使用。同时,它也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参照标准。此外,从有利于文献信息共享及其衍生的评价功能的发挥角度来说,学术期刊“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采用推荐性国标”[4]。因此,国家标准制定得越详尽,越具体,才越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规则》自1987年发布实施以来,共经历了2次修订(2005版、2015版),每次修订都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特点对参考文献标注体系加以修改。本次(2015版)修订更是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更新或增补了电子图书、电子学位论文……载有DOI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示例”[5]。然而,对于“著者—出版年制”,《规则》27年来几乎未曾修改,而附录A(资料性附录)中也仅列举了“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进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诸多问题无法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同一引文引自不同文献的著录规则,《规则》完全没有提及。此外,对于同一问题,《规则》本身也存在矛盾。例如,上文提出的引文括注的位置存在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前,有的在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之后的问题。这一点国家标准没有给出明确规定,所举例句则是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为逗号,括号放在逗号前,引文结束最后一个标点为句号,括号有时放在句号前,有时放在句号后,没有统一。

    通过前文可知,“著者—出版年制”与“顺序编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正文采用引文括注的形式不同。《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对括号的定义是:符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内容和其他特定意义的语

    句[6]。附录A《标点符号用法的补充规则》对括号的用法又做如下补充说明:句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句内括号用于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即本身就是句子的一部分,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句外括号则用于注释句子、句群或段落,即本身结构独立,不属于前面的句子、句群或段落,应位于所注释语段的句末点号之后[7]。可见,国家标准中括号的用法为解释性括注,并未谈及引文出处括注,举例中也没涉及。这样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引文出处括注是句内括号,还是句外括号?二是,如是句外括号,则括注独立,需要与上文用符号隔开,如例①和例⑦。但这样一来,注释上一句的内容却位于下一句的句首,从而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割裂。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弊端,大部分语言类期刊将其处理为句内括号,使之紧贴被注释内容,以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认为,由于注释的本质特征是依附性,标明引文出处的后括注是依附于前面的引文而存在的,不应该从形式上把两个具有依附关系的内容割裂开来,而且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方便阅读。

    2. 少数期刊出版单位审稿流程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从上文例句结合《规则》可以看出,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存在不规范和全刊规范不统一等现象。例如,整本期刊内有的文章用“顺序编码制”,有的文章则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同一篇文章,作者和出版年之间有的用“,”,有的用空格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期刊出版单位自身编校不严,还有一些则是由国家标准的缺失和不合理造成的。例如,引文出自多个著者的多部文献时,《规则》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期刊选择用“;”隔开,这符合《标点符号用法》对“;”用法的规定,也较有操作性。再如,当引文内容的首次发表年份与作者引用文献出版年份不一致时,为清晰标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期刊会用“/”将两个年份隔开,“/”前面为首次发表年份,后面为作者引用文献出版年份;有的期刊则将首次发表年份放在引用文献出版年份后,并用“[]”括注。

    此外,虽然《规则》规定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引文页码在“( )”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但引用页码放在右括注外面的右上角。这样规定可能是为了与“顺序编码制”相统一。但笔者调查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本期刊选取《规则》中的著录格式,而是采用国际上通用流行的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夹注式,标注为“(出版年:页码)”。本文认为这样的标注比《规则》看起来更清晰,更方便作者和排版操作,并有利于文献的国际化交流。

    三、规范化建议

    1. 引文括注

    根据上文分析和《规则》的相关规定,借鉴“顺序编码制”并结合大多数期刊的著录习惯,本文对引文括注做如下修改建议:(1)位置。引文出处括注一律处理为句内括号,紧接在被引用内容之后。(2)内容。标注内容由著者与出版年构成;同一文献著者不超过三个时全部照录,超过三个时,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引文首次发表时间与文献出版年份不一致时,前面为首次发表年,后面为文献出版年,并用“/”隔开;引文出自多个文献时,各文献用“;”隔开。(3)标志符号。除增加“/”用以区分首次发表年份与出版年份、增加“;”用于分隔两个文献外,引文括注全部以《规则》7.2的规定为准。

    2. 文后参考文献表

    文后参考文献表在《规则》的基础上做以下修改:(1)同一文献著者不超过三个时全部照录,超过三个时,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2)《规则》例句中没有涉及的文献类的著录规则参照“顺序编码制”,并建议在今后的《规则》修订中给出相应例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学术期刊作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对于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对落实党和国家通过发展科技文化带动国家整体发展的新战略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因此,期刊出版单位应提高规范认识,将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与文章的质量要求放到同等重要地位;而作为国家标准,《规则》在制定中应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的期刊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和详细化,促进国家标准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改进和发展。

    [1]李俊丹,郑月蓉.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几点建议[J].编辑之友,2010(5):91-93.

    [2]李正光.对文后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的评价[J].编辑学报,1992(3):172-175.

    [3]武力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应与国际规范接轨——兼与李俊丹,郑月蓉商榷[J].编辑之友,2010(11):80-82.

    [4]陈浩元. 琐谈执行国家标准的几个问题[J].科技与出版,1996(5):19-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点符号用法[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7]闻浩,鲁立.引用矮化——论参考文献的不当引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1129-1131 .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