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野花
李赵勇
过完这个夏天,也许很少有人会再提起郭敬明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韩寒的《后会无期》,但肯定有人记住归来的朴树,记住一首类似落叶归根的文青之作《平凡之路》,如果说情怀决定段位,那么“高段位”的朴树自是磅礴而来。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安静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
《死亡诗社》的尼尔、《心灵捕手》的威尔就是这样两株野草野花,一株生长在肥沃的土壤,心安在原野,一株生长在莽原,漂泊不定;一朵渴望着绝望着,没入春泥,一朵绝望着渴望着,独享繁华。尼尔和威尔,终归是平凡,梦想锋利到割伤自己也不后退,天才原本也可以如此混账。尼尔被自己的父亲毁了一切,在雪夜中安静地离开;威尔在尚恩的帮助下走出无边的黑暗,哈佛才女施嘉娜让他无法自拔。威尔的成功击破了那个时代弥漫的英雄情结,天才有责任拯救世界,也有权力沉醉于女人怀中,尼尔的“失败”则带有诗人的浪漫,宣扬了脆弱而倔强的自由,如果你不尊重我,那我就离开。
《死亡诗社》,又译作《春风化雨》或《暴雨骄阳》,是一部青春励志影片,讲述了有思想的老师基廷与一群渴望突破的坏学生之间的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场,老师被学校栽赃辞退,最渴望生长成参天巨木的尼尔,在被自己的父母强行遮挡了阳光后,也拒绝“佝偻”的活着。《心灵捕手》,又译为《骄阳似我》或《善意狩猎》,同样是一部青春励志影片,叛逆的数学天才威尔与心灵捕手尚恩开始了一场猎守博弈,最后他们都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只有功利的数学家蓝波心有不甘的重新解读自己的作品。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以小故事取胜,究其本质,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这个问题极为迫切,很多人手足无措,也有一些人准备充分,只是最后都事与愿违。“父命可违”、“辨师重道”,年长的父母并不一定能够规划下一代的未来,讲坛上的布道者也不一定能够塑造五彩缤纷的个体,关键在正确认识“生命延续”,并真正尊重个体独立性。孩子应该是来完成自己人生的,而不是补充父母的人生。《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亲想让儿子补充自己的人生,《心灵捕手》中的蓝波想让天才拓展自己的成功,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以为用自己的大道理可以让他们过好自己的一生,实则尼尔、威尔更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哪怕是舞台上的小丑、小镇上的爱情,这种简单与平凡,对于执着于此的人来说就是无法比拟的伟大。
尼尔和威尔不仅仅需要父母给予理解,给予沟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合理引导,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非强行改造。只有结合了理解与呵护,他们才能开得千娇百媚,长得顶天立地。
尼尔是一朵不折不扣的“家花”,优渥的家庭环境,由精英父母规划好的未来,但尼尔并没有因为这些先天的优越性而消磨掉自己的棱角,他并不安分于父母规划的未来,但严格的家庭教育,使他从来不能和父亲争论,妥协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在试图突破这种束缚,但每次都是“点到为止”,面对父亲的命令都无力挣扎。威尔本身就是一朵“野花”,吸收阳光雨露,具有天然的灵气,可以和哈佛学生辩论到对方哑口无言,但在哈佛宁静的楼道里,除了拖地时走廊的沉闷回响,剩下的只是孤独与寂寥,人生中没有导师,生活失序而野蛮,即使朋友每次敲门都希望他已经离开,希望他通过自己的才气过上有序的生活,但是每次威尔都窝在自己的住所等着自己的朋友,他只对没有命令的数学题和自由的爱情感兴趣,看似开放,实则内心封闭,没有安全感。
不管尼尔和威尔的出生环境有多大的差异,本质上他们都是两株“野花”。尼尔渴望能够不再理会父亲无理的命令,他对诗歌、表演感兴趣,对所有新事物充满好奇、渴望突破,这种突破既是因为自己的爱好,也是因为骨子里对于父亲的反叛,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也一再突破他父亲的底线,最后将戏剧冲突推向顶峰,从开始导演给予尼尔的重头戏我们也可以预判,所有的美好是为了与后面的悲情拉开差距,为扩大戏剧的对比而营造氛围,从而主导观影者的情绪变化。威尔的才气让所有人都嫉妒,即使哈佛的数学大师蓝波也在用近乎乞求的姿态让威尔帮助他解答数学难题,他两年都没有解答的难题在威尔手中变得轻而易举,蓝波在感叹后生可畏的同时,也希望自己以天才发掘者的身份名垂青史。