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谢龙飞
四川省苍溪县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把推进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确保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增收项目带动到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大园区带小庭园“全域园区”的建设路子,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领军,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特色小水果为主导的“1+3”特色产业体系。
着力四个“坚持”,提升产业效益
一是坚持“1+N”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始终突出红心猕猴桃领军产业,巩固提升苍溪梨,稳步发展肉牛羊土鸡等畜禽养殖,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突破发展特色林产业,着力将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特、做强。统筹谋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全县39个乡镇规划打造猕猴桃、雪梨、肉牛、土鸡、生态鱼养殖、林产业与川明参、中药材等八大产业带。
二是坚持“大园区带小庭园”发展路径。打破乡镇、村组地域界限,实行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群园联动”模式,着力加强以农户为主体建设庭园经济,实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全县累计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7个、千亩园区66个,带动户办庭院超过10万户。
三是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进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旅文一盘棋,启动实施了猕猴桃百亿产业融合项目,成功挤进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發展项目试点县,猕猴桃产业供给侧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报。
四是坚持“用活资金、做好项目”发展思路。2016年,争取中央、省、市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56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2亿元、贴息资金5800万元,在全省88个贫困县排第一位;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56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840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2193万元;推行以一个重大项目为依托,配套其他项目的“1+N”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建立“财政项目+农户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相配套的“1+3”农业投入体系,2016年整合涉农项目3.38亿元,带动农民投劳筹资和社会投入6.3亿元。
突出四个“带动”,抓实主体培育
一是龙头企业强力带动。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共计71家帮扶贫困村112个,累计带动农户6.2万户,企业用工达2.5万人,带动农户增收4.7亿元。华朴农业公司推行“固定土地流转费+分红”“务工费+产量分红”“反租倒包”“保底收购”“金融产品扶持”等“五大模式”助农增收,自建基地1.6万亩,每年为农户创收4250余万元。
二是专合组织区域带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组织和产业大户平台,为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信息和市场预测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成猕猴桃、雪梨、生猪、中药材等专合社715家,新培育家庭农场656家、种养大户3500家。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为会员,对会员提供技术培训、投入品供应、产品收购、品牌营销等“三包四统一服务”,形成合作社下联农户,上接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化解贫困户产业发展困境。白驿镇岫云村“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被《人民日报》以《城里的亲戚数不清》进行报道推广。
三是商会组织稳步带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近两年全县2.48万人返乡创业,投资总额26亿元,带动贫困农户就近就地就业近5万人。黄猫垭商会成立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500万元发展白肉枇杷、脆桃等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四是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联五化”工作模式,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用、力量联合、资源联动、机制联改,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围绕四个“强化”,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成立猕猴桃、雪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并与北大农学院联合建立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课题攻关。引进华朴农业、香港日昇建成精深加工线2条,开发精深加工农产品20多种。
二是强化技术推广。恢复乡镇农技服务站,设立产业服务中心,配齐猕猴桃、雪梨技术员,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县级涉农部门会同乡镇农技推广站,立足产业发展常态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培训。
三是强化现代营销。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包括73个行业子网站、2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苍溪农业农村信息网,开发了“农业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和“农事作业APP程序”,四川华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发行了全国第一只猕猴桃股票,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交易会展中心。推行产销一体化,积极推广网上营销、直供营销和连锁经营等模式,“京东”苍溪特色农产品销售馆已成功上线,“订单果业”覆盖全县90%以上农户。
四是强化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了苍溪梨、红阳猕猴桃生态有机果生产标准、原产地保护、品牌保护制度,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梨获中国驰名商标,红心猕猴桃获国际农博会、西博会金奖。
健全四大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流转聘用型、服务协作型、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四种模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农业企业流转耕地28万亩、林地4.35万亩。
二是健全产权改革机制。抢抓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机遇,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县乡村三级土地交易平台,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13笔2.5亿元。
三是健全金融支撑机制。创新推广猕猴桃果农特色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银保财”互动生猪贷款、猕猴桃特色农业保险等惠农金融产品,开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3亿元,有效满足了龙头企业生产和贫困户脱贫需求。大力夯实金融惠农基础,成立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31个。
四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产业扶贫攻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片区产业扶贫攻坚督导组。将产业扶贫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月小结、季调度、半年巡查、年终考核的督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逗硬考核、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