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蟾蜍形象与长寿文化刍议

    张永聪

    摘 要:蟾蜍形象作为汉代画像石中显现与月亮最为常见的图像。嫦娥奔月与不死之药的传说赋予了蟾蜍與长寿的密切联系,蟾蜍作为长寿的象征不仅与汉代人们的月神崇拜有关,还与蟾蜍丑陋的外在形象、行动缓慢的行为特点、可以两脚直立并行的行为特性以及蟾蜍重要的药用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蟾蜍的这些特征丰满和深化了蟾蜍形象与长寿文化寓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蟾蜍形象;长寿;文化寓意

    蟾蜍生于草泽,春生而冬藏,夏秋之际活跃于乡野、草泽,雨后院落儿时的记忆里总被它丑丑的样貌惊吓得避而远之,如此丑陋可鄙的生物却是传统文化里的月神、生殖崇拜之神、甚至是可以用来避兵的神将之才,直至后来的财富之神。关于蟾蜍的这些神话与解读,古来论述较多,思来有趣,文章仅以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的蟾蜍形象,以及这形象背后所包含的蟾蜍与长寿文化的关系,简而述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解释,聊以解惑。

    南阳汉画像石图像《嫦娥奔月图》中奔月的嫦娥人身而龙尾,奔向象征天界不死之境的月宫,月宫中是一个大大的肥硕的蟾蜍填充了整个月亮。在这幅汉画像石中,蟾蜍作为月神的形象已十分明显,民间也有传说,嫦娥奔月、化为蟾蜍、是为月精,蟾蜍作为汉画像石中月中之神经常出现。与此相近的时代,蟾蜍与玉兔并行捣药的图像在山东嘉祥《西王母仙境图》中,蟾蜍俨然是个制作不死之药的仙人,辛勤而庄重地研制传说中的不死之药。月宫中的蟾蜍与长寿的关系不仅与远古的神话故事有关,更与蟾蜍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在《中国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蟾蜍,在古代颇受重视,除却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外,也因月亮神话和西王母的传说而成为长寿的象征物。在汉画中,西王母身边都有蟾蜍形象。”①蟾蜍在汉代的神话传说中,被赋予了长寿、升仙与不死之药的神秘特性。

    汉代的画像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富多彩的世俗世界以及神话传说。汉代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一个大而全、多而美的世界,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这里没有痛苦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它所企慕的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②在汉画像石题材中引魂升天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而作为引领魂灵的仙物,龙、凤、蟾蜍、玉兔这种汉代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被赋予了太多神秘莫测的能力。

    这些被神话了的神兽充斥着汉代人们的心灵,其中象征长生不死的蟾蜍与汉代人们心中对“月神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于月亮有嫦娥奔月、化为月精是为蟾蜍的解释。月亮在古人的生活中,夜出而昼隐,缺而补全、全而日缺。有消失不见的时候但总会有出现而变幻莫测的现象,古人认为这种神秘的现象背后仿佛蕴含着某种起死回生的功能。月亮的这种时隐时现的变化与蟾蜍生活习性中的冬眠而夏出有部分相似和重叠。汉代的人们把对蟾蜍的理解与崇拜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月亮不死,长生不息,由此而论汉代的人们也就把蟾蜍与长寿联系在了一起。

    蟾蜍与长寿的关系不仅与古人的月神崇拜有关,更与蟾蜍自身的形貌特征与生活习性有关。蟾蜍丑陋的样子、缓慢的行动,甚至可以短时间地像人一样站立两脚并行以及冬眠的习惯还有昼伏夜出的习性。这些特征正是蟾蜍成为长寿之神的关键所在。

    其一,“丑”。古人相信奇特的外表往往具有神奇的能力。

    蟾蜍形貌的丑主要体现在满身是包的皮肤带给人视觉以及心理的不舒服与恐惧,宽阔的嘴巴、卑微的表情,泥土般的颜色不像其他生物那样有着让人欢喜的表情。正是这种奇特的丑给了人们距离与想象的空间。而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奇特的形貌往往寓意神奇的力量,双头的蛇可能带来厄运与灾难,人头鱼身的鲛人可以对月落泪、泪落而珠成,牛生产出来的麒麟是圣贤出现的祥瑞,形状神似人形的人参有着延年益寿的功能。蟾蜍的丑陋,恰恰成就了它成为长寿仙虫的必要前提。成年的蟾蜍,由于丑陋的形貌,往往给人一种活了几十上百年的远古生物的误判。正是这种与别的寻常生物难以比肩的奇特形貌,让汉代的人们,有了对蟾蜍这种生物的恐惧与敬畏,从而赋予了蟾蜍长寿、长生不死的神奇能力。

