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中的“噪音”探析
麦绮琪
摘要:噪音作为自然的杂音环绕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混沌与秩序的平衡中衍生。噪音能够激活书籍从无生命体中得到生命,丰富着书籍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文章以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与杉浦康平噪音理论的发展历程作为引子,结合噪音与书籍的互动关系中阐释噪音的特征与表现,进一步针对书籍阅读的功能性从信息设计的角度探讨信息传递在噪音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噪音 书籍设计 信息
引言
伴随着数字化阅读兴起的强烈冲击,消费意识和市场经济的取向将让纸质书籍的面貌显现模式化和过于理性的一面,纸质书籍作为可赋予生命力的个体也逐渐减弱其鲜活与多变的特性。“噪音”设计语法对于纸质书籍的文字与图像在噪音的节奏中进行互借、重叠、共生,并且与读者产生微妙的视觉互动。它能给予看似冷冰的书籍个体注入喧闹与秩序的生命节奏,带给读者更美妙的阅读体验。
一、“噪音”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噪音是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也叫噪声。噪音在感官上具有不规则、不可预测、驳杂共生的特征。区别于常规音乐,噪音由不同声调的乐点多方位融合而成,个体声源发出的声乐有规律或无规律的,进而在大环境中融汇出异彩纷呈的噪音。
噪音在艺术领域中呈现多元化的面貌,特别在现代艺术各时期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未来主义的“图画诗”(图1)充分发挥着噪音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将语法、字符、语调等固定链接拆解重组,消灭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与标点符号之间的固定关系,让读者在阅读中意识到文本的歧义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图画诗”的特性将韵律、节奏、强弱等感官体现赋予字母,使其剥离文字的意义演变成纯声符,文字在纸空间深处传递着具有速度、力量和多重的噪声呐喊,版面产生的口语阅读化让词汇与词汇间的语调、重音、节奏得到视觉上的解放。未来主义中的时间与动态也影响着在达达主义中所发展的“照片拼贴”,它以现成的印刷品和照片随意拼贴、拼凑,将各种视觉元素以不和谐的并列方式进行没有计划的偶然性拼合,在杂乱无章和混乱中出现视觉意象。照片拼贴将噪音中不可复制、不可预测的特征发挥在艺术创作中,如同自然般的无限和多元。
在东方,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一直关注意大利的未来派噪音音乐的构成规则,在书籍设计的实践中探索出独具一面的“噪音”设计语法(图2),不仅结合本身东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并且在生活万物中将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进行融合。“噪音——文字——图像”的互借、重叠、共生在混沌中寻找秩序,从形、文的重叠共生到音上的混响共鸣。在书籍这一时间与空间的信息容器中,噪音的痕迹是书籍得以维持生命活力的重要表现。
二、书籍设计中噪音的表现分析
信息传递的早期只是在口语间彼此交叉性传递,符号与文字的出现将声音物质化,将不可见的声音转化为可见的语词与图像。书籍作为文字和图像的载体,从书写到印刷以至发展至今的数码呈现,文字与图像之间通过互借、重叠、共生使信息在混沌与秩序中达到共生性.圆环性的清晰整合。
(一)噪音的时间流动
噪音往往在运动产生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在运动和移动留下痕迹的阶段时,诸多的噪音平行存在。痕迹经过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产生色、质、形的变异,如同白纸从亮白、平整、坚硬渐渐变成昏黄、微皱、易脆。噪音符号在时间流中记录着状态和特征,书籍在阅读时间和信息逻辑中同样呈现出痕迹所带来的富有韵律感的噪音。随着阅读时间的推移,逗留点在书籍版面上渐渐呈现疏密轻重的状况,行动中留下的痕迹产生噪音,噪音根据版面元素反射出时而低声时而喧闹的阅读氛围,从而在平淡的纸张上噪音的混响引导着视线捕捉重点的规律,如题目、重点内文、配图等,低声与喧闹之间主旋律的突出让读者轻易地集中获取信息。
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设计的《剪纸的故事》(图3),纸张一分为二的裁剪在翻阅时间中纸与纸的紧密摩擦模拟出剪纸的声响,剪纸图案或饱满或点缀、或整体或局部、或单体静止或组合动态在阅读时间中节奏般地展现。阅读行为所产生的时而喧闹时而寂静的噪音混响营造出美妙的剪纸氛围。
(二)噪音的空间转换与共鸣
书籍是由多种纸集聚重合而成的,书的空间是“纸空间”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一张纸虽单薄但也是有厚度的三次元物质,书籍犹如无数个的“纸空间”构成的“大空间”。“纸空间”与“纸空间”之间关联性的叠加和串联,翻阅跨页的过程让大空间变成一个个衔接着的组合空间,让读者可以渐进或者自由行走。
