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福建省水产健康养殖业发展的思考

    游玉

    摘要:回顾了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特点与现状,分析探讨了影响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水产养殖;发展思考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润多雨,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岛屿星罗棋布,全省海岸线长达3 752 km,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13.6万km2,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是我国的水产养殖大省。近年来,福建省以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为突破口,以转变养殖发展方式为重点,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构建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养殖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33.89万t,比上年增长5.45%,位居全国第三;海水养殖面积16.61万hm2、海水养殖产量404.13万t,增幅6.51%;淡水养殖面积10.19万hm2、淡水产品产量97.58万t,增幅为554%,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关于加快水产健康养殖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各地已有诸多报道[1-4]。笔者针对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探讨和总结福建省发展现代养殖业的经验,提出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1.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优高品种养殖发展迅猛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主导品种大黄鱼、鲈鱼、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鲍鱼、花蛤、鳗鲡、海带、紫菜、牡蛎、泥蚶等养殖,并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聚集,形成了养殖规模化效益。在大力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养殖基础上,引导养殖户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海参、石斑鱼、黄姑鱼、海蜇、东风螺、金牡蛎、海鳗、香鱼、大刺鳅等名优特新品种规模化养殖。进一步优化了养殖布局和养殖品种结构。据了解,2015年优质品种养殖面积较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形成了结构合理、品种多样、适销对路的养殖结构,引领全省养殖生产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水产养殖业。

    1.2强化养殖基础建设,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

    福建省加强养殖新设施、新设备等基础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塑胶网箱、筏式养殖设施、循环水养殖设施、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等新型养殖模式。至2015年底共改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近1.68万hm2、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55万m2、建成环保型塑胶网箱2万多口、新增抗风浪深水网箱300多口,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养殖池塘、全塑胶渔排、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基地。通过改造和建设养殖基础设施,养殖基地的道路、电力、设施等养殖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渔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加快了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了养殖发展空间。如通过大力改造低产池塘,池塘护坡用石砌、水泥现浇升级硬化为精养池,挖深池塘改善了旧池塘立体空间,使养殖单产与养殖容量大幅度增长;配备增氧机和投饵机等装备,提高了养殖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推行和使用浮筏式消波堤,提高了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发展和应用塑胶渔排、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扩大了浅海养殖空间,并推进浅海养殖向外海深海发展。

    1.3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加快推进良种体系建设

    福建省注重抓好良种选育、新品种引进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工作。一是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六年来,省政府共投入5 200万元积极开展石斑鱼、罗非鱼、鲍鱼、牡蛎、花蛤、黄姑鱼、坛紫菜等品种的种业创新,提高了良种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扶持建设了一批现代水产苗种繁育基地,重点支持公益性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2家、市级水产良种场39家,逐步实现主要养殖种类良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和养殖生产,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苗基础。

    1.4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成立了“6·18”虚拟研究院海洋分院,通过整合境内外、省内外海洋渔业创新资源,积极攻关一批海洋渔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持科研单位、高校加强科技攻关,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并鼓励养殖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省、市级渔业专家深入重点养殖县、养殖区开展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工作,促进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转化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养殖科技含量,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5建立病害防控网络,提升养殖技术服务水平

    福建省着力建设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一是努力构建省、市、县三级的病害防控网络。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及时掌握水生动物疫情的动态和流行趋势,在全省50个县(市、区)的重点养殖区域布设病害测报点200个,每月对鱼类、甲壳类、棘皮类、两栖类、贝类、藻类等15个大宗养殖品种进行养殖病害的测报,并定期发布《福建省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月报》;二是完善省级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诊断网络平台的建设。逐步构建全省水产养殖病害远程诊断和防治网络,提高病害的诊断水平和对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实现病原分析的精准化、疫情控制快速化。

