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灵韵”概念管窥沙画艺术的“意境趋向”

    蔚广玉

    摘 要: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关键词:沙画艺术;灵韵;意境

    沙画,即用沙子作画。沙画开始就如同在沙滩上涂鸦,演变至今,中西各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灵韵”作为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沙画艺术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灵韵是“一种围绕着艺术品的光晕、氛围,一种包蕴在艺术品中的韵味和意境”,于沙画艺术中有着深刻体现。

    沙画艺术因弗兰克·库科而有了新的内涵,他尝试用泥土和沙子进行创作,独创沙画电影,开启沙画艺术之先河。当代沙画艺术是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透明灯箱平面上用沙子作画,通过投影设备,将创作过程与效果投影于幕布上进行展示,并配之以灯光、音乐、舞蹈等。而中国式沙画融入了油画的厚重和国画的渲染,使现代工艺技术与纯手工制作相结合,巧妙地将沙画、诗词、音乐与中国水墨画使之汇融,充分显示出沙画中蕴含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之美。其意境趋向,简要分析如下:

    一、 沙画艺术的滥觞与流变

    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寓言》中有对沙画艺术最真实的写照:“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沙画艺术在发展与演变中,以匈牙利人弗兰克·库科的沙画创作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让沙子在全世界人面前跳舞。2004年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将这种“舞蹈”引进中国,开始了有中国人自己的旋律。

    1973年,弗兰克·库科不再局限于沙画艺术的平面与静止的赏析,尝试着融入光影、音乐等诸多新的表现形式,独创沙画电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声、色、光、影于一体的沙画艺术。此时,沙画艺术开始向沙画表演艺术方向进行转换。2003年秋季,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卡通动画节”中,弗兰克·库科表演的《创世纪》被称赞为创造力的最好诠释。这部新媒体样式的沙画作品,选用了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在自然之音中,画面缓缓流动变幻:起初混沌一片,突然显现蛇形开始变幻,树下偷食禁果,起了羞涩之心,一系列画面类似于电影中的推镜头。当树形变化为亚当和夏娃之后,画面由局部开始完全转变,类似于电影中的转镜头。弗兰克·库科被誉为“上帝之手”,他以孩童般天真质朴的画作表达他对生命与爱的思考。这部新媒体艺术表演中的创作是对已有创作的毁灭,一种近乎涅槃般的美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官刺激。

    2004年沙画艺术家苏大宝首次将沙画艺术引进中国,他致力于将中国元素与沙画完美融合,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新型创作形式联袂,并首次提出了“中国沙画”的新概念。央视晚会中,他的代表作品《渔舟唱晚》《二泉映月》《船歌》等巧妙将沙画与音乐、诗词、灯光及中国水墨结合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意境。以《船歌》为例,画面转换流畅、干净利索,构图中留有空白,极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结尾两条鲤鱼是点睛之笔,鱼儿活灵活现,兼有沙雕之感,立体感极强。

    沙画艺术流传至中国仅短短十余年光阴。然而经上文所述,中国沙画艺术與西方各国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材质方面西方沙画多采用天然的细沙,各种花粉、石粉、碳粉等材料,混合或单独使用,在地面上铺洒而成,且表演过程多偏重于故事情节的流动感;而中国式沙画,尤其是现代手工工艺品,则采用天然彩色沙石以及树皮或其他材质经镶嵌而成,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强调水墨写意,用沙子的厚薄与疏密对比进行铺色,讲求画面的意境。

    二、 “意”与“境”——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

    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不同翻译中有“韵味”“神韵”“氛围”等不同的称呼,每个称呼都传达了对传统艺术特征的描绘。传统艺术具有朴素与诗意性,透露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散发着一种与时空交织的特质,带有宗教礼仪的神秘感。不可否认,“灵韵”艺术以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存在,且具有诗意的境界。

    (一)沙画的水墨意境

    沙画艺术是一种传播媒介,又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其美的源泉。沙画艺术利用沙子易容性,将点线面与形象进行完美演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沙画艺术有着浓郁的中国水墨的写意性。沙画表演中,点与线的轨迹所形成的是面,展现各种平面形象,与传统绘画中的泼墨与留白有一脉相承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沙画艺术与绘画艺术有着共同之处。沙画的另一特征表现在白底黑花。沙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是黑与白的构成,黑与白的营构不只是简单的黑白关系,还包括有形、意、气、势,在简单中生奇迹,生巧妙,平中生奇,这乃是沙画审美的至高境界。不仅如此,沙画艺术中以细沙代替水墨,利用现代的电子媒介技术,呈现出的黑白画面超越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打破了宣纸泼墨的桎梏,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意韵。

