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嬗变

张培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传播领域来说,新媒体影响了文学传播的路径及具体价值。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促进文学传播的长期稳定发展,其嬗变与转型成为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介质和路径、传播者与接受者、内容与形态以及文学传播的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嬗变
依托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走向。文学传播领域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其传播路径以及具体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介质和路径的嬗变
现代媒介从20世纪产生时,以文字传播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传播媒介得到了强势发展。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媒介就是插入傳播过程中,用于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再到现在的网络传播,文学总归需要一种介质进行传播,从而获得其真正的文学意义。
当今形势之下,新媒体技术让文字、影像以及声音三大符号体系进行了巧妙融合,冲破了传统传播制度和新兴传播形态之间的界限和束缚。文学渐渐以多样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呈现出多模态多维度的传播介质。这种媒介之间的大融合趋势让文学和其他媒体领域开始共用相同的资源,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二者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新形式的文学应运而生,如现在的“微博文学”“网络小说”等文学形式。
新媒体时代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渠道和途径,但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被新型的数字资源传播技术所取代,这就使得当前的文学传播依旧采用数字资源平台和传统媒体同时进行传播。许多文学创作者因为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平台有了更多相互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也有了对文学创作元素更多的选择,从而让文学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也使文学作品的传播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
多样化的网站资讯有效地拓宽了文学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开始聚集出现,他们本身可能不具备出众的品牌优势,为了自身的发展只能依据新媒体技术对文学创作的商业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等作为方案策划的参考依据。这种情况下,文学传播在多样化的网站资讯功能支持下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而且有了更加坚实的信息基础,使得大多数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科学规划,文学的传播现代性特点更加突出。
二、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构成变化
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放》中论述媒介的历史进化发展过程时强调:“媒介的进化,是由人指引的媒介的进化,是增加我们交流选项的进化。”[2]媒介的发展不是彼此否定,而是相互叠加和延伸。新媒体带来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信息资源,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源泉。新媒介环境下,文学创作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学创作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文学作品的审美旨趣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独特体会。[3]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文学艺术自产生以来,就是在被人们不断地欣赏、品评与传播过程中发展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其不断被传播的历史。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文学创作与信息传播一样,其创作者或者说信息发出者其实都是传播者,是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信源”。[4]读者不仅可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欣赏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和创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加入作家行列,成为文学传播阵营中的重要一员。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传播者的构成主体正在变得多样化和多元化。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文学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引起了文学传播把关人效应的嬗变。这种变化直接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把关人”不再是权力的监督者而变成了服务者。此时读者也就是文学接受者的地位开始上升,阅读量、销量以及点击率等成为业界备受关注的因素。这样一来,对于读者或者受众喜好和实际需求的满足成为文学传播的重中之重。
文学创作与现代传播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文学作品的产生已经不仅仅是依靠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读者和受众对作品的需求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等因素伴随着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受众接受主体意识更强,更有参与性与互动性,例如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自媒体上,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图文并茂或配以视频对外发布。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接受者也开始分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众已经拥有主体间性的整合力量;二是文学接受者接受方式的分化,从单一的出版接受转变为移动、网络、数字广播等多元阅听;三是文学接受心理的微妙转变。这些变化的缘由就是新媒体时代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以及文学传播在多样化社交媒体中的应用,而现代人阅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新技术以及新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文学的审美领域,丰富了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促使文学传播的审美价值发生嬗变。但必须强调的是,不论如何变化,文学接受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审美价值,这是文学的根本属性。
三、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内容与形态变化
文学传播需要载体,不论是以往的纸质媒体时代,还是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载体的形式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文学传播的实质属性并没有变化。正是各种文学载体的不断融合和衍生,使得文学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体现在文学体裁形态的变化上,即文学作品的内容长度发生了改变。新媒体技术促使智能手机、电脑以及iPad等智能设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使得文学作品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它们开始有了新的名字,面临新的变化,典型代表有网络文学、手机文学以及微博文学等。
