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探究

    丁美茜

    摘 要: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摒弃片面的教育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资助工作是贫困学生入学、生活乃至今后工作的重要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经历几个阶段后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社会和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将立德树人融入到资助工作中是政策使然,同时也是规律所驱。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工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1-0085-04

    我国经济发展至今,贫富差距过大、资源不均仍是国家与社会聚焦的重点。大到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小至家庭收入不均衡,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依旧可观。“立德树人”讲求全方面、无差别的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指南,高校育人的核心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资助环节自然不可例外,因此它也势必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发挥无他的作用。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及其与高校资助育人的关系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乃树立德业。“立德”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中国古代伦理观认为,不朽有三,立德为重,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是第一位的[1]。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德业,讲求崇德修身,重视修德、习德、用德。以德服人、德高望重就是德在中国地位的体现。树人,即培养人才。该词最早于《管子·权修》中出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段典故充分反映了人才培养之不易,更强调了“树人”乃是长久之计。立德树人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教育的指南,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未得到根本贯彻:片面追求学科成绩,突出智育、忽视德育等的畸形教育理念,实属本末倒置,极有可能给人才全面培养和国家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讲座上强调了立德树人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并把其定义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根本指南。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立什么样的德,二是树什么样的人。只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实际内涵。教育的内容总体来讲是由执政党决定的,教育的效果总体来讲是由是否服务于执政党来评判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任务是不同的。由此来看,新时代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要结合我国当前具体情况分析,结合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分析。关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提到:“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针对性地回答了立什么样的德的问题,即要脚踏实地,高瞻远瞩,服务于民,无愧于心,“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3]关于树人,习近平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不仅回答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是对贯彻树人问题的手段与目标进行了解读——人才是个广泛的概念,新时代培养的人才须是德行素养符合现阶段我国发展需求的人才,是用我國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灌溉培育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资助育人的关系

    自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数次强调立德树人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还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而资助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渗透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它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新思路、新准则、新目标,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根本落脚点。

    高校资助工作体现了国家维护教育公平的决心,也彰显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切。高校资助工作致力于把贫困学生培养成人,在基本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多角度综合考量,满足贫困学生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上达到育人的目的。立德树人在现阶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包含多角度的实践延展,资助育人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实践路径,它赋予了资助工作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新时代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哲学智慧,将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高校资助育人中首先要清楚“立何德”:脱贫攻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6],高校资助工作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树立知恩报恩、精于学习的道德风尚;其次应知悉“树何人”: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人员,同样作为民族振兴的人才保障,高校贫困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除经济物质的保障外,高校在精神、心理上的“资助”不容忽视,因高校资助工作应把贫困生培养成有目标、有韧性、自立自强的民族复兴者作为目标,并把其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高校资助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拓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举措。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立德树人”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不彻底

    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期,学生资助工作早已上升到政治高度,国家投入资金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生物质生活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要达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志智双扶应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根本之策。简单的物质帮扶已不能满足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任务,立德树人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应用旨在充分发挥高校资助的核心价值——育人功能,以培养自尊自强、勤劳奋进的优质接班人。在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力度较弱,主要还是以物质补助为主要内容,负责人在困难生认定这一阶段几乎花费全部精力,更多地把补助金到账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环节,缺乏对贫困生心理、精神上的关注与引导,而这恰恰是贫困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更紧要的需求。这不仅易使受助者滋生懒惰心理,思想教育的缺失还有可能造成学生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淡薄,仅仅简单地把资助工作的重心落在“资”上,有悖于培养有文化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有碍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完备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多年来的资助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在现阶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涌现出一些问题亟待分析与解决。第一,资助育人体系重“资助”轻“育人”。资助育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育人,而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发补助、发津贴这一步。贫困生受家庭、生长环境等的影响往往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认知度、敏感度不高,发现和创新能力不足,而高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多是劳动型岗位,类型过于单一,本意是增强贫困生自立、感恩意识,但对其学生更深、更远的发展需求无甚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资助育人的核心价值。第二,高校资助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高校资助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二级学院人员配置短缺、负责人缺乏专业培训等方面。高校贫困生数量大、情况复杂,高校资助部门更多的是负责统筹引导工作,具体操实施操作多是由学院辅导员负责,辅导员在处理日常学生等工作事务之余还要关注困难生生活学习、精神心理等问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且辅导员缺乏资助知识技能的培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资助工作成效自然会大打折扣,立德树人任务之所以不能得到根本贯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资助政策与精神在基层落实中“变了质”。第三,工作实践中忽视受助学生心理问题。贫困生群体特殊,他们往往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成长环境较为恶劣,初入大学校园面对同学和周遭环境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若辅导员疏于与其沟通则极易忽视其不良情绪甚至恶劣品质的产生,高校中不乏此等案例。此外,高校心理部门工作不彻底、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等,再加上问题贫困生普遍存在内向、自卑等心理,由此导致其向心理部门求助的意识较为淡薄,部门职能未能根本发挥。