威尔的野性并不那么容易驯服,他的封闭自保特性和高情商,让所有的心理大师都自觉尴尬,即使与尚恩初次会面,沉静稳重的尚恩也被激怒,差点从一个儒雅学者变成了发狂莽汉,这一切都源自于威尔拒绝外界强加的“修正”,他讨厌被强行驾驭。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希望通过尼尔、威尔的直观表现传达一种“受虐者”的心声——他们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渴望自由生长,希望主动索取而非被动获得。他们不需要被安排好的工作,抗拒每年都一样的生日礼物……但父母和老师都具有先天的经验优势,总是“好为人师”,希望自己成为铸模者,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对于世界的判断和思路原封不动的转嫁到孩子身上,在“成龙成凤”的悲情与豪情面前,孩子、社会都无法重解这种伦理道德标准。最后尼尔自杀、威尔烧掉数学答案,尼尔的父母、蓝波回天无力,我们在反思“破坏者”的行为时,对他们带有同样的惋惜,这种强加的爱实质是种自私,如果窗外草坪上的野花具有高洁的姿态,那么就不应该把他放进花盆,他们需要野蛮而自由的生长,爱就如同栅栏,在豪猪靠近时应该保护,但不要限制他纵向的挺拔和横向的丰满。
如何生长是内在的渴望,给予自由的同时,并非拒绝所有的护航。《死亡诗社》中,基廷因为反常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尊重友好,以及对于知识质疑的态度,让他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真正导师和朋友,获得了学生尊重,虽然基廷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是运用技巧对学生进行主观引导,但相对于照本宣科、正襟危坐的老师,基廷让他们更舒服,更愿意接受,而且在打破条条框框之后,学习中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对于《心灵捕手》中的威尔而言,蓝波是对他的剥削,他甚至认为蓝波对他所有的好都是一种应有的回报,蓝波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老师形象,哪怕是坐在下面的学生,也会无聊的与众人一起起哄。蓝波以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身份出现,他具有操控欲,而且难以接受质疑,蓝波的所有性格完全是为了烘托尚恩的出场,尚恩严谨、自由、宽容的学者风范,尊重、信任、无私的品格开始触动桀骜不驯的威尔,他并没有给威尔什么,他仅仅是让威尔感受到安全,使他自愿褪下盔甲变得自信而真诚。
在《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亲扮演了“屠夫”的角色,是他导致了尼尔的自杀,就算尼尔活着,他也是尼尔梦想的摧残者,他将对尼尔的自我毫不留情的清除,而在《心灵捕手》中,蓝波则是一个“赌徒”的形象,他用借来的“赌资”对赌自己可以创造的未来,他想驯服威尔,让他安心的坐在教室做数学题,然后用“他是我的学生”来修饰自己。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绝对不希望身边出现尼尔的父亲、蓝波这样的角色,他们需要的是基廷的和蔼、激情、鼓励、修养,他们需要尚恩的大度、宽容、信任、尊重,只有这样,即使他们在迷失自我时,也愿意回头,也只有这样真正爱他们的人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尼尔的父亲如同模具师一样,尼尔不过是一块粗糙的生铁而已,蓝波虽然是顶级学府的教授,但是他具有商人的本色,他想要激发每一种价值,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成功,但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聪明与努力,并没有真正走进并了解尼尔、威尔,这是他们最大的辛酸与失败,这种被扭曲的爱,旁人都能一眼识破,这种荒诞,不仅仅存在于电影艺术,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巧合的是,《死亡诗社》、《心灵捕手》中孩子们的导师基廷、尚恩都是由罗宾·威廉姆斯扮演,前者和蔼可亲,如同西餐厅的侍者般彬彬有礼,甚至有些害羞,后者则高调很多,在形象上完全和人类导师马克思一致,让你永远猜不透他茂密的胡须中藏有多少智慧。尼尔和他的同学对基廷是存在好感的,在基廷最后离开时,学生们按照基廷课堂所教的“站上课桌观察世界”,他们向基廷保证自己的觉醒,这个画面让人不难联想到《放牛班的春天》中,当老师离开时,学生从窗户中放出的纸飞机,让人动容,而且此时导演给了一个镜头暗示——从站在课桌上孩子的裆部给凶巴巴的接替基廷教鞭的老师一个特写。威尔与尚恩成了忘年交,当他们谈论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当两个男人在爆粗口后拥抱在一起时,让所有人都起一身鸡皮疙瘩,让人理解了男人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这是种成功,也是一种成长。
