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编辑思想的主体论特质

    【摘要】胡风不仅是一位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编辑家。无论是对办刊宗旨的确立、具体的编辑行为,还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刊物编辑的理论构想,胡风都是围绕着他独特的实践性主体论思想展开的,这构成了胡风编辑思想的主体论特质。

    【关键词】刊物宗旨;编辑行为;实践性;主体性

    【作者单位】王治国,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实践性主体视域下的七月诗派诗论研究,项目编号:2015CWX038。

    胡风不仅是一位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编辑家。“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得益于胡风的编辑活动。对胡风编辑思想的把握不仅有利于推动“七月派”研究的深入,而且对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富有借鉴意义。

    一、刊物宗旨的实践性

    刊物宗旨是决定一份刊物整体走向和独特性格的基本原则问题,也是胡风编辑思想的核心问题。胡风的办刊宗旨是通过编辑刊物为中国文坛培植一股具有冲击力的新兴文艺力量,以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对于胡风来说,编辑活动既不是追求名利的工具,也不是“剪刀加糨糊”的纯技术性劳动,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修业方式,它能有效沟通文学与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参与现实的力量,从而完成他借救亡的契机进一步完成启蒙任务的理论构想。胡风寓启蒙于救亡之中的初衷正是《七月》的办刊目的——“抖去阻害民族活力的死的渣滓,启发蕴藏在民众里面的伟大力量”[1],而具体的方式则是通过这份“小小的文艺杂志”在“民众里面找到真实的理解者”和“新的同道伙友”,培养他们形成一股创作力量,“七月派”正是胡风这一努力的成果。在一次有关胡风编辑思想的访谈中,绿原不仅着重指出“通过办刊物来推出一批闯将,以形成一股力量,这就是他办刊物的目的”[2],而且还反复强调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再来谈论胡风的编辑思想才是有意义的。

    如何认识胡风对刊物宗旨的独特定位呢?抗日战争对抗战文学的特殊要求,以及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学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目前谈论得比较多的两个原因。但关键还在于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在生活的道路上的荆棘和罪恶里面有时闪击、有时突围、有时迂回、有时游击地不断地前进,抱着为历史真理献身的心愿再接再厉地向前突进的精神战士”[3]。这样一种“主观战斗精神”与马克思的“实践性主体”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胡风的文艺理论不仅包含具体的实践环节,而且以能否转化成为具体的创作力量作为价值评判标准。这是胡风极力提倡作家要实现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因,也是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其无论碰到何种困难与坎坷也要倾全力创办与编辑刊物的根本原因。编辑刊物与图书(尤其是同人刊物)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实践形式,是胡风整个文艺理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职能在于将胡风文艺理论转化成具体的文学创作力量。

    二、编辑行为的主体性

    如果说办刊宗旨作为刊物编辑的精神性环节具有实践性,那么具体的编辑行为作为实践环节则具有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编辑活动中,胡风总是将刊物、作者、读者这三个基本要素看作是一个在互动中不断生长的有机统一体。而这个有机体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以刊物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由此,胡风具体的编辑行为与办刊宗旨达到了内在的一致。

    1.刊物构成的有机统一

    胡风认为,“一本杂志也是一篇创作,那里面的文章就是题材”[4]。一份刊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封面、目录、文章到编后记,乃至尾花、插图、补白等都要尽可能地协调一致。这保证了刊物在风格上的鲜明与一致。如《七月》的发行处于抗战初期整个民族都热情激昂的阶段,此时作家较多,作品丰富且多为报告文学、诗歌等富有生活实感和战斗激情的体裁,《七月》因此像一个富有生活朝气的青年;《希望》的发行处于国统区紧张险恶且文学见解异常混乱的高压环境里,此时与胡风同气相求的人明显减少,作品中思想性、理论性乃至论辩性的内容显著增加,《希望》因此更像一个成熟深沉并时刻保持警惕的斗士。

    2.刊物与作者的有机统一

    胡风非常重视通过刊物为青年作家提供生长空间。绿原在谈与胡风的关系时就明确地说:“作家是自己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果是一颗种子,他就尽量让它晒太阳,给它浇水,给他提供发表园地,如果你不是那颗种子,再怎么浇水也没用。”[2]为了实现这一点,胡风采用了“集束手榴弹”的方式来推出青年作家,只要发现你是可造之才,他就会不断催促你写作,给你建议,只要你写就给你发,甚至组织专场讨论或者让你来主持回答读者来信。于是在短期内这种集中传播和连续传播的手段就会使这个作家形成一股力量。“七月派”作家如艾青、田间、鲁藜、绿原、牛汉、路翎、邹荻帆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成熟起来的。而他们围绕着《七月》《希望》《七月诗丛》《七月文丛》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七月派”。

