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
【摘 要】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发音一直都是众多英语学习者所期望拥有的,可是现实却是:勤学苦练了十年多,浓重的汉语腔却始终难以摆脱。本文主要从母语迁移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各种语音问题背后的根源。
【关键词】语言迁移;英语学习;影响因素;语音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9-02
语言迁移作为二语习得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语言迁移概念本身仍然有多种不同的理解:Corder认为迁移是一种交际策略即借用,借用只是一种语言行为现象,而不是一个学习过程或语言结构特点。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中介语(Ellis,2012)。 Odlin认为迁移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源于目的语和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语言之间的相似或相异(Odlin, 2001)。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采取Odlin 的观点进行语音方面的研究。虽然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对比分析理论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批评,但它对语言学习过程中从语音、词法、句法到篇章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细致地分析却是其他研究方法无可比拟的(戴炜栋,2002)。
一、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
行为主义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母语的影响。学习者要掌握第二语言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而困难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程度。目的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学习者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因为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的影响;而目的语与母语不同的地方,学习者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此时母语主要对目的语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影响(Ellis,2012)。
(一)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
1.非语言因素
语言迁移的概念至今没有定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也是多样的,主要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其中非语言因素包括语言意识因素、社会语言因素、标记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发展期因素。语言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复杂的,当然母语迁移还受到其他比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唐承贤,2003)。
2.语言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诸多非语言因素,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影响母语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语言因素,特别是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方面的异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语音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众多问题往往归根于一点,即学生们对于英语语音知识欠缺系统的、细致的了解,对英语与汉语发音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少。英语语音包括三个方面:发音(元音,辅音,元音与辅音的组合),连读和语调(Cook,2000)。本文研究主要从英语发音这三方面出发,同时结合汉语在此方面的语音特点进行对比。
(1)发音方面
①音标方面
学习英语音标最主要的是先要了解英语发音的器官和部位:嘴唇、舌头、牙齿、软腭和硬腭,48个国际音标就是依赖这几个发音部位相互作用形成的气流冲出口腔或鼻腔的一个自然过程。英语元音是主音,响亮音,气流冲出口腔时没有任何阻碍。在母语的影响下,凡是跟汉语口型发音习惯相差较远的音,都将是学生们的发音难点,特别是双元音。双元音首先比单元音发音时间要长,发音时前面音重后面音轻,前面音长后面音短,从前音自然滑动到后音。学生们发双元音时往往很不到位,没有遵循前长后短、前重后轻的规律,往往一步到位,直接模仿一个相似的音。比如,把[ai]简单发作“哎”。辅音,顾名思义,是辅助的音标。对于与汉语中有相似发音位置的单音,学生们基本都能很好掌握,而对于发音习惯相距较大的都将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英语中独特的“咬舌音”[θ][δ],要求发音时舌尖稍微伸出口腔,轻触上齿,气流从舌齿尖流出而形成摩擦音。如果不咬舌,就会将think[θ??k]发作 [s??k]。