    (三)受助学生受惠心态不可取

    第一,我国投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财政资金逐年增多,贫困生资助名额和覆盖面大大提高,当前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主要依据的是盖有学生家庭所在地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而一些学生通过特殊途径弄虚作假,骗取资金,事后洋洋自得,把投机取巧当能力,不仅剥夺了贫困生应得的物质帮助,更是对自身的一种折辱。第二,我国高校当前的资助主要是以无偿资助为主,贫困生仅仅通过一张盖了章的申请表就可能获得一笔不小金额的资助,有些受助者逐渐形成理所当然的心理,从而淡化感恩意识,更遑论增强民族复兴的决心。此外,部分受助者对于高校资助这一民生工程参与感不强,身处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却不能体会其紧迫,缺乏应有的民族担当精神,这都背离了立德树人的终极价值。第三,资助育人的导向应是以“资”促“育”,高校助学的初心是帮助贫困生入学,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至今其价值取向已转变为满足贫困生更深层次的发展型需要。而一些受助者把资助金当作聚会、玩乐的“储备金”,甚至因此丧失诚信,拖欠贷款,滋生享乐、攀比的恶习,不仅无益于个人成才,也丧失了高校资助项目原本的期待。

    三、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等六个部门合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资助工作初始环节的实践有了基本的遵循与指导。但资助工作内容繁多,过程复杂,育人功能关系重大,意义深远,需进一步探索实践路径,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功能。

    (一)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資助主要是凭借经济帮扶的手段,以心理疏导、能力培养辅之,从而达到人才建设目的的一种育人方式。由此可见,高校资助的本质就是一种育人方式,也因此,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才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归宿。以立德树人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使命,就要在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强化育人的职能。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首先,要把理想信念贯穿其中。理想信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习近平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贫困生成才脱贫是教育、民生的一项大事,更应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其次,要有制度支撑。制定资助工作者工作制度,成立专门的资助领导小组负责总体统筹,完善基层资助工作队伍保障工作实施,加强二级学院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推进工作进展,从上到下,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助学金监督保障制度,运用大数据追踪受助学生的资金去向,支持受助学生适当购置电子产品、适当外出聚会等以满足自身发展和人际交往需要,这是达到资助育人和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方式,但要督促学生擅安排、懂节制,保证其花销严格控制在法律和道德许可范围内。最后,要坚持以贫困生为中心。资助工作是服务工作,是育人工作,牢牢把握资助主体、资助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召开专题座谈会、随机电话联系贫困生,切实了解其现实需求,收集其意见建议是坚持以贫困生为中心的必要条件;理清贫困生的发展愿望,有针对性地下放政策与资金,建立专门的资助发展团队,为贫困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贫困生的成才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生上课到择业,分阶段、分版块对其指导与帮扶,在物质帮助的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肃清其精神污垢,提升其文化境界,增强其自立能力,培养国家建设后备军。

    (二)引入“三全育人”模式,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将资助工作的重心由“资”转为“助”,以资助人,以资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是当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追求,也是“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指南。

