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名字叫红》有感

    吴迪

    【摘 要】《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像宏大的叙事诗,旁征博引,绘画故事和文化背景穿插其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壮观斑斓的绘画世界,而背后则是重重的阴影,包含着对宗教文明冲突的深深忧虑。它像细腻深刻的散文诗,诗意而哀伤,处处留有无尽的余味。

    【关键词】灵魂忧伤的低语;热爱;真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51-01

    读着《我的名字叫红》,我进入了一个浓雾深锁的世界。它披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以多重视角将不同形态的疑虑、困惑、冲突、反叛、恐惧、欲望掩映其中,透明的、淡淡的哀伤像那缠绵的细雨,无尽落下。作者平静地站在这个雾色世界的背后,从黑暗中向读者传来言之不尽的深意和忧郁。

    重回故土伊斯坦布尔的黑,发现故乡也跟周围世界一样面临着急速的变化。道德沦丧、物价飞涨、战争、谋杀和抢劫盛行,波斯文明传入,穆斯林绘画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细密画家、书法家等自身地位岌岌可危。此时,国王苏丹让当朝四位最优秀的细密画家精心绘制一本伟大的书籍,以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而一位镀金师的离奇死亡凶杀案,引出了一系列人物对个中疑点的解释以及对宗教、绘画传统和世界观的看法。

    这不是一桩简单的悬疑凶杀事件,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绘画文化之旅。信仰虔诚如赫特拉画家,用心灵看世界,致力于画出安拉眼中的世界,在黑暗中寻找真主的记忆,终生奉献艺术直至追求到“绘画的极致”——失明。对他们来说,绘画就等于记忆,意义胜于形式。因为有所信仰,所以有所敬畏,所以对绘画和生命充满挚爱和热情,才有了超人的意志力去创造伟大的艺术,逐渐逼近安拉俯瞰他们的位置——那个他们终生仰望的远方和天堂。虽然根植于他们灵魂的信仰告诉他们,前辈大师的绘画技巧和伟大的《古兰经》一样永恒不变,但永垂不朽的欲望却深深攫住了他们动荡不安的灵魂。法兰克画家用肉眼看世界,致力于画出真实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形式胜于意义。文化冲突正在于此:如果细密画家模仿法兰克,穆斯林绘画终会灭亡,而被新的法兰克艺术取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整个世界也会随之发生可怖的改变。

    细密画家面临的处境何其艰难:他们被画坊的风格和君主的意志所束缚,承受着内心的恐惧和欲望冲突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文化困惑,却都作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姨父热衷法兰克艺术,不惜背负骂名打破传统、秘密制作将改变一切的伟大书籍;奥斯曼大师坚守终生的信仰和尊严,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杀人凶手橄榄内心的魔鬼撒旦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将他推向罪恶的深渊,同时却也是欲望和人性的释放,他预见到穆斯林绘画的必然灭亡,热切追寻印度新的生活和艺术……

    然而,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如雷霆炮轰般骇人,我分明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静笼罩了全篇故事。恐惧的寂静、死亡的寂静、内心的寂静、失明的寂静,在这种直抵心灵深处的寂静中,细密画家们进行着一次次灵魂的拷问,一次次欲望名利的角逐,一次次哀伤忧愁的追忆。那寂静,像大雪覆盖灵魂的鼓噪,却也是一种救赎。尽管白皑皑的积雪底下埋藏着无数的污秽和罪恶,但画家们终究还是抓住了黑暗中一丝幽微的光线,从沦陷中挣脱,反思自己绘画艺术的价值追求。最为感人的片段是临近结尾时,三个细密画家和黑坐在一起促膝谈旧,追忆从前的岁月,哀伤惋惜,怀念嗟叹。

    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文化,不是你笃信,它就会永恒不变。时间总是用强有力的双手,把无数个春夏秋冬翻转来回,把脆薄的生命碎成轻尘,把古老的艺术收入箱匣换上崭新的面貌。新的总会取代旧的,旧的则永远成为记忆,像送入苏丹的宝库一样被尘封在角落里,成为永远的追忆。有时候,我们只能靠记忆活着,而随时间的流动和变化前进。

    的确,心灵的坚守会突破时空的限制,你也可以领会到“仿佛,宝库里潮湿而霉朽的时间,已经彻底融入到了冻结于图画和故事中的永恒黄金岁月。”只是,如今有这样心灵的人已经寥若星辰。现实是,还来不及追忆起所有被时光筛落的细节,谢库瑞就用平静的语调不无悲哀地叙述着“于是,一百年来,吸取了波斯地区传来的灵感滋养,在伊斯坦布尔绽放的绘画艺术,就这样如一朵灿烂的红玫瑰般凋萎了。”细密画家们“像认命屈服于疾病的老人,带着卑微的哀伤和顺从,慢慢接受了眼前的情势,”不再梦想前辈的传奇作品,也不再好奇法兰克画师新奇的技法,向时间和命运屈服低头。就像失落的故乡切断了我们的根,我们心中曾经以为永恒不变的某种东西就这么失落了,我们失去了依靠和慰藉,麻木腐朽。

    这本书像宏大的叙事诗,旁征博引,绘画故事和文化背景穿插其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壮观斑斓的绘画世界,而背后是重重的阴影,对宗教文明冲突深深的忧虑。它又像细腻深刻的散文诗,诗意而哀伤,处处留有无尽的余味。

    没有愤怒的控诉,只是灵魂忧伤的低语。在遮蔽了鲜活跳跃的色彩的雾色里陷入了阴影和困境,却不曾丢失对这个朦胧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和真诚。

    作者简介:

    吴 迪(1998-),女,汉族,湖北红安人,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2013级高中学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