噪音随着空间的无限传播使得能量单薄,而根据装帧需要设定的天、地和切口,阅读空间的限制使噪音与读者的心理空间产生互动定向性。“窗口”尺寸越小(即小开本书籍),信息噪音反射就越集中;反之,大开本的书籍信息噪音的反射则多方向,需要捕捉的时间较长。噪音与噪音间在有限的阅读空间中互相介入也互相避让,在阅读环境中形成信息噪音的共鸣与反射,进而提高读者阅读的集中力和定位性。多种开本合一和纸张的折疊使噪音在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中游走交错,“窗口”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变化丰富着噪音与噪音间的转折变化,并且给予读者噪音差异的惊喜感和新鲜感。《剪纸的故事》中采用完整版面或版面一分为二或版面附加纸张的方式有序地贯穿于整本书中,噪音在多样化阅读空间中互借、重叠、共生。读者主动性地改变版面空间的搭配,噪音的重新组合所给予的惊喜感丰富着主题的趣味性。
三、书籍信息传递在噪音中的有效性
噪音的特征重在“杂”,与“纯”相反,杂如多样纷繁的元素混合体的状态。噪音的随机无规律性看似削弱信息的传递,但同时真正赋予无限信息的表现。种种阅读差异和干扰解读的视觉噪音不可避免,凭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知识预设,视觉信息与视觉噪音互相转化、相互依存。
(一)信息整合优化
信息超载和图像冲击在当今的信息传递中无可避免。视点的分布、总量和密度的不和谐会影响阅读的效率性和舒适性,噪音所产生的运动和嬗变的视觉效果更有可能导致无可抗拒的“信息焦虑”,阅读行为的阻滞感加大信息接受与分析的难度。当原始信息借以纸质媒介传达的时候,为了缓解数据和文本大规模集合所产生的信息超载和图像冲击等情况,通过排版、字体优化、结构整合等手段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进而达到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习惯。
对于信息整合以书籍设计的角度而言,对资料和现成内容进行整理是前瞻性介入内容的视觉构造,同时提供视觉设计的创作依据。信息整合是建立噪音层次构建的前提,书籍设计师对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系统、立体的梳理,各层信息(正文、标题、脚注、图像、符号、插图、辅助图表等)的合理搭配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同时,各信息中相关联和相似的元素可进行群组,以此加深阅读情境和意義。
(二)噪音层次构建
书籍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容器,其容纳的浅层和深层的信息量是无法从体积中估量获得。信息经过整合优化后产生大量相异又彼此联系的信息集,各信息集伴来的噪音在书籍时空中有的相互融合有的相互避让、时而喧闹时而低语,信息层次的构建是维系书籍噪音秩序的重要手段。
信息层次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内容层次,信息集的层次结构可按照信息顺序(种类、特征、复杂性、时间和重要性等)进行逻辑区分,每个信息集继而区分出主要信息、次级信息和辅助信息。空间层次,各信息集之间要善于利用字体、字重、字号、色彩和肌理等进行主次分类,网络结构、板块对齐、颜色分区和符号间隔等方式能够建立信息集之间在书籍空间中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没有经过层次构建的若干噪音处在同一版面上,各自鸣放使得信息层次不分明而难于观察。信息层次的处理得当能使读者有目标有指引地追踪到特别显著的噪音,次要、边缘的噪音则会主动减低干扰。
(三)视线与导向
人的视觉是有选择性和顺序性的。眼睛在观看事物时候,将形势结构中相关联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串联起来形成的势态之线称为视线。对于复杂的版面结构来说,惯性视线规律可能会受到干扰。在完善书籍噪音层次构建的同时,各信息集在书籍空间的安置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率。视线的移动通常开始于版面中吸引力最大的部分,由此向影响力较弱的部分移动。一种是较为温和的顺延移动,另一种是跳跃式、锐角式的急进移动。在书籍众多混沌杂音中凸显出主旋律——即主要信息集,以此为带头牵引出合乎眼睛观看的阅读视线,无论是温和还是锐进的视线,读者也能够在合理的布局中避免信息混淆。
阅读观看时,读者不仅进行单一版面上的视线移动,还在平面组合而成的整体空间中进行浏览。视觉导向的作用使得视觉动态纳入-定的渠道,沿着信息发展方向,按照既定的先后程序传达信息。文字、色彩、图形和编排等视觉导向能让贯穿游走的噪音有着良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且形成噪音运动的某些规律,使得信息噪音有迹可循。
结语
噪音作为激活书籍生命力的源泉,它的存在拉近着书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的距离。噪音在书籍空间中传达着信息、知觉、思想、自然、社会、宇宙万象中的激涌而无穷的能量。书籍文本在多种信息重新结合的状态下,信息设计的融合使得看似纷乱无序的杂音趋向秩序感的噪音,在书籍设计中善于开发和利用噪音的特性是能够维系书籍活力与多样化的突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