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当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
阮健
摘 要:笔者认为在企业中,设备维修不论实行什么管理机制,采用什么维修模式与手段,都应设置统管设备维修的主管。他们负责企业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保证着设备正常运转,亦即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可谓责任重大。
关键词:企业;设备维修;主管
设备是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装配或运营和服务的主要物质手段。按照设备工程的理论,企业应对设备规划、可行性分析和配置等前期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但也应认识到,真正发挥设备性能作用的还是在运行阶段,这也是设备寿命周期的主要时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设备操作、检测、维修进行管理。通常把这些环节的安排,即设备维护、保养、检查、诊断、修理以及改造等工作统称为设备维修活动。
应设置统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例如大型企业负责主要设备维修工作的设备维修公司及相应的主任;中小企业兼管设备维修的主任或高级技师;一些利用社会力量维修设备的企业,其负责计划或协调工作的主任工程师等。可以统称这些负责人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他们负责企业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保证着设备正常运转,亦即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可谓责任重大。那么,如何完成这些任务,承担起这个职责,特别是做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的工作呢?本人认为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认识与实践。
1 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明确设备维修在设备工程中的地位
在上世纪7O年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设备综合管理学说就已形成。一般认为,设备工程是由设备规划工程和设备维修工程以及公用工程与安全、环境保护工程等组成,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设备规划工程(亦称设备前期管理)在全过程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设备选型、购置的成败决定着设备一生使用的好坏。但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量分析,设备投资与购置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摆在设备管理者面前的经常性大量工作则是设备维修工程,即设备使用期中的使用、维护、检测、修理以及改造。所以,应当把维修工程当成工作重点,这不仅反映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作为大型企业设备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设备前期管理是重要的,而维修工作则是要随时关注的。作为设备维修主管当然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它。
2 掌握设备维修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在实践中合理选用
目前在学术界公认的设备维修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三种。
1.基于设备故障的维修,即事后维修。它具有原始、简单、被动性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对设备连续运转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适用范围缩小,较适合停产对生产影响不大和非重要的设备。
2.基于设备运转时间的维修,是预防维修的、方式之一,通常称为计划维修。它是根据设备零件失效的主要表现之一——磨损的形成机理分析提出的。认为设备故障由零件磨损造成,而零件磨损是与设备运行时间成正比的,进而推理控制设备运行时间即可预知设备可能发生故障,所以应按计划进行各种维修活动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有误区,即可能产生修理过剩与维修不足。然而对运行规律性强的设备,此方式仍有应用价值。
3.基于设备技术状态的维修,是另一种预防维修方式,亦称预知维修。它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随时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与诊断,一旦出现不良迹象,立即安排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造成故障停机。这种方式固然科学、准确,但需购置各种监测仪器和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成本较高。针对上述情况,需扬长避短,对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设备采用不同维修方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3 分析企业设备构成,掌握重点、高精尖其运行规律和检修特点
在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与设备维修模式特点之后,就应以其指导企业的实际工作。首先应该清楚企业设备资产的组成情况,即通用设备(包括金属切屑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能设备等)和生产线或行业专用设备的拥有量和组成比;其次还应熟悉重要设备(包括重点、高精尖设备和特种设备等)的工作原理、运行规律、维护要求、故障周期以及检修特点(例如检修时间、手段、耗用备件等.