    其二,“拙”。龟因缓慢成就了长寿的美名,蟾蜍因笨拙也被人附加了长寿的功能。

    龟与龙、凤、麒麟一起成为传统文化里具有接通天地长生不息的四灵之一。龟由于行动缓慢在温度较低的冬季,甚至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不动。待到温度回升的时候却可以恢复自由活动的健康体能。龟这种能在恶劣条件中存活和保全的生物特性一直被崇尚养生之道、渴望长生不息的祖先称颂。蟾蜍和其他蛙类一样同样具有冬眠的习性。在汉代,那个生物学知识尚未普及的年代,在寒冷季节消失了大半年的蟾蜍在盛夏到来的时候突然在此缓慢地爬行在人们常去的水塘或院落的时候,面对昏暗或者明亮的月光古人甚至会有这样的推测,蟾蜍这种丑陋而缓慢的蛙类是不是和月亮一样有着失而复得、起死回生的神秘能力。这种寒时冬眠、暖时出现的时隐时现的生活习性让远在一千多年前不明确了解蟾蜍冬眠知识的汉代人,把蟾蜍的时隐时现与月亮的圆缺有无变换联系到了一起,产生了误判,认为蟾蜍作为月亮的精灵,从而赋予了蟾蜍月神的美名,月神不死,蟾蜍也就成了长寿的象征。蟾蜍的拙恰恰又与长寿神物灵龟的缓慢相似,古人在不了解蟾蜍具体生存年限的情况下,赋予缓慢生物的蟾蜍以长寿生物的美名。

    其三,“两脚并行”。与人相似却又不同的生活习性,因困惑而赋予了它某种神通。

    在山东嘉祥出土的《西王母仙境图》汉画像石中有蟾蜍与玉兔双脚并立捣药的图像。蟾蜍所捣之药为仙药有助人升仙的能力,西王母代表“不死”与“法力无边”,因此蟾蜍成为西王母仙境中重要的升仙意象。汉代人的画像石上有如此的描述,而事实上蟾蜍的自然生存中是否有两脚并行的生活习性呢?答案是肯定的。蟾蜍确实可以短时间内两脚并立,像人一般的可以直立,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但它与人之间又是有那么大的差异与不同。正是这种可以短暂两脚直立的特性,让远古的人类对蟾蜍有一种敬畏与不解。事实证明,那个和他一起捣药的玉兔在自然生存中也具有可以短时间两脚直立增加高度眺望远方的能力。也许正是因为笨拙的蟾蜍有时可以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短暂地站立这种两脚并行的奇特行为,让人们产生迷惑与不解,从而赋予了他们能够引人升仙的独特功能。蟾蜍也因为这种与人类相似却又不同的两脚直立并行的习惯被汉代的人们附会,进而描绘了蟾蜍能够研制不死之药的传说。

    其四,“药用”价值。

    古人传说中的仙药与蟾蜍在中医上沿用至今的事实强调和丰富了蟾蜍的药用价值。《抱朴子·仙药》记载:“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太平御览》卷九四九引《玄中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②有着长寿情节但并不等于长寿本身,从蟾蜍身上我们先民学到了很多关于长寿的益处。蟾蜍的药用价值尤其是蟾酥对不治之症癌症有一定的疗效。我们没有了祖先那么痴迷的崇拜,但对于这种远古走来的仙虫、如今的益虫仍然包含着丰富而又亲近的感情。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幡的左上角也有蟾蜍口衔灵芝引魂升天的图像。蟾蜍不仅作为传说中的仙物而且蟾蜍本身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蟾蜍额头上的包可以产蟾酥,蟾蜍的蟾蜕,同样是稀有的药材。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含有蟾蜍成分的中医药确实在治疗肝病、癌症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如今我们可以从中医药文化中为现代医学寻找有益的支撑,但不可像古人那般痴迷地盲从神仙崇拜。我们可以从中医药里寻求治疗疾病引人长寿的方法,用现代医学和科技不断紧随古人的理想那追求长生不惜的奥秘。

    蟾蜍形象与长寿文化的关系如此紧密,我们不禁要追问,堪称汉代人心目中长寿之神的蟾蜍究竟有着多久的生物寿命呢?按照生物学的实验数据,蛙类的生命极限是十年。虽然如此,但在人类历史上却出现过百万年的活体蟾蜍。“1782年4月,在法国巴黎近郊,一位采石工人在开采石头,当他开采到距地面四米的石灰岩层时,他发现石头内藏着四只蟾蜍竟然还活着……很快科学家来到这里,对这里的石灰岩层进行了科学测定,证实它们形成于100多万年前,也就是说蟾蜍在石灰岩层中已经冬眠100多万年了。”③生命极限只有十年的蟾蜍,在特殊情况下却有着万年、百万年的寿命,这样的蟾蜍可能生活在月宫中、可能存活于完全密封的石灰岩中。蟾蜍虽然寿命极短,却为人类追求长生不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蟾蜍与长寿的关系,不仅源于古人的月神崇拜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更与蟾蜍自身的形态特点与生活习性有莫大的关联。蟾蜍这种小小的仙虫,连接了远古的祖先与当今的人们,面对同一片大地上的同一种生物,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触。当祖先心目中的神灵慢慢退去,蟾蜍笨拙的形象不再只有丑陋的惊吓,而是包含了更多祈求多子、长寿、以及求财的吉祥寓意。蟾蜍更能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为现代医学提供治疗不治之症的方法與出路,实现人们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注释:

    ①爱文,李胜军.冥土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89.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5.

    ③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02):71.

    ④吴祥.蛙类长寿之谜[J].内蒙古林业,2015,(03):46.

    参考文献:

    [1]王爱文,李胜军.冥土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杨絮飞,李国新.汉画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4]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02).

    [5]吴祥.蛙类长寿之谜[J].内蒙古林业,2015,(03).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