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的师承关系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示

    崔蓓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师承关系不仅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有影响,而且也对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影响深远。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在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已被班级授课制取代,但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今天,也应重新探索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古代师承关系的发展,并分析师徒传承模式与当代美术教育相辅相成的可行性,提出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对培养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师承关系;古代美术教育;模式

    一、师徒传承模式的历史演进

    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艺术手法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与这种美术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民俗学中,人们通常将“师徒规范”定义为一种行业风俗。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经过专业的训练。这种技能的习得,需要通过两种途经,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1]。例如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等。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师徒传授制,这里的师徒制不仅有师父与徒弟的关系,还有一种是父子之间相传的方式,即儿子继承其父亲的技艺。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曾记载道:“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底层社会的人民要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时,由于技艺特色十分重要,所涉及的技艺也比较复杂,一般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多采用师徒制模式,尤其以家族代代相传为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艺术的地位开始提高,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绘画题材划分也越来越细致,绘画风格各异。这一时期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师徒传承模式的重要发展时期。例如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关系,王献之为王羲之第七子,幼时跟父亲学书法,后来又取法张芝。在绘画史上,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又曾师于卫协,这种间接师徒传承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苏拭把杜诗、颜字、韩文、吴画并提,为百代之师。由此可以得知,师徒传承中的师是可以“从众师”和“远于师”的,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地受“师”之“训导”。[2]

    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很多外来艺术,各地名家聚集,相互借鉴交流。在山水画方面,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受到展子虔的影响。唐代还曾开办过官办工艺教育,聘用社会上技艺超群的师傅教授学徒,训练时间因技艺的难易程度而定。

    五代两宋时期,出现了画院,但是并不影响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北宋时期的范宽画山水,初以荆浩、关仝、李成为师,后来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時期的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幼年时期继承家学,长大后学习李唐画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画家的风格迥异,各有师承。

    明清时期,师徒传承模式的现象更为繁荣,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画派,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整合前人风格的时期。例如,吴门画派继承了元四家的文人画风,但与前人也有所变化,后成为别人之师,这便是先师古人而后又被后人学习。

    综上所述,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在演进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官办教育、画院等形式,但师徒传承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师徒传承模式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 当今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模式中,学生除了学习师父的技艺,还要学习师父的为人处世、文学素养等,强调人文素养的提升。古人在评价一幅画好坏的时候,常常将画品视为人品的映射,不仅看这幅画的画技如何,更重要的是透过一幅画能看出画家的文学修养、道德等品质。而当今的美术教育主要以技法为主,忽略了这些画面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导致有的学生在观画时,看到画中画的什么就是什么,看不到画面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内涵,这便是很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学习画画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眼界开阔,博览群书,在学习师父经验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师傅精湛的绘画技法,同时也不能忽略师父的优秀品格,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有内涵。还有一方面便是书本中的知识学得太多,忽视了自己身边的文化。例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阜阳的剪纸、山西的面塑、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可以每学期安排几次课,请当地民间艺人来进行现场传授,这样不仅活跃了平日刻板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也有其不利因素,对于优秀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借鉴。古人在对待师承关系的时候也不是照搬照学,而是有所变通。例如: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提到“师学舍短”,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语录》中提到“有法必有化”。齐白石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师徒传承教育模式如若不能合理学习,就可能形成狭隘的视野,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借鉴师徒传承这一教育模式。在学习老师优秀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辩证的继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三)走进大自然,感悟生活的美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无一不是在生活中产生灵感。石涛曾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主张画家们都到大自然中去搜集素材。例如:北宋时期的范宽,最初也是师古人,后来常年住在终南山等地,领悟山川的真貌,摆脱古人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今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很少去户外,学生单单听老师说、或者看老师做范画,可能感触并不深切,只有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在大自然的美好山川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本技法。例如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附近公园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特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根据之前学习老师的基本技法便可进行创作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缓解其他课业带给他们的压力,还可在探索的过程中与同学交流、培养想象力、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师徒传承模式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

    古代师徒传承模式的教育中,具体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其中在师父传授徒弟的时候大多采用让徒弟临摹的方式进行教学。秦祖云在《桐阴画诀》中提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人路。”这说明,学习绘画之前需要先临摹古人的画,学习前辈的经验和一些基本的技法,认真观摩,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家黄筌、黄居寀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筌自幼聪慧,幼时师从刁光胤学画花鸟,后来又学习滕昌祐的蝉蝶,然后山水画学李升,学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所画的《写生珍禽图》,便是用于他儿子黄居寀临摹学习所用。还有一本画谱,至今广为流传,它便是《芥子園画传》,明清时期,一些画家常常画一些步骤图之类的画方便其弟子临摹,这本画谱就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流派,并循序渐进地画出很多细节步骤,很适合刚入门的学生去临摹学习。其他方面,师父也会口授一些绘画口诀让徒弟去记忆,帮助徒弟更好地吸收。临摹是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就在于训练学生以形成中国绘画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3]。因此,在当今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编排课程的时候就按这个方向来安排,首先是临摹课程,选择一些优秀的画谱和经典作品去学习;其次是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观察,然后回来继续临摹,这个时期的临摹便与以往不同,学生在临摹古人基础上会有自己的见解;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慢慢成熟起来,最后便是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开设第二课堂

    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国画的种类也很多,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个学生喜欢的画种也不一样,并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爱好。因此,学校便可以开设一些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当学生学习累了,可以到这些兴趣小组去画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结语

    中国古代传统的师徒传承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在当今美术教育中不能完全适用,但它在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演进中确实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要把这种模式与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班级授课制相互结合,使其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一模式的优秀因素,提升当今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黄梦莹.美术教育中师承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田红岩.关于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国画家, 2011,(02):69-70.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