4 熟悉设备维修各项工作的主要功能和工作程序
设备维修工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设备维护、检测、故障分析、修理的各项计划、技术和经济以及组织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主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要清楚每项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以及技术分析和经济性评估。例如对设备修理与设备原型更换、对设备技术改造与设备新型更新的经济技术比较。
5 对设备维修涉及的关键技术应有较深了解,并跟踪其发展与应用
对企业来讲,设备维修活动普遍应用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即润滑技术、诊断技术、修理技术和改造技术。应对其技术内涵、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有详细的了解。例如对润滑技术,除应掌握润滑油品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外,还应熟悉已经推广应用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如合成油的特点与用途、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精密过滤技术的应用条件与效果,以及用油滴润滑替代油雾润滑的节约、环保功能等。
6 根据设备结构、备件储备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设备维修计划
设备的维护与检测要按规程经常开展,而设备修理要根据故障发生情况,实施抢修或安排计划检修。这些都是根据设备运动本身的规律决定的。但不要忘记设备运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所以,除特殊情况外,设备维修活动的安排应与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相适应。例如重点、高精尖设备维修,由于精度高的备件采购周期长的特点,所以经常利用节假日进行检修设备。
7 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物质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及时、高效地组织安排各项维修活动,没有适用的物质手段是不行的。所以,设备维修主管应根据企业生产设备构成情况,合理配置维修设备所需的物质资源,包括维护、检测、修理设备的各种辅助设备、设施、工具、仪器与仪表、备件、润滑材料、辅料以及所需的场地、能源、资金等。
8 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人力资源
维修设备除需要物质条件外,对人力资源也有更强依赖。现有设备越来越具有大型、精密、高速、高压、高温以及机电一体化等特点。技术含量的提高,无疑对参与设备维修的各类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例如许多企业要求修理技术人员要懂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综合知识与技能,既是操作者也应具备操纵数控设备的能力,如编程、检查和维护的本领。掌握较高技能的维修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锻炼,积累经验。这样就要求企业设备维修主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远近结合、实践为主,做到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此外,还应给维修人员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和学习进修的机会。充分发挥设备维修人员的作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以鼓励为主的奖惩考核制。有条件的企业应结合企业文化的发展,在设备维修人员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9 统计分析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支出情况,加强效益考核
设备一生所花费的维修费用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也可以说是一笔数目不菲的追加投资。企业要考虑投资支出的合理性,而且应尽量节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所以,企业应建立设备维护费、检测费和修理费(包括备件费、材料费、外协费等)的统计、分析和考核的制度以及年度支出额指标。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制定各项维修工作的消耗定额标准,并把设备维修费支出水平纳入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技术考核指标体系。在国外,企业往往把设备利用率和维修费支出率纳入重点考核项目。这样做就是要不断提高设备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10 掌握企业所在地域的社会化维修资源,并充分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这样的工作模式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成本比较低。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也应走社会化协作的道路。作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首先要积极接受这种新观念,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旧模式。其次,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确定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中哪些环节可以依靠社会服务,进而与企业附近地区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开展业务协作。
摘 要:笔者认为在企业中,设备维修不论实行什么管理机制,采用什么维修模式与手段,都应设置统管设备维修的主管。他们负责企业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保证着设备正常运转,亦即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可谓责任重大。
关键词:企业;设备维修;主管
设备是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装配或运营和服务的主要物质手段。按照设备工程的理论,企业应对设备规划、可行性分析和配置等前期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但也应认识到,真正发挥设备性能作用的还是在运行阶段,这也是设备寿命周期的主要时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设备操作、检测、维修进行管理。通常把这些环节的安排,即设备维护、保养、检查、诊断、修理以及改造等工作统称为设备维修活动。
应设置统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例如大型企业负责主要设备维修工作的设备维修公司及相应的主任;中小企业兼管设备维修的主任或高级技师;一些利用社会力量维修设备的企业,其负责计划或协调工作的主任工程师等。可以统称这些负责人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他们负责企业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保证着设备正常运转,亦即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可谓责任重大。那么,如何完成这些任务,承担起这个职责,特别是做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的工作呢?本人认为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认识与实践。
1 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明确设备维修在设备工程中的地位
在上世纪7O年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设备综合管理学说就已形成。一般认为,设备工程是由设备规划工程和设备维修工程以及公用工程与安全、环境保护工程等组成,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设备规划工程(亦称设备前期管理)在全过程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设备选型、购置的成败决定着设备一生使用的好坏。但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量分析,设备投资与购置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摆在设备管理者面前的经常性大量工作则是设备维修工程,即设备使用期中的使用、维护、检测、修理以及改造。所以,应当把维修工程当成工作重点,这不仅反映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作为大型企业设备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设备前期管理是重要的,而维修工作则是要随时关注的。作为设备维修主管当然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它。
2 掌握设备维修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在实践中合理选用
目前在学术界公认的设备维修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三种。
1.基于设备故障的维修,即事后维修。它具有原始、简单、被动性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对设备连续运转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适用范围缩小,较适合停产对生产影响不大和非重要的设备。
2.基于设备运转时间的维修,是预防维修的、方式之一,通常称为计划维修。它是根据设备零件失效的主要表现之一——磨损的形成机理分析提出的。认为设备故障由零件磨损造成,而零件磨损是与设备运行时间成正比的,进而推理控制设备运行时间即可预知设备可能发生故障,所以应按计划进行各种维修活动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有误区,即可能产生修理过剩与维修不足。然而对运行规律性强的设备,此方式仍有应用价值。
3.基于设备技术状态的维修,是另一种预防维修方式,亦称预知维修。它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随时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与诊断,一旦出现不良迹象,立即安排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造成故障停机。这种方式固然科学、准确,但需购置各种监测仪器和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成本较高。针对上述情况,需扬长避短,对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设备采用不同维修方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3 分析企业设备构成,掌握重点、高精尖其运行规律和检修特点
在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与设备维修模式特点之后,就应以其指导企业的实际工作。首先应该清楚企业设备资产的组成情况,即通用设备(包括金属切屑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能设备等)和生产线或行业专用设备的拥有量和组成比;其次还应熟悉重要设备(包括重点、高精尖设备和特种设备等)的工作原理、运行规律、维护要求、故障周期以及检修特点(例如检修时间、手段、耗用备件等.
