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 破解难题全面打响扶贫攻坚“两年大决战”
叶华林
芦溪位于江西省西部,为省辖市萍乡的东大门,是一个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山区农业县,总面积968平方公里,现辖5镇4乡,人口30万,现有14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906户10485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今年以来,芦溪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两年脱贫、三年稳定、同步小康”的目标,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创新“1+2+3”和“1+1+1”两大帮扶机制,构筑组织领导、督查问效、考核奖惩三大保障体系,推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等十大扶贫措施,亮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形成了精准扶贫“2+3+10”模式,破解了扶贫攻坚“瓶颈”。近期,芦溪县扶贫办深入部分乡镇、村、组、农户,就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座谈、随机抽取访问对象、与贫困农户谈心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诉求,对全县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进行了摸排和分析,并就如何破解“谁去扶”“扶得好”和“怎么扶”等难题,以及对下一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现状与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致贫因素不一而足。芦溪县严格按照“七步法”,经过深入排查,精准识别,确定全县贫困人口3906户、10485人,也就是说全县每28个人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2107户、6751人;无劳动能力1799户、3734人,占贫困人口的35.6%;低保户2736户、7748人;五保户472户、585人,低保五保占贫困人口的79.5%。其中65%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偏远山区,虽然经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多数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致贫原因多样化,因病因残致贫最为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的分别为52.87%、16.22 %、8.07%和0.51%;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致贫的分别为1.31%、14.85%、5.22%。目前贫困户中患长期慢性病3118人,患大病1015人,残疾人862人,虽然这4995病残人员只占贫困人口的 47.63%,但这4995人分布在3435户家庭中,造成占全部贫困户88.28%的家庭致贫。因病、因残致贫又往往与其它致贫原因交织叠加,呈现致贫原因多维化现象。
(二)贫困程度深,整体环境先天不足。“七分山岭分半田,分半水面和庄园”是芦溪地貌轮廓的概括,全县地处罗霄山脉北段,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特别是14个重点贫困村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地处偏远、资源缺乏、交通不畅、自然条件极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很多山区村点甚至移动通讯信号都难以覆盖,山区基础设施的脆弱,严重制约着芦溪经济的发展。而芦溪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就居住在这些地方,还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山陡坡大,田块小,用工多,收益小,一个自然村就几户人家,而且东一家、西一家,如果要通路、架电则投资巨大,政府想扶而成本太高,财力难以承受。虽然近年来芦溪农村公路、灌溉渠道、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等设施建成规模均走在全市前列,却仍有部分贫困户没有通路,或没有通自来水,或没有通电视信号。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业发展不均、劳力就业不足,多年来,芦溪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调整产业布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总体上看,经济效益好、用工需求大的电瓷、花炮、服装、建材、机械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芦溪镇、上埠镇、宣风镇、银河镇、南坑镇等平原乡镇,张佳坊、新泉、长丰等山区乡几乎没有工业,这对很多山区贫困居民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脱贫难度大,客观条件难以满足。一是贫困群众处境艰难。即耕作难,许多山区群众仅有的一点挂壁土都在60度以上的山坡上,土质非常贫瘠,在这上面种点红薯维持生活,一年到头所收无几;行路难,由于不通公路,山里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进运出,靠的是一双脚板,人挑马驮;就学难,居住过于分散,教学网点少,读个小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辍学在家;就医难,由于离医院较远,加上经济困难,多数农民得了病,舍不得就医治疗,能扛就扛,实在顶不住才看医生;增收难,主要靠种点稻谷、红薯,养几头猪,砍点毛竹,勉强维持生计。过去有些村民靠砍树卖柴增加收入,现在实行了封山育林,多数村民感到就业无门、增收无望。二是致贫症结难以根除。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脱贫方案的制订必须考虑各方各面的因素。除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外部因素,信心不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购销渠道不完善等内部因素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简单的送资金、送技术、送生产资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上种养业疫病风险、市场风险、融资和债务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叠加,脱贫人口返贫风险也难以估计。三是扶贫力量比较薄弱。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对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虽然已挂牌成立扶贫工作站,但没有真正落实扶贫专干,没有做到专职,没能做到有固定工作人员、固定工作经费。加上部分乡镇扶贫干事更换频繁,影响了精准扶贫实施。
二、做法与成效
(一)创新“两大机制”,让扶贫力量强起来,破解了“谁去扶”的难题
按照“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要求,芦溪县结合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通过创新单位挂点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两大机制,进一步破解了扶贫力量较弱、帮扶人手不足等难题,确保了全县14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创新单位挂点帮扶“1+2+3”机制,让贫困村有“靠山”。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重点贫困村脱贫的关键之年。为继续抓好14个“十二五”重点贫困村帮扶工作,芦溪县成立了14个重点贫困村帮扶工作组,采取“1+2+3”的机制进行帮扶,由1名县级领导(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政府分管扶贫工作副县长),2名科级后备干部(1名正科级后备干部,1名副科级后备干部),3个帮扶单位组成工作组,对1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其中2名科级后备干部作为长期驻村蹲点的工作人员。工作组每个成员单位每年帮助贫困村筹集扶持资金不少于5万元,县政府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拨给每个省定贫困村5万元,与贫困村原有的20万元村庄整治资金统筹使用。