    3.刊物与读者的有机统一

    胡风创办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与图书在当时青年人中颇受欢迎,因为胡风并不是被动地去迎合读者,他要给读者真正想要的,从而引导乃至培养读者的阅读口味,甚至将读者转化为刊物的作者,使他们加入并壮大刊物所要培养的文学力量。这不仅与胡风寓启蒙于救亡之中的意图有关,而且也与胡风对刊物与读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认识有关。在胡风看来,读者与作者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读者也选择杂志,一份杂志如果得不到读者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形不成力量;反过来,读者的成长可以促进刊物的成长,帮助刊物形成一股新兴的文艺力量,即读者与刊物、作者同样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为了实现刊物与读者的互动,胡风一方面利用各种专栏与读者进行沟通,如校完小记、排印前小记、七月社明信片、文艺答问、致读者乃至编后记等;另一方面则直接通过组织座谈会,让作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既要倾听读者的声音,又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而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凝聚力。

    三、未实现的可能性

    胡风在其撰写的实践报告中对刊物的组织与运行提出了构想。从基础问题、原则问题到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再到思想领导、待遇问题,胡风进行了一系列缜密的设计。这份构想的内核仍然是围绕着胡风编辑思想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两个方面展开的。

    1.一个步骤

    取消《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国家刊物”“领导刊物”“机关刊物”,取消《文艺月报》《长江文艺》等大区刊物,解散中央和大区的行政管理或变相行政管理的所谓创作机构,如“驻会作家”、创作所、创作室、创作部、各种创作组等。在胡风看来,刊物编辑作为特殊的文艺实践方式,目的主要在于实现作家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沟通,使作家的情感思想与生活欲求能够真正地扎根于现实生活,而“领导刊物”与行政性创作机构却是宗派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机械论)借以对文艺创作和刊物编辑进行粗暴干预和独占的有力工具,这显然不利于他所极力提倡的“文艺新兴力量”的健康成长,从而与他从实践性主体论出发所设立的办刊宗旨产生了根本冲突。

    2.劳动合作单位的方式

    胡风认为每份刊物都应当是“一个劳动合作单位”,由一个有领导影响的作家担负主编,由主编的作家选任三四个负责日常工作的作家为副主编,团结二十名上下到三十名上下的作家和青年作者,作为担负编辑工作的成员,并自己选用十名上下的青年文艺爱好者,作为工作助手的基本干部,同时作为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成长的对象,同时还需要包容一两名外国文学研究者兼翻译者[5]。实际上,这个由作家、青年文艺爱好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担任主编、副主编、日常编辑乃至工作助手等职务的刊物就是一个理想的“同人杂志”(群众刊物)。

    3.主编负责制

    以“保证创作条件,推动创作实践”为中心环节,胡风以“主编负责”为基本原则对刊物成员如何灵活运用时间、如何处理生活方式与创作的关系、如何进行政治学习、如何提高艺术修养乃至如何联系群众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建议。胡风提出了“集体负责与分别负责”的设想。他认为,稿件的发表要遵循主编与参加本期编辑工作的作家全体同意的基本原则,如果“主编不同意发表,但参加本期编辑的作家大部分或全部确定可以发表,仍可发表,由主张发表的作家负责”,如果“本期参加编辑的作家部分不同意或全部不同意发表,但主编确定应该发表,仍可以发表,由主编个人负责”[6]。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主编与其他编辑的良性互动,也能保证刊物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针对当时文坛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以及宗派主义倾向,从实践性主体论的文学理论出发,胡风在编辑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实践主体论特质的编辑思想。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份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继承的理论遗产。

    [1]周良沛. 七月诗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韩]鲁贞银. 关于胡风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访谈录——访谈牛汉、绿原、耿庸、罗洛、舒芜[J]. 新文学史料,1999(4).

    [3]胡风. 胡风全集(3)[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胡风. 胡风全集(2)[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 胡风.胡风全集(6)[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