4 熟悉设备维修各项工作的主要功能和工作程序
设备维修工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设备维护、检测、故障分析、修理的各项计划、技术和经济以及组织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主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要清楚每项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以及技术分析和经济性评估。例如对设备修理与设备原型更换、对设备技术改造与设备新型更新的经济技术比较。
5 对设备维修涉及的关键技术应有较深了解,并跟踪其发展与应用
对企业来讲,设备维修活动普遍应用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即润滑技术、诊断技术、修理技术和改造技术。应对其技术内涵、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有详细的了解。例如对润滑技术,除应掌握润滑油品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外,还应熟悉已经推广应用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如合成油的特点与用途、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精密过滤技术的应用条件与效果,以及用油滴润滑替代油雾润滑的节约、环保功能等。
6 根据设备结构、备件储备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设备维修计划
设备的维护与检测要按规程经常开展,而设备修理要根据故障发生情况,实施抢修或安排计划检修。这些都是根据设备运动本身的规律决定的。但不要忘记设备运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所以,除特殊情况外,设备维修活动的安排应与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相适应。例如重点、高精尖设备维修,由于精度高的备件采购周期长的特点,所以经常利用节假日进行检修设备。
7 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物质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及时、高效地组织安排各项维修活动,没有适用的物质手段是不行的。所以,设备维修主管应根据企业生产设备构成情况,合理配置维修设备所需的物质资源,包括维护、检测、修理设备的各种辅助设备、设施、工具、仪器与仪表、备件、润滑材料、辅料以及所需的场地、能源、资金等。
8 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人力资源
维修设备除需要物质条件外,对人力资源也有更强依赖。现有设备越来越具有大型、精密、高速、高压、高温以及机电一体化等特点。技术含量的提高,无疑对参与设备维修的各类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例如许多企业要求修理技术人员要懂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综合知识与技能,既是操作者也应具备操纵数控设备的能力,如编程、检查和维护的本领。掌握较高技能的维修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锻炼,积累经验。这样就要求企业设备维修主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远近结合、实践为主,做到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此外,还应给维修人员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和学习进修的机会。充分发挥设备维修人员的作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以鼓励为主的奖惩考核制。有条件的企业应结合企业文化的发展,在设备维修人员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9 统计分析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支出情况,加强效益考核
设备一生所花费的维修费用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也可以说是一笔数目不菲的追加投资。企业要考虑投资支出的合理性,而且应尽量节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所以,企业应建立设备维护费、检测费和修理费(包括备件费、材料费、外协费等)的统计、分析和考核的制度以及年度支出额指标。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制定各项维修工作的消耗定额标准,并把设备维修费支出水平纳入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技术考核指标体系。在国外,企业往往把设备利用率和维修费支出率纳入重点考核项目。这样做就是要不断提高设备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10 掌握企业所在地域的社会化维修资源,并充分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这样的工作模式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成本比较低。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也应走社会化协作的道路。作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首先要积极接受这种新观念,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旧模式。其次,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确定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中哪些环节可以依靠社会服务,进而与企业附近地区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开展业务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