根据“一村一策”的原则,结合实际,帮扶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帮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扶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后劲,确保贫困村“摘帽”脱贫。工作组每月不得少于1次到重点贫困村进行扶贫工作,指导各重点贫困村开展2015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蹲点工作人员一年一轮换;干部变动后,新晋干部自然接替。2016年将省市县各级扶贫工作组安排到14个“十三五”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落实帮扶任务和责任。形成了“一个贫困村、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笔资金、一包到底”的“六个一”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创新干部结对帮扶“1+1+1”机制,让贫困户有“帮手”。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为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芦溪县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除无劳动能力的联系帮扶对象外,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实行重点帮扶,做到责任到人。采取“1+1+1”(即1名科级以上干部(含科级后备干部)、1名乡镇驻村干部、1名村干部)机制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其中县级干部重点帮扶2户扶贫开发户和联系帮扶2户扶贫低保户;科级(含科级后备干部)干部重点帮扶1户扶贫开发户和联系帮扶2户扶贫低保户。全县扶贫开发户实行科级以上干部帮扶全覆盖。结对帮扶干部每月要不少于1次上户帮扶,要根据所结对的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脱贫路子(即“一户一法”),充分解决好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就业,力争帮助每户贫困户推荐1名以上劳动力就业。除扶贫开发户以外的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由村支两委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推荐上报,由乡镇政府审核后安排结对帮扶。科级以上(含后备干部)干部结对帮扶仅对扶贫开发户筹集配套产业帮扶资金。科级以上(含后备干部)干部重点帮扶扶贫开发户按照每年每户帮扶2000元的标准筹措产业帮扶资金,其中1000元由县政府从产业扶贫资金中支出,另外1000元由科级以上干部(含科级后备干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帮助扶贫开发户发展生产,帮扶资金不得用于生活开支。市县科级以上干部(含后备干部)帮扶以外的贫困户,由各乡镇组织乡镇干部、村支两委班子、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进行重点帮扶和联系帮扶,做到帮扶全覆盖。帮扶干部变动后,新进干部自然接替。确保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工作不脱钩,形成了“精兵强将下基层,好人好马上一线”的正确导向。结对帮扶机制的推行,在机关与基层之间架起了党群同心谋发展、干群协力促跨越的“连心桥”,让贫困对象脱贫有了信心、致富有了底气。
(二)构筑“三大体系”,让扶贫工作实起来,破解了“扶得好”的难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能不能取得实效,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芦溪县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督查问效、考核奖惩三大保障体系,确保扶贫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可持续,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确保三级联动。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的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升格为正科级,并在全县范围内抽调3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力量。各部门各乡镇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同时,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还结合驻村定点扶贫,从省、市、县、乡驻村工作队中选派36名干部到全县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负总责,促进了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全县9个乡镇成立扶贫工作站,由分管副乡镇长任站长。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社会扶贫、结对帮扶、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十个扶贫方案,形成了精准扶贫“1+10”政策体系。印制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手册》2000册,全县所有结对帮扶干部人手一本。不定期编发《精准扶贫工作简报》,借力县“微平台、微信群、微博客、微报纸、政务网”的“四微一网”,及时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引导全县上下共唱“一首歌”,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二是强化督查问效体系建设,确保强力推动。大力推行“账单式工作法”,以科学建账、定期报账、动态查账、考核结账为工作机制,将精准扶贫纳入各部门各乡镇各单位的重点工作年账单、季账单、月账单和周账单,把精准扶贫的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联系单位和联系责任人身上。从县到乡镇、再到村自上而下按照军事原则制定计划,挂图作战指挥,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定《减贫责任书》,实施精准扶贫,落实“限期脱贫”责任。同时,建立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六个一”工作制度,即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察民情、听民意、帮民困;建立一本工作台账,对村级情况分门别类,制定计划、倒排日期、加速推进;每季度给村级党员干部上一堂党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一篇调研报告,调查民情民意,理清工作思路,提出意见措施;承诺办好一批实事,作出承诺,调动资源,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季度书面向乡镇党委和选派单位汇报一次工作。县委成立专项督查组,对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和结对帮扶等工作进行严督实导,通过查看会议记录、图片影像资料、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抽查,实行“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督查问效制度,以高频率督查、高密度通报、高实效反馈,确保精准扶贫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动态督查有力地改变了不作为、乱作为、软作为、慢作为的庸政懒政现象,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让能干事的人登上了台面,让不干事的人浮出了水面。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体系建设,确保全面驱动。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为加快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着力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实行“一月一督查、两月一调度、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科级班子、科级干部年度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重点考核贫困人口减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等情况,尤其是对各乡镇年度贫困人口减贫数量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将扶贫工作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相结合,每年由县委、县政府表彰3个先进乡镇、10个先进单位、10名先进个人,对在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当年扶贫工作落实不力、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和部门由县委领导约谈,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目前,全县已召开一次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一次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议、两次扶贫调度会,开展了三次扶贫督查和帮扶民意满意度调查。让大家感到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