    “三全育人”是当前教育的基本遵循,高校资助工作也应把其落到实处,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所谓资助工作中的“全员育人”,就是要每一名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都肩负起育人职责:首先,从人员选拔上讲,选聘专业工作者组成专业资助工作队伍是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次,从队伍建设来讲,以学院辅导员为基础,围绕学校资助中心,结合高校心理、就业、宣传等相关部门形成“点”“线”“面”逐渐辐射的校院联动的育人队伍,这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所谓资助工作中的“全程育人”,就是要保证资助工作贯穿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始终,从入学前录取通知书里的资助政策宣传,到开学时“绿色通道”的开通,再到入学后的困难生认定与补助发放,这是资助工作最基本的开展步骤。除此以外,利用大数据分析贫困生在校消费、能力需求等,以便准确了解贫困生状况与需求,及时补助,及时疏导。与此同时,资助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如开展讲座宣传、公益实践等活动,灌输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培养其更多优良品质。而毕业困难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补贴是整个资助工作对于在校贫困生帮扶、教育的最终环节。所謂资助工作中的“全方位育人”,则是要求高校调动、整合一切有利因素,促成贫困生发展与成才,这是对“立德树人”中“培养何人”问题的回答与概括。第一,在调动、整合有利因素上,高校要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加快高科技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大数据分析筛查出须重点关注的困难生,建立贫困生档案,根据重点关注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并保证辅导员、资助、心理、就业等各部门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第二,在促成贫困生的发展与成才方面,在保证贫困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其发展性需求是“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与要求。高校除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的设立以外,还应广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其自信心、协调合作与创新能力;要充分组织贫困生参加公益活动、开展爱国感恩教育主题讲座,开设美育课程,弱化其不良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新青年。第三,之于贫困生的特殊性,心理咨询部门的设立是必要的,且作用要充分发挥,因此分别制定出工作和成效检测甚至奖惩制度是该部门工作的依据与保障。

    (三)深化“立德树人”理念,扶正受助学生心态

    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讲求以社会主义之德成社会主义之才,德才兼备可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之道。资助工作成效如何,要看受助学生发展质量如何。而提高受助学生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德行塑造是关键。蔡元培认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指的就是对于学术、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质量就是国家质量,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关乎国家未来,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把贫困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作为育人工作的首要步骤。第一,打造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除学院、社团外,高校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主题实践,以校园为依托开展游园活动,以讲座、朗诵、竞赛、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健康的活动中愉悦身心、凝聚人心。第二,变革课程体系。适量增加德育课程所占比重,制定德育考核标准,设立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教学实践并重,在学习工作中体会社会发展,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强化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第三,在贫困生感恩、诚信意识缺失方面,高校可以邀请资助典型进校宣讲,将心比心,引起贫困生共鸣;普及失信危害及后果,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对贫困生不当行为进行规劝;针对行为严重不当的贫困生进行个别教育,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隐私的保护;组织贫困生参加公益项目,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懂感恩知进取。

    能力培养是根本。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本真的智慧实践,二者的落脚点是人,二者的价值追求是人的综合全面发展,而能力的培养则是人综合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贫困生能和普通学生一起进入大学学习就说明其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存在的,但受制于成长环境,实践与创新等能力可能有所不及。对此,高校资助工作应“对症下药”。第一,创新勤工助学岗位。现有的岗位多是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服务类型,对贫困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没有太大帮助,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吸收贫困生到部门做基层工作,使其了解部门运作,结合工作勤于思考,更好地提升能力。另外,校内实践岗位毕竟有限,高校可以打造多个校内外合作平台,制定好规则和制度,由贫困生根据专业、兴趣自主选择,在保证其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第二,创新育人方式。创新的前提是阅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可能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主体放归学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或教师解惑,引导比灌溉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力;加强政策、资金支持,鼓励贫困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开设实验室,为勤奋进取的贫困生提供创新空间。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多有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若不加以调整极易引发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强意识,自尊自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倡导同学之间友善互助,增强贫困生归属感;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擅用大数据,及时筛查问题学生并安排教育疏导工作。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教育策略,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分支,是民族复兴的人才保障。在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高校资助工作任重道远,必须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领悟其要领,从贫困生群体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把贫困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朱玉丽.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9):392-39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4]? 王玉福.内涵·逻辑·实践: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三维探析[J].实事求是,2019,(3):13-19.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6]? 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