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陈建光

    【摘? ?要】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引领农民价值导向的精神动力。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路径作出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0? ? ? ? ? ? ? ?文献识别码:A? ? ? ? ? ? ?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1-0045-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刻把握。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剂,是凝聚农民力量的精神支柱。农民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逐渐呈现,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便是农民参差不齐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对新时代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新时代农民价值理念的必然途径,也是实现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態领域思想阵地,加速乡村文化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抓农村发展,牢牢把握农村思想阵地,高度重视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更是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农民所掌握,重塑农村精神文化风貌,夯实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将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阵地,适应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1.2?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推动农民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农民的陈旧观念得以摒弃,先进文化精髓深入精神领域,乡村文化建设才得以加速推动。如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精神文化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整个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唤醒青年一代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展。

    1.3?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所需。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带动农村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升级。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深入挖掘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构乡村文化业态,以崭新的新时代乡村文化面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全面大繁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

    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农民文化需求不能满足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城乡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不均衡,乡村文化发展滞后性更为明显[2]。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注点不应只在发展乡村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更应注重厚植乡村文化,培育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需求日渐富足,尤其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目标诉求。农民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渴望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渴望接触到跟多新资讯、新科技,当前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和文化理念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使农民精神生活较为单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乡村文化建设便成为农民生活的期盼和诉求。

    2.2? 基层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偏重农村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这已影响到农民参与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动力,更是乡村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保障,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所有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发展都是空谈。此外,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受益主体,农民的文化自觉性也成为影响政府文化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农民自觉性与政府资金供给形成良性衔接,将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2.3? 青年群体流动性高,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乡村文化建设,关键靠人,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加强乡村基层人才的培养。当前,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广大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原本就是农村中受教育水平和素质较为高的人力资源,属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村青年群体流动性增强,使得农村空巢现象愈为突出,令农村经济、文化等难以可持续发展。同时,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匮乏,许多农村负责文化事务的人员缺乏管理经验,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才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唯有加强人才培养,留住农村青年骨干,发展壮大乡贤队伍,才能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柱力量。

    3?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深入到农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中。首先,要解决农民生存面临的基本物质利益问题,落实国家对农村相应的政策扶持及当地的惠农方案,只有经济基础有了坚实的后盾,农民才会向往理想富足的精神生活,才会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切和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才会大幅推进。同样,农民对文化产品及设施的需求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考量因素,农村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传播和农民价值理念革新的重要載体,是衡量一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实现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需求的有效对接。

    3.2? 抵制腐朽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新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现今,一些农民依旧沉浸在封建习俗与落后文化中,这已成为阻碍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掣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新风尚,增强农民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意识和能动性,从村规民约、村风家风等方面入手,良性对接民俗风情与现代文明。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凝聚力和引导力,使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充分结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农民头脑,让精神之钙转化为农民行为习惯的道德准则,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促使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3? 壮大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人才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牵引力,是团结广大农民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干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农村各项文化建设政策就难以落地落实。基层政府要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的返乡创业红利吸引乡贤队伍回乡建设新农村,为年轻骨干力量扎根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农村党员干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牵头号角,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其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基层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让人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光发亮,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筑牢人才根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高山,谈国新.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 一个研究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11):79-82.

    [3]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赫亮)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