除了形态上的变化,文学传播内容的模式也发生着变化。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感受,而是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这种全方位的展示对受众形成了各种感官刺激,使文学传播走向全媒体化。例如,2018年春节期间,国内荧屏上诞生了一个爆款综艺《经典咏流传》,豆瓣评分高达9.3,“经典咏流传”“巫漪丽”“将进酒”等关键词相继登上热搜榜,一首孤独的小诗《苔》更是刷爆朋友圈。此节目就是通过把“诗”唱给你“听”,让这些古典文学经典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其在有声传播中重放光华。
近两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赏析,唤起人们的诗词记忆,引起一大批观众重新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还有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它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文学佳作相结合,用精美的文字,朴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在节目中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关于文学的微信公众号更是数不胜数,“现当代文学”“麦家理想家”“小说月报”等,为文学在大众中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些文学传播的新形式契合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对文化的需求,促进了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价值嬗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发的社会焦虑和现代人心理问题值得重视。文学作为现代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形式,被赋予了较多替代性的表述价值。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述的能力,在陆续出现的媒介中持续茫然,他们利用文学来找寻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文学传播的价值发生了嬗变。
(一)文学传播价值离散走势的表象:多元裂变与偏向两极
所谓文学传播的价值离散走势,其实指的就是文学接受价值观得以去中心化的多元裂变现象。文学价值不再围绕唯一的一种审美价值,而是逐渐变得多元化起来,文学领域的其他价值也开始显现出来,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这样一来就完全分散和削弱了审美价值或者是政治价值中心地位的影响,实现了文学领域的“百家争鸣”。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文学的传播价值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允许不同的文学价值观共同存在,并一同碰撞、融合和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最新的掌上电子阅读软件,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创作者的文学作品。随着媒介的变化,我们虽然拥有相同的阅读路径和方式,但却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内容,文学的接受朝着审美价值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不论是之前的报社、图书出版商还是现如今的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这些专业背景、职责权限的转变都反映着文学传播的非文学化、宽口径等方面上的变化。也正是因为受到新媒体时代“把关人”一角变化的影响,我国新闻文学传播价值的多元化以及偏向两极等离散趋势的特征才会越来越显著。
(二)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学市场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给我国的文学创作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转变给国内出色的文学生产者带来了创作的动力和目标,激励他们提升自己的创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同时也给文学传播领域的评价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自身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文学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让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得以被更多的人知晓。随着文学传播路径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我国主流文学界和国内其他新兴的文学领域有了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有效减少了新兴文学群体被主流文学排斥的概率。再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着我国文学传播领域的沟通机制,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拓宽了文学理念的传播渠道,从而促进了我国文学传播领域的繁荣发展。
(三)推动社会创建全新的审美观念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价值在于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从而推动创建文明、和谐友好型社会的进程。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文学传播的基本路径逐渐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产业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新媒体也对文学传播的传播形式产生了影响。而这种文学传播形式的转变,也间接影响了新媒体时代社会主流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大众精神消费品的生产机制。[5]现如今,我们不可否认的趋势就是人们越来越青睐电子传媒,而对传统的纸质媒体没有太多兴趣。因为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每天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报纸或者书籍,人们看文学作品大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iPad以及电脑等进行迅速浏览。这种快速阅读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主流阅读方式。在电子媒介充斥的时代,文学作品要想取得人们持续的关注和阅读,除自身已经存在的审美价值外,还要有意识形态的干预。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学传播,都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存在的。而文学传播价值中自我表征的表象就是交往价值的提高。它的重要性在于思想的产生不仅是在主体中,更重要的还是在交流中,它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受众阅读态度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挑战,但却推动了文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大众审美意识,从而通过这种文学传播形式的变化给热爱文学的读者带来更加科学的审美观念。
五、结语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我国的文学传播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非常深远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文学传播路径以及价值走势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更加多元化的文学传播路径以及更加丰富的文学传播形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新媒体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王安石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2017CWX0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3.
[2]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
[3]刘崙.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9(14).
[4]夏光富,唐睿.文化传承、审美认同与叙事建构:论文学艺术与现代传播媒介的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8(3).
[5]赵国政.传播价值关系与新聞价值关系[J].新闻爱好者,2009(24).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编校:赵 亮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