    (二)异质同构之美

    沙画艺术这种带有综合性视听觉感应的艺术,把素描、音乐、影视、诗词与版画等多种艺术的“异能”巧妙地“同构”在一起。众多元素综合于一体的艺术,在“异质同构”原则支配下,赋予了人们艺术思维的抽象感,在想象中产生抽象,凝化成“意象”,最终凝合成“意境”,这就使沙画艺术得到了升华。

    沙画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简洁明快,更富有韵律感。将沙画置于影像的氛围里,给人一种全新的视听享受和返璞归真的亲切之感。从本雅明的“灵韵”角度可以管窥,“灵韵艺术具备它自身的独特美满性,它无论是在仪式(巫术与宗教)中呈现,还是由传统的讲故事道出[1],”其所承载即时性的、无缝连续的画面表演,与其产生的时空紧密相连,可以说在某一特定时空中,其形成并拥有该时空中所产生的艺术灵韵。

    对于审美视角而言,灵韵艺术与我们有着某种精神契合点。沙画表演中我们与灵韵艺术对视,能够体会到它的回眸回应着我们的注视,“人必须光承认物的自我自在,且能在一个审美距离之外凝思参悟”[2],以致达到了人与艺术品的对视交流的审美境界,于精神深处达到一种共鸣状态,这与南宋词人辛弃疾与青山绿水进行审美静观时产生的审美感受“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此”[3]较为类似。由此可见,沙画艺术中的灵韵,其实也体现出一种古典哲学上所描绘的和谐的诗意境界。

    三、“灵韵”:传统文化关照下的“意境”

    沙画表演具有瞬间万变、转瞬即逝的艺术效果。沙画的“灵韵”表现在“在特定的中的自我存在……向人显现的是自己永远略带秘色彩的外观”。沙画艺术存在质的独特性与量的唯一性,人们不可能亲身尝试作品的创作,以致接受者怀有膜拜的心境,融进作品的相生相契、神人合一的情境。

    西方沙画绘画风格简单,以少言多,更讲求寓意性。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创始纪》在展示初期,很多人看不明白。比如蛇诱导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只用一个蛇的画面,紧接着树下亚当和夏娃彼此裸露身体,彼此遮掩与害羞的动作的画面,这便表明了已经偷吃了禁果,如果不注意此处就会造成情节跳跃之感。作品的末尾部分,由神创造出的人先后两次从双眼紧闭到睁开,其中暗含了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最重要的两种关系的比喻,即人与人、人与神。巨大的眼睛则象征着神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人,因为是神创造了人,神爱人,这种爱一直持续;第二次睁开双眸代表着人与神恢复了良好的关系,在神的注目下,人们才有了幸福与快乐。基于这种文化内涵之下的人,才能够领悟其中的意蕴。

    中国沙画艺术强调的是传统元素的结合融入。2009年沙画话剧《战神·1948》拓展了沙画艺术的展示之路。导演李建平将该剧定位为史诗心理剧,表示“黄色的沙画,看上去有些历史的陈旧感,兼具大气、抽象的审美,沙画特殊的现场性、可视频展示、瞬间变幻,正好配合了话剧中时间场地跨度较大的需要,不仅符合舞台的假定性,还能迅速实现时空的跳跃——在一挥一抹之间,一场战役、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朝代消失了、不见了,立刻出现的则是新的历史与时代”。由画面效果来看,舞台剧与沙画结合后效果更为震撼,当沙画作为舞台背景的时候,搭配一舞台情节,更加显得尽善尽美。

    无论是偏重于情節流动的西方沙画,还是偏重于已经凝结的中国沙画,都是在各自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各种传统元素,使之显示出不同地域风格的意境之美。在这两类沙画审美过程中,意境与灵韵的生成都要求审美主体全身心地凝神关照,将景物幻化为情思,并产生移情、通感与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四、 结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成永恒。”沙画艺术是沙在跳舞,是梦,是精神,是想象,且舞且动。曾有人说,最后那一抹才是沙画的高潮:一切的美瞬间灰飞烟灭。

    沙画意境的生成是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过程,它要求艺术品与审美主体之间保持着纯粹的审美距离,正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般。而本雅明的灵韵概念中,艺术起源于宗教,观赏者接收到的神灵气息,是艺术品的神圣性之源。艺术品因具有神灵气息而独显韵外之致,以及神秘感的氛围与境界,这就类似于中国古典美学中通过禅宗里的妙悟领会诗意的境界一样。禅境超旷空灵,无迹可求,如“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这个层次也正是灵韵艺术中审美主体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即“得其怀中,超以象外”。

    参考文献:

    [1][德]参瓦尔特·本雅明.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

    [2][德]参瓦尔特·本雅明. 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3.

    [3][南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我衰矣[A].转引自许建平选编. 全图本·店宋词二百首评注[C].杭州:浙江占籍出版社,2000:265.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