在孩子们自由而野蛮地生长时,除了遵循孩子的内心以外,他们应该感谢身边有更多的“基廷”、“尚恩”、“施嘉娜”、“查克”,而不是“尼尔的父亲”、“蓝波”,只有如此,这些“野花”才能“生如夏花”。而在这个夏天,很可惜,罗宾·威廉姆斯“死如秋叶”,很多人猜测大师的死因,其妻子苏珊·施耐德作出了最智慧的回答,在哀悼致辞中她说:“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沉浸在罗宾逝去的伤感中,而是铭记在过去的岁月中他带给我们的无尽欢乐”。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而且触及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导演并没有试图去号召一种情绪或者批判教育本身,而是巧妙的通过尼尔、威尔去表达个体的态度,这些“坏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粗暴、不羁、狂妄、傲慢,他们对文学、数学、绘画、表演如此痴迷,他们崇尚高雅,具有贵族的基因,只是社会本身不够宽容,就像私家花园,你开得再美丽,只要你的枝条高出你的同类,也就注定被“腰斩”,这里是统一标准的工厂,而不是展示个体美感的T台,所以尼尔、威尔必须忍受修剪的痛苦。
在这个花园,如果全是“家花”,那么是否会失去大自然的淳朴和那点可爱的野性?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一位园艺师,基廷和尚恩将是最佳选择,即使这株花带有罂粟般的危险,如同《上帝之城》一样,他也会慎重而坚定的修剪废枝、除去杂草,耕耘一片肥沃的土地,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养料、雨露和阳光,其实只要让尼尔的父亲、蓝波等人群给予最本能的爱就已经足够,在克制中让孩子放肆的成长。
不管是尼尔,还是威尔,以及所有的孩子,最初都充满善良、正义,只是成人在改变世界的时候改变了环境,让他们被迫作出改变,如果孩子们的这种改变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那就应该是付出爱的人群“一错再错”的结果。也许每个父母都应该是尚恩,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基廷,这种爱的浇灌更容易被吸收,如果注定难以驯服,那就让尼尔和威尔野蛮地生长吧,像那野草野花!
过完这个夏天,也许很少有人会再提起郭敬明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韩寒的《后会无期》,但肯定有人记住归来的朴树,记住一首类似落叶归根的文青之作《平凡之路》,如果说情怀决定段位,那么“高段位”的朴树自是磅礴而来。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安静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
《死亡诗社》的尼尔、《心灵捕手》的威尔就是这样两株野草野花,一株生长在肥沃的土壤,心安在原野,一株生长在莽原,漂泊不定;一朵渴望着绝望着,没入春泥,一朵绝望着渴望着,独享繁华。尼尔和威尔,终归是平凡,梦想锋利到割伤自己也不后退,天才原本也可以如此混账。尼尔被自己的父亲毁了一切,在雪夜中安静地离开;威尔在尚恩的帮助下走出无边的黑暗,哈佛才女施嘉娜让他无法自拔。威尔的成功击破了那个时代弥漫的英雄情结,天才有责任拯救世界,也有权力沉醉于女人怀中,尼尔的“失败”则带有诗人的浪漫,宣扬了脆弱而倔强的自由,如果你不尊重我,那我就离开。
《死亡诗社》,又译作《春风化雨》或《暴雨骄阳》,是一部青春励志影片,讲述了有思想的老师基廷与一群渴望突破的坏学生之间的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场,老师被学校栽赃辞退,最渴望生长成参天巨木的尼尔,在被自己的父母强行遮挡了阳光后,也拒绝“佝偻”的活着。《心灵捕手》,又译为《骄阳似我》或《善意狩猎》,同样是一部青春励志影片,叛逆的数学天才威尔与心灵捕手尚恩开始了一场猎守博弈,最后他们都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只有功利的数学家蓝波心有不甘的重新解读自己的作品。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以小故事取胜,究其本质,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这个问题极为迫切,很多人手足无措,也有一些人准备充分,只是最后都事与愿违。“父命可违”、“辨师重道”,年长的父母并不一定能够规划下一代的未来,讲坛上的布道者也不一定能够塑造五彩缤纷的个体,关键在正确认识“生命延续”,并真正尊重个体独立性。孩子应该是来完成自己人生的,而不是补充父母的人生。《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亲想让儿子补充自己的人生,《心灵捕手》中的蓝波想让天才拓展自己的成功,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以为用自己的大道理可以让他们过好自己的一生,实则尼尔、威尔更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哪怕是舞台上的小丑、小镇上的爱情,这种简单与平凡,对于执着于此的人来说就是无法比拟的伟大。
