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化的隐忧
至今仍记得2005年首次去大唐芙蓉园采访时的感受——惊异、震撼、振奋。在人口拥挤熙熙攘攘的都市圈,能有这么一方平静,且绿树成荫的空间供市民休憩,不啻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动因。然而日前再次造访芙蓉园,眼见幽寂人稀,不菲的门票价格阻挡住了诸多普通市民的脚步。试问,凭什么圈了人民的土地,反过来建座售票厅向人民收费?诚然芙蓉园周边的马路变宽了,四周楼房变得更高更密更漂亮了,地价也随之飞涨的不可一世。这一切是好是坏?不禁心生疑虑,这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城市建设的目的倘若不是以民为本,不是以造福于民为己任,而是仰赖征用耕地和举债来拓展政绩,推高GDP,以巨大的代价换来所谓的城市化进程,那么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迟早会遭到质疑和唾弃。因为百姓根本从中得不到应有的福利改善,享受不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红利,相反只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成本,这种急功近利的城市化运作,更为未来埋下空洞化的隐忧。
最可怕的是,我国多年来的各项经济政策,往往不是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而是口号式的“跨越式”大跃进。十年来,随着“曲江模式”的城市化进程,西安的城市面貌变得今非昔比,国内外有目共睹。然而,城市化进程是需要客观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而非行政上的一厢情愿。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似乎自来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落后的现有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渐被边缘化,而对新型产业的转型又懵懵懂懂,是是而非,看似地方GDP在逐年提高,但这一切暂时都是依赖于造城运动的推波助澜。
土地和资金是城市化发展的两大约束,只要有这两个条件的支持,任何人都可以很快造出一座城市来,但造出来后又怎样呢?没有先进的工业化支持,没有新的财富渠道生成,空有摩肩接踵的水泥森林又能够维持多久呢?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个缺乏新型工业良性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无疑会更加加深城乡二元化的对立,光鲜亮丽的城市楼群中,拥挤着哀怨恐慌的心灵;热闹繁荣的表象背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