    1.6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水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进一步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加大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三年来共认定无公害产地222 家、面积1.21万hm2;二是定期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查。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大了水产投入品和水域环境监测力度,自2013年以来,产地产品抽查合格率均达到99%,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三是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分级包装和产地标识、实行产品登记备案制度、可追溯制度;四是提升水产品品牌效应。积极引导水产企业自主研发自有品牌,争创名牌,对获得中国名牌、福建名牌水产品给予奖励,帮助品牌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渠道,率先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

    2存在问题

    近年来福建省水产养殖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基础差、规模小、科技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亟待加强。

    2.1养殖证核发确权困难

    由于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政府对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制度建设重视不够,管理工作滞后,养殖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2.2养殖业集约化程度偏低

    虽然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但养殖区域分散,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仍旧落后,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形成产业化养殖规模的企业少,总体效益不高。

    2.3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近年来,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水产养殖业建设的扶持力度,但还是资金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生产建设的需求,养殖池塘老化、工厂化设施陈旧、水电路配套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一些养殖户反映在申请银行的养殖贷款、养殖发展用地等方面有较大难度,制约了养殖业发展。

    2.4养殖业发展空间不断萎缩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退,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遭到破坏,再加上海洋开发热潮的兴起,港口码头、临海工业、房地产、沿海交通、滨海旅游等项目征用大量滩涂和浅海,使保障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传统的水产养殖水域迅速减少,养殖业可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

    2.5养殖户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受养殖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的影响,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接受、吸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不强,因此,提高养殖技术难度较大。

    3建议与对策

    为加快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3.1编制颁布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应尽快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通过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明确用于养殖业的水域范围、养殖类型、养殖期限,做到水域、滩涂使用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使养殖水域、滩涂发挥最佳效益。根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完善养殖权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养殖证登记核发工作,进一步规范养殖生产行为,依法行政,确保养殖生产安全和稳定,切实维护养殖渔民合法权益,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3.2持续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积极开展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扩大创建面积,提升水产品质量水平。引导养殖生产者按照渔业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生产,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提升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示范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二是运用现代高科技,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加快水产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三是制定健康养殖生产操作规程,规范养殖生产行为,科学防病;四是提高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指导和督促示范场建立各项记录,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通过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养殖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促进全省水产养殖业有序健康发展。

    3.3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织科研、高校等单位进行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攻关,提高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一要构建养殖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水产养殖业科技含量,促进养殖产业升级;二要加强对实用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围绕特色优势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突出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提升养殖业生产技术水平;三要开展渔民养殖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养殖生产者的技能素质,指导现有养殖企业进行依法依规、科学有序、高效高质的养殖;四要健全和完善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作用,向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病害诊断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3.4制定出台系列惠农惠渔政策

    各级政府应加快出台系列惠农惠渔政策,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渔业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行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为渔民从业提供保障;加强渔业船舶安全设施的配备,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施渔民海洋生态补偿和燃油补助等“输血”工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制定出台促进养殖业发展的意见和措施,积极协调养殖业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加快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融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

    3.5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一要加快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立养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二要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可追溯企业的覆盖面,督促企业加强体系管理,规范标识管理,提升质量安全追溯水平;逐步建立水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为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目标奠定基础;三要加强产品抽查检测。对重点养殖场、无公害产地的水产品进行抽查检测,逐步做到每批次产品全覆盖,对检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基地实施重点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四要强化渔业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控。加强生产巡查指导,严格监督合理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执行鱼药使用休药期规定,健全生产档案和巡查记录,逐步推进水产养殖业标准化。

    3.6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化程度

    积极培植一批大型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养殖生产综合效益。一是积极培植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规范养殖生产秩序,积极引导养殖户进行苗种、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提高养殖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二是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联结,不断地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全面提升养殖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养殖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不断提高养殖产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企业的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为渔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兴武,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1(6):5-10

    [2] 周建南,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1999,5(1):43-48

    [3] 李巍,胡红浪.分析我国水产苗种产业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水产,2006(12):66-70

    [4] 邓伟,李巍,张振东,等.中国现代水产种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3(2):5-12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