尼尔和威尔不仅仅需要父母给予理解,给予沟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合理引导,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非强行改造。只有结合了理解与呵护,他们才能开得千娇百媚,长得顶天立地。
尼尔是一朵不折不扣的“家花”,优渥的家庭环境,由精英父母规划好的未来,但尼尔并没有因为这些先天的优越性而消磨掉自己的棱角,他并不安分于父母规划的未来,但严格的家庭教育,使他从来不能和父亲争论,妥协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在试图突破这种束缚,但每次都是“点到为止”,面对父亲的命令都无力挣扎。威尔本身就是一朵“野花”,吸收阳光雨露,具有天然的灵气,可以和哈佛学生辩论到对方哑口无言,但在哈佛宁静的楼道里,除了拖地时走廊的沉闷回响,剩下的只是孤独与寂寥,人生中没有导师,生活失序而野蛮,即使朋友每次敲门都希望他已经离开,希望他通过自己的才气过上有序的生活,但是每次威尔都窝在自己的住所等着自己的朋友,他只对没有命令的数学题和自由的爱情感兴趣,看似开放,实则内心封闭,没有安全感。
不管尼尔和威尔的出生环境有多大的差异,本质上他们都是两株“野花”。尼尔渴望能够不再理会父亲无理的命令,他对诗歌、表演感兴趣,对所有新事物充满好奇、渴望突破,这种突破既是因为自己的爱好,也是因为骨子里对于父亲的反叛,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也一再突破他父亲的底线,最后将戏剧冲突推向顶峰,从开始导演给予尼尔的重头戏我们也可以预判,所有的美好是为了与后面的悲情拉开差距,为扩大戏剧的对比而营造氛围,从而主导观影者的情绪变化。威尔的才气让所有人都嫉妒,即使哈佛的数学大师蓝波也在用近乎乞求的姿态让威尔帮助他解答数学难题,他两年都没有解答的难题在威尔手中变得轻而易举,蓝波在感叹后生可畏的同时,也希望自己以天才发掘者的身份名垂青史。威尔的野性并不那么容易驯服,他的封闭自保特性和高情商,让所有的心理大师都自觉尴尬,即使与尚恩初次会面,沉静稳重的尚恩也被激怒,差点从一个儒雅学者变成了发狂莽汉,这一切都源自于威尔拒绝外界强加的“修正”,他讨厌被强行驾驭。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希望通过尼尔、威尔的直观表现传达一种“受虐者”的心声——他们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渴望自由生长,希望主动索取而非被动获得。他们不需要被安排好的工作,抗拒每年都一样的生日礼物……但父母和老师都具有先天的经验优势,总是“好为人师”,希望自己成为铸模者,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对于世界的判断和思路原封不动的转嫁到孩子身上,在“成龙成凤”的悲情与豪情面前,孩子、社会都无法重解这种伦理道德标准。最后尼尔自杀、威尔烧掉数学答案,尼尔的父母、蓝波回天无力,我们在反思“破坏者”的行为时,对他们带有同样的惋惜,这种强加的爱实质是种自私,如果窗外草坪上的野花具有高洁的姿态,那么就不应该把他放进花盆,他们需要野蛮而自由的生长,爱就如同栅栏,在豪猪靠近时应该保护,但不要限制他纵向的挺拔和横向的丰满。
如何生长是内在的渴望,给予自由的同时,并非拒绝所有的护航。《死亡诗社》中,基廷因为反常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尊重友好,以及对于知识质疑的态度,让他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真正导师和朋友,获得了学生尊重,虽然基廷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是运用技巧对学生进行主观引导,但相对于照本宣科、正襟危坐的老师,基廷让他们更舒服,更愿意接受,而且在打破条条框框之后,学习中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对于《心灵捕手》中的威尔而言,蓝波是对他的剥削,他甚至认为蓝波对他所有的好都是一种应有的回报,蓝波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老师形象,哪怕是坐在下面的学生,也会无聊的与众人一起起哄。蓝波以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身份出现,他具有操控欲,而且难以接受质疑,蓝波的所有性格完全是为了烘托尚恩的出场,尚恩严谨、自由、宽容的学者风范,尊重、信任、无私的品格开始触动桀骜不驯的威尔,他并没有给威尔什么,他仅仅是让威尔感受到安全,使他自愿褪下盔甲变得自信而真诚。
