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新动力 致富新常态
万晓娟 章寿华 邓全生
乌溪村,地处江西省安义、永修两县交界处,有山地8700多亩、耕地3400多亩,是安义县新民乡东北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丘陵山村,村民以水稻种植为主。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生产方式陈旧,这里的村民依然过着“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日子,全村1700多人中,700多名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乌溪村也因此成为全省3400个“十二五”省级扶贫村之一。乌溪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引起了南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以来,南昌市委组织部从“改善基础条件、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带动作用、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入手,以真帮实扶、务求实效为准则,引导乌溪村 “两委”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瓶颈,争取项目扶持,促进了帮扶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摸实情,谋划帮扶方向。针对乌溪村的地理环境和独特自然资源,南昌市委组织部把帮扶工作纳入部务会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帮扶工作具体事项。成立了以副部长为组长,处室干部为组员的帮扶工作队,使帮扶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专人抓。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德寿等多次深入村组调研,与党员群众座谈,详细了解各户的家庭人口、耕地、产业发展等情况。同时,组织村干部多次召开会议,宣讲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征集脱贫工作意见建议,重点排查村里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通过调研,摸清了乌溪村的实际情况,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市委组织部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生活后生产、先示范后铺开”的原则,编制了涉及基础建设、农房改造、聚居点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五年帮扶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工作有序,科学合理。
抓班子,筑牢战斗堡垒。南昌市委组织部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摆在扶贫工作首位,围绕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按照“一好双强”的标准,在帮扶工作中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堡垒作用。要求村党组织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学习制度,每月至少安排4次学习活动,集中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工作方法。以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抓好村党组织书记、村小组长、农村党员等三支农村关键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让一批想致富而又苦于发展无门路、致富无技术的党员干部通过专题培训,掌握相应的科学种养技术和经营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和研究沿海地区贫困乡村率先致富的典型经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将技术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脱贫的“武器”,在群众身边发挥致富“领头羊”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村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增强。
强基础,改善生活条件。这些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南昌市委组织部都会由领导率队到老党员和贫困户家里问寒问暧,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乌溪小学曾经校园环境面貌破旧,教室雨天漏水晴天闷热,教工食宿条件非常简陋,大部分教师因不堪忍受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继离开了乌溪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给乌溪村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市委组织部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各级教育部门校舍改建经费70万元,为乌溪小学修建教学楼700平方米,将校园绿化、围墙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一并优化,全面改善了乌溪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南昌市委组织部把跑项目、筹资金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发展主导产业、改变村容村貌的主要途径,多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体业主沟通衔接,筹集资金和项目工程经费数百万元,帮助村里新建了村组公路3.6公里,绿化道路8公里,改建灌溉水渠4000多米,完3个自然村落的环境整治和文体活动广场建设项目,修缮了危旧的卫生所,安装了全市第一个农村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一批批项目的实施,夯实了乌溪村的发展基础,一件件实事的办好,改善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的乌溪村村民们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庄四季环境宜人,村民的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高。
授人“渔”,培植特色产业。在推动帮扶工作中,南昌市委组织部领导意识到解决乌溪村的贫困问题,光靠“输血”不行,关键要增强其“造血”功能,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好能够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具有带动能力大、生产要素高的好项目增强村里经济发展实力。2012年初,经市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西绿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山地近3000亩,开发果业及蔬菜、生态养殖,建设绿都生态谷观光园。
同年12月,南昌市委组织部又提出了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种养业结构的思路,与村干部商量把种植葡萄作为全村的致富产业来发展。2013年,村里整合农户54户,成立了乌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引种了夏黑、夏音、比昂扣、红地球、维多利亚等市场上畅销的品种,发展优质葡萄500亩,辐射了乌溪13个自然村中的7个,而其中110亩地是11个社员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的。15个月后,500亩葡萄首年投产,平均每亩产值3600元。2015年进入为期10年的盛果期后,亩产将达5000—7000斤,而这些葡萄的市场卖价都在10元/斤以上。仅仅在计算器上进行最保守的计算,就能知道这个葡萄园将用火箭一样的速度,“拽”着乌溪村民朝幸福的小康生活飞奔。
促增收,带动就业创业。尝到喜悦的不只是54个合作社成员,还有其他村民。这些村民在得到山地流转收入之外,都可以到葡萄基地和公司上班。葡萄基地把用工机会优先给了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和残疾人。村民刘党女和孙财桂都是聋哑人,因身患残疾,在外找不到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一直是乌溪村的贫困救济对象,夫妻俩在葡萄基地务工后,每人每年有1.8万元的收入,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14年,低保户孙学保和另外9个村民一起,以男性每年2.5万元、女性1.8万元的“年薪”,成为葡萄种植基地的长期工。村民孙学保说,去年他在葡萄基地做临时工挣了1.2万元,而以前种水稻他一年也挣不到5000元。现在,乌溪村有150多位村民成为葡萄种植基地和江西绿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固定员工,有400多人可以去做季节性员工。巨大的变化让乌溪村民对今后的发展越来越自信,村民陈坚当初为了“吃得好点、穿得好些”而远赴广东打工10多年,现在说什么也不愿再出去了,他在乌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建起了自己的无花果种植基地。2014年初种下去的36亩无花果,今年已经有了效益,进入丰产期后每亩纯收入能够达到近万元。
据了解,乌溪村目前已经进驻4家休闲农业企业、2个家庭农场落户,组建了2个专业合作社,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村干部告诉采访组的同志,通过市委组织部五年的帮扶,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年收入比五年前增加了近9000元,过去低矮的房子如今也建成了别墅一样的楼房,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买了小汽车。所有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乌溪村正以产业造血的强劲动力,引领村民迈入脱贫致富的新常态。
[作者简介]
万晓娟、章寿华、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