汉语发音讲究口齿清晰、字正腔圆,汉语作为母语,学生们已经驾轻就熟,在说汉语时根本不用想嘴巴怎么张、舌头怎么放、气流从何出来这些问题,往往张口就来,而这些母语的发音习惯却对学生学习英语音标产生了负迁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音标都是单音,其语音学上的描述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但放到单词中,这些单音都会受到临近音标的影响,从而发生音变或同化(assimilation), 比如单独的[n]发音时,舌尖是在硬腭的位置,但如果是在in the里面时,由于后面[δ]的影响,[n]的位置就要提前接近牙齿的位置(Ladefoged &Johnson, 2011)。
②重音方面
在英语发音道路上的另一个难点是重音。单音节单词因为只有一个重音,跟汉字的单音节非常相似,学生们相对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学生们则很难记住重音的位置,口语中经常放错重音的位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普遍倾向于将重音放在第二个位置,比如将product[?pr?d?kt] 读作[pr??d?kt], 将interesting [??ntr?st??]读作[?n?tr?st??]。究其原因,汉语中多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讲究平仄相间、节奏平衡,平仄、仄平的节奏比平平、仄仄出现的频率要大得多。学生深受母语发音习惯得影响,不自觉间将汉语中最常见的平仄、仄平的节奏带入了英语练习中,于是就出现了以上提到的众多双音节中重音放在第二个位置的错误。
所有汉字都是单音节,而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汉语往往是以词语为基本单位出现的。汉字的发音是有生母和韵母组成一个音节,每个汉字的音节发音长短是基本一样的。而由于长期受母语影响,学生在英语口语中经常忽略英语长短音的区别,导致在单词内部不分长短音,所有音节发音时间都一样。比如将ship[??p] 和sheep[?i:p] ,full[f?l] 和full[fu:l] 发作一样的音。
英语除了有单词重音,还有句子重音。句中只有最重要的几个词才需要重读,并且重音相隔距离大致保持一致,在听觉上形成平衡。汉语不仅每个字的发音长短是一样的,轻重也是不分的,这样“一视同仁”的发音习惯能让听者毫不误解说话者的意思是因为汉字发音还要依靠四声,四声是其区分词意句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生英语语音的时候,往往建议学生在初期要将语速慢下来,把每个词都发清楚。在发单个单词时,这样当然没有错,但是在练习英语句子时也这样要求的话,学生将很难掌握正确的英语节奏。
(2)连读方面
连读(liaison)主要指在同一个意群内,前面单词以辅音结尾,后面单词以元音开头,就可以将两个单词连读在一起。比如,stand up, 连读为 [?st?nd?p]。汉字除了少数有元音构成的字如“啊”、“哦”之外,大部分汉字都是由一个辅音开头,一个或两个元音结尾的,汉字没有象英语中以辅音[t], [d], [l]之类的结尾的单词,所以根本就没有连读的现象。汉字一字一音,一字一顿,铿锵有力的发音习惯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发音意识中,对于动辄三四个单词连读在一起,行云流水般的英语连读现象往往头疼不已。需要注意的是,连读起来的意群,重音要放在意群里第一个重读音节上。连读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发音时一种特别自然的现象,学生在练习初期往往刻意为之,听起来很不自然。
(3)语调和节奏方面
常见的英语语调分为5种降调、升调、平调、降升调、降降调。不同的语调表现了人们怀疑、肯定、激动、感叹等等众多情感的变化。语调就像语言的音乐一样,通过音调的起伏高低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或语气。学习语调必须和前面所讲的句子重音结合起来。正常的英语句子总会有几个句子重音,这几个重音相隔一定的距离,形成平衡。在第一个重音上将语调升起来,然后像下楼梯一样一路音调下降,遇到第二个句子重音,语调再次上升然后下降。如此往复,语调高高低低又相隔平衡(at regular intervals),相互回应,形成英语独特的语调。比如:
We go up and down staircases.
(cook,2000)
英语的节奏主要靠“轻重快慢”四个字来体现。对于句子重音,即句子中最重要的单词,为了在读音上突出出来,语速要慢下来,音量要加大,语调上升;而对于句子中的非重读音节,语速要加快,音量要变小,语调要下降。只有这样,轻重快慢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
二、结语
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习得者的二语很难达到与母语相当的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许多,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学习者开始学习二语的时间以及学习方法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母语的干扰。深深植根于学习者大脑中的母语知识和意识会推动或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效果。要想克服这一难题,必须从母语迁移入手,深入首先了解汉语和英语最基本的发音习惯、重音、语调和节奏等方面的异同,然后再结合正确的模仿方法,才能早日拥有一口标准地道的英语口音。
参考文献:
[1]Cook, Ann. American Accent Training[M]. Barrons, 2000.
[2]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3]Ladefoged, Peter&Johnson, Keith. A Course in Phone[M]. Wadsworth General Learning, 2011.
[4]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戴炜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
[6]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
薛丽娜(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