在《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亲扮演了“屠夫”的角色,是他导致了尼尔的自杀,就算尼尔活着,他也是尼尔梦想的摧残者,他将对尼尔的自我毫不留情的清除,而在《心灵捕手》中,蓝波则是一个“赌徒”的形象,他用借来的“赌资”对赌自己可以创造的未来,他想驯服威尔,让他安心的坐在教室做数学题,然后用“他是我的学生”来修饰自己。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绝对不希望身边出现尼尔的父亲、蓝波这样的角色,他们需要的是基廷的和蔼、激情、鼓励、修养,他们需要尚恩的大度、宽容、信任、尊重,只有这样,即使他们在迷失自我时,也愿意回头,也只有这样真正爱他们的人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尼尔的父亲如同模具师一样,尼尔不过是一块粗糙的生铁而已,蓝波虽然是顶级学府的教授,但是他具有商人的本色,他想要激发每一种价值,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成功,但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聪明与努力,并没有真正走进并了解尼尔、威尔,这是他们最大的辛酸与失败,这种被扭曲的爱,旁人都能一眼识破,这种荒诞,不仅仅存在于电影艺术,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巧合的是,《死亡诗社》、《心灵捕手》中孩子们的导师基廷、尚恩都是由罗宾·威廉姆斯扮演,前者和蔼可亲,如同西餐厅的侍者般彬彬有礼,甚至有些害羞,后者则高调很多,在形象上完全和人类导师马克思一致,让你永远猜不透他茂密的胡须中藏有多少智慧。尼尔和他的同学对基廷是存在好感的,在基廷最后离开时,学生们按照基廷课堂所教的“站上课桌观察世界”,他们向基廷保证自己的觉醒,这个画面让人不难联想到《放牛班的春天》中,当老师离开时,学生从窗户中放出的纸飞机,让人动容,而且此时导演给了一个镜头暗示——从站在课桌上孩子的裆部给凶巴巴的接替基廷教鞭的老师一个特写。威尔与尚恩成了忘年交,当他们谈论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当两个男人在爆粗口后拥抱在一起时,让所有人都起一身鸡皮疙瘩,让人理解了男人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这是种成功,也是一种成长。
在孩子们自由而野蛮地生长时,除了遵循孩子的内心以外,他们应该感谢身边有更多的“基廷”、“尚恩”、“施嘉娜”、“查克”,而不是“尼尔的父亲”、“蓝波”,只有如此,这些“野花”才能“生如夏花”。而在这个夏天,很可惜,罗宾·威廉姆斯“死如秋叶”,很多人猜测大师的死因,其妻子苏珊·施耐德作出了最智慧的回答,在哀悼致辞中她说:“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沉浸在罗宾逝去的伤感中,而是铭记在过去的岁月中他带给我们的无尽欢乐”。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都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而且触及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导演并没有试图去号召一种情绪或者批判教育本身,而是巧妙的通过尼尔、威尔去表达个体的态度,这些“坏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粗暴、不羁、狂妄、傲慢,他们对文学、数学、绘画、表演如此痴迷,他们崇尚高雅,具有贵族的基因,只是社会本身不够宽容,就像私家花园,你开得再美丽,只要你的枝条高出你的同类,也就注定被“腰斩”,这里是统一标准的工厂,而不是展示个体美感的T台,所以尼尔、威尔必须忍受修剪的痛苦。
在这个花园,如果全是“家花”,那么是否会失去大自然的淳朴和那点可爱的野性?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一位园艺师,基廷和尚恩将是最佳选择,即使这株花带有罂粟般的危险,如同《上帝之城》一样,他也会慎重而坚定的修剪废枝、除去杂草,耕耘一片肥沃的土地,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养料、雨露和阳光,其实只要让尼尔的父亲、蓝波等人群给予最本能的爱就已经足够,在克制中让孩子放肆的成长。
不管是尼尔,还是威尔,以及所有的孩子,最初都充满善良、正义,只是成人在改变世界的时候改变了环境,让他们被迫作出改变,如果孩子们的这种改变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那就应该是付出爱的人群“一错再错”的结果。也许每个父母都应该是尚恩,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基廷,这种爱的浇灌更容易被吸收,如果注定难以驯服,那就让尼尔和威尔野蛮地生长吧,像那野草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