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如何驾驭现场直播报道

王梅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1]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记者出镜已成为常态报道行为。特别是直播连线,作为融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在传统媒体,由于主持人岗位的饱和,许多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依靠形象和语言的优势,担任了出镜记者。是否能够适应现场报道,成为他们踏入职场的第一关;是否能够驾驭现场报道特别是直播连线,成为检验其优秀或平庸的“试金石”。客观地说,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出镜记者表现出的素质与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加强记者现场直播能力锻造已是当务之急。
一、出镜记者对于直播报道的重要性需要再认识
视频曾经是电视台的专利,谁也不会想到时代发展到今天,不仅广播直播室配备视频设备,连报纸也都成立了自己的音视频部,新媒体五花八门的视频直播更是层出不穷。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可以用视频直播表达“我在现场”时,电视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直播报道依然是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特别是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直播连线将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第一时间接近新闻现场和真实状况。不管媒体环境怎么变,观众要看到鲜活的新闻现场的需求没有变,而且比过去更强烈。日渐式微的传统电视,更要利用新闻直播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去创造与观众的黏性。因此,对出镜记者的媒介素养和报道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出镜记者直播报道的新闻素养
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新闻都是靠记者“抢”来的,“抢”的意识和“抢”的能力都是构成记者新闻素养的重要元素。纵观最近20多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出镜记者,无不是对新闻现场保持着强烈的欲望。出镜记者张泉灵刚在珠峰大本营做完“圣火耀珠峰”的直播,一听到四川发生地震,立即申请从拉萨飞成都,赶赴北川进行报道。在四川雅安地震报道中“一战成名”的蒋林说:“当我那一天感受到大地晃动的时候,第一个直观反应就是一定要去现场,这是我献给职业生涯的一个恩典。”作为一名出镜记者,有走近现场、走得近些再近些的欲望,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新闻素养首先要解决意识的问题,然后才是能力的问题。优秀的出镜记者要具备什么能力?“除了要具备镜头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判断力。因此记者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阅历、做好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闻素养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素养,这并不是一句大话空话。为什么直播现场特别强调判断力?所谓判断力,就是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在突发的新闻现场,信息的庞杂导致受众的茫然,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出镜记者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对其性质和特点作出正确判断,然后梳理最关键的信息点直播出去,考验的是其成熟的政治素养,这也是一名出镜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三、出镜记者直播报道的“五要”和“五不要”
(一)要做足准备,不要随意上阵
张泉灵说过一句话:“我进央视当上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但作为经常做重要现场直播的主持人,就有很大的准备成分在里面。”正因其是一个有心人,她才会在美国出差时自费去肯尼迪航天中心参观,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报道做准备。她在“神六”“神七”发射基地流畅而专业的现场报道备受称道,再次证明了成功对有准备的人的垂青。而有些出镜记者由于准备不充足就随意进行现场报道,在镜头前词不达意甚至说不出话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记者的个人形象。所以,在到达现场前,出境记者应尽量详细地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设计报道的方向和角度,形成框架和提纲,同时尽可能多地储备与事件相关的理论或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出镜的不专业和信息量的匮乏。
(二)要有细节,不要“有面无点”
现场是需要发现的,哪怕你了解了再多的背景和素材,现场依然会有许多你无法预设的细节,因此细节的发现能力至关重要。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敦说:“好的记者要像侦探一样留心细节,说明问题的细节能使稿件出色并赋予它现场实感。”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包括静态的细节和动态的细节。发现细节不仅要靠眼睛去看,还要带上耳朵去听、鼻子去闻、手去触摸,还要用心去感知。这就是出镜记者始终对新闻现场保持敏感的重要性,因为总会有新鲜的观察和发现。现在电视台的出镜报道中,“我们来看一个细节”已经成为诸多记者的口头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细节在传播中的有效性。
(三)要和观众情感共振,不要自说自话
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时,必须时刻意识到受众的存在,考虑到正在收看新闻的观众的同步感受。要针对不同的事件题材、不同的报道环境,给出相应的情绪反应,调动甚至刺激受众以增强可看性,拉近距离感,有效增强现场报道的亲和力。[2]我们经常听到出镜记者说“我现在的位置是”“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我摸到了什么”等表述,就是为了让观众与记者一样获得更真实的现场感受,而同时记者也必须考虑到现场的呈现会给观众什么样的刺激反应,从而警惕自己的语言、表情、情绪甚至着装与环境产生疏离感、违和感,避免出镜和现场“两张皮”。在一场关于城市内涝的直播中,有位央视女记者被网友诟病“就像娘娘出巡一样”,尖刻的语言就是对记者高高在上、忽视现场氛围的批评,是对记者置身事外、与观众没有建立情感连接的否定。
(四)要说有逻辑的口语,不要说空洞的陈词滥调
在现场报道中,最大的信息载体还是有声语言。出镜记者对语言的描述能力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出镜记者所面临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事件的发生也都是多种多样的,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出镜记者必须正确使用人格化传播法和信息化传播法”。[3]笔者认为,人格化传播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口语,避免晦涩难懂;而信息化传播,应该是有着缜密逻辑的干净的语言,避免包裹冗余的信息。蒋林曾经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等重大事件的直播報道中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经常在长达十分钟的连线中,牢牢黏住观众锁定屏幕,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非常有逻辑性又非常口语化的表达。他自己也坦言:“这个平台的大部分人,正在用一种陈旧的语言模式在表达,你只要和他们有不同,观众就会对你有记忆。”可是,时下很多出镜记者还在日复一日地使用着形式化、标签式的串场传达,既没有逻辑链条,也没有语言风格,只是加些“那么、然后、这个、那个”等既无必要、也无美感的点缀,这种“假口语”“表演式口语”让记者出镜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要随机应变,不要机械麻木
直播中的不确定性很多,有来自现场的,也有来自技术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也需要准备充足的预案。比如当现场情况和文案设计出现偏差怎么办?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就可能闹出笑话,因此,一定要根据现场来调整出镜语言。当记者发现摄像不给力,镜头无法反映你的现场描述怎么办?那就要自然地指挥调度摄像移动机位配合记者,而不是傻傻地自说自话。正在和主播连线时信号中断时不要面露慌乱,可以坦然说“我现在听不见”,直到听见新的指令。当导播让你多撑两分钟怎么办?当导播让你必须在10秒内结束怎么办?那就要有即兴的现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呈现一个完整的表达。其实,所有这些应变的能力都来自驾驭现场直播的底气,而这份底气来自于对内容的深度把握以及一次次现场历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四、结语
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对于年轻人仍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走上了出镜记者的岗位。但是,具备高超的现场直播报道能力的优秀记者还相当匮乏。时代呼唤既能彰显电视传播优势,又能在媒体融合的创新中大显身手的“明星直播记者”。而这个“明星”的成长,只能在现场。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66.
[2]付桂香.出镜记者有声语言的表达策略分析[J].科技传播,2017(24).
(作者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播音主持委员会主任委员,新闻中心节目监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编校:张红玲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