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难改

    朱家驹

    时间如流。

    为了实现梦想,我背离家乡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满面沧桑。然而,我的乡音却始终没有改变。

    记得在我刚刚跨入空军航空预备学校时,只要讲话,战友们都感到非常好奇,只闻其声,不知其意,跟着学舌,乐得大家哈哈大笑,搞得我面红耳赤。曾因乡音太浓,在飞行训练过程中,与地面指挥员无线电联络产生过误解,闹过笑话。对此,我多少回发誓一定要彻底改变浓浓的苏北口音,讲好普通话。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乡音依然还是那么顽固地跟随着我,讲普通话比我学习飞行还要难,真是不可思议。

    只要回到家乡,乡亲们都说我口音改掉了,可一离开家乡,话音未落就被贴上了江苏苏北人的标签。身边的同事常笑说,“老朱,你离开了家乡几十年,家乡口音仍然还是那么浓、那么重。”我有时候碍于面子,便与他们开玩笑,“那么多高层领导都说家乡话,我一个无名小卒有什么不好吗?”

    乡音是具有鲜明地方或地域特征,代表一方水土的方言。每当我走出国门,不论他是什么肤色,什么国籍,只要说的是汉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总是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那种兴奋与满足,真是用笔墨难以形容。

    来到陕西三十多年,按理说早已被这里的风土人情同化了,其实不然。异乡方言即便学了一两句,那也是三不像。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总是回答:“江苏籍陕西人。”

    记得2011年,一位战友在西安市公安局某区派出所工作,巡逻时,遇到一位来自家乡的目不识丁的老大娘寻儿,大娘不知道儿子任何信息,只是含糊其词地说着儿子所在单位名称。地道的苏北口音,让战友不知所措,急得满头大汗,最后打电话向我求助,我立刻帮助解决了问题。事情虽小,可对老人和她的儿子却是件大事。

    家乡的一草一木养育了我十七年,离开家乡远走他方,可乡音在我心里已经扎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我的母语,将与我终身相伴。尽管乡音外人听起来似乎很土,难听难懂,它却时刻在提醒我“根”在何处,“源”在哪里。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