(三)推出“十大措施”,让扶贫对象富起来,破解了“怎么扶”的难题
打枪要瞄靶子,扶贫要看对象。芦溪县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和“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干部提供啥服务,群众就接受啥服务”为“群众需要什么服务,干部就送什么服务”,把具体帮扶措施精准“滴灌”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身上,做到按需帮扶、缺什么补什么,探索推出精准帮扶“十大措施”。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把好“造血”关。针对全县1166名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制定财政奖补措施,扶持发展“一粒米、一蔸菜、一片茶、一朵花、一棵树、一个果、一头猪、一条鱼、一只羊、一羽鹅”的“十个一”特色产业。推行“公司十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菜单式”等扶持模式,统一种苗供应、统一肥(饲)料供应、统一预防免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销售,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目前该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拥有农业龙头企业86家、专业合作社达337家,为产业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点燃了贫困户的希望之火。
二是大力实施搬迁扶贫,把好“安居”关。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扎实推进移民搬迁扶贫,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形成“土地流转建园区,移民搬迁进社区,农民就地当工人”的模式。2015年完成省办批复的1026人移民搬迁,2016—2020年每年计划向上级申报搬迁移民1000人,5年共计划搬迁5000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000人,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三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把好“智力”关。针对全县1017名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进行资助;通过定向委培特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推动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确保不因贫辍学、不因学致贫。
四是大力实施就业扶贫,把好“增收”关。针对全县3044名有劳动能力但无就业门路的贫困群众,通过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使其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对县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岗位数量进行梳理,指导帮助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对年纪偏大的贫困户,尽可能提供公益性岗位,今年全县帮扶转移就业2188人,其中172户贫困户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五是大力实施保障扶贫,把好“兜底”关。针对全县7183人无劳动能力的纯低保户、五保户、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遭遇突发灾害事故返贫等贫困群众,通过完善民政低保救助、新农合、城乡居民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政策兜底保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六是大力实施社会扶贫,把好“引导”关。对全县10485名贫困人口,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老、助孤等主题活动,争做好人好事,帮助贫困户等解决实际困难。设立扶贫基金,帮扶贫困人口中的优抚对象和面对重大疾病、灾情等凭个体力量无法度过难关的贫困户。引导非公企业主动与贫困村结对共建,利用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大力实施结对扶贫,把好“帮扶”关。结合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创新单位挂点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两种机制,针对14个重点贫困村和39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成立帮扶工作组,帮助贫困村“摘帽”脱贫。实行县科级领导干部(含后备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八是大力实施金融扶贫,把好“投资”关。针对全县有发展能力但缺资金的贫困群众,通过政策性扶贫资金和金融信贷的联动,解决贫困农户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提升帮扶对象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利用原中央苏区产业扶贫资金,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建立“产业扶贫信贷通”,吸纳金融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扶持,打造扶贫产业发展信贷新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已为467名贫困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3460万元。
九是大力实施行业扶贫,把好“合力”关。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以及文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宽带、环境改善等工程。2015年完成全县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发挥驻县的银行、保险、电力等部门优势,整合资源,实行对口帮扶,做到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十是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把好“提升”关。针对全县836名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缺技术的贫困群众,组织贫困家庭参与“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金蓝领工程”“订单式技能”等各类培训,通过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者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重点推广种植、养殖、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5个方面,良种繁育与栽培、品种改良与养殖、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温室栽培养殖等5类技术。建立健全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十大措施”,2015年芦溪县扶贫口直接投入资金将达2500万元,间接资金可达2亿元。以“两大机制、三大体系、十大措施”为抓手,芦溪县全面打响了扶贫攻坚“两年大决战”,决心今年稳定脱贫5000人以上,2017年率先实现脱贫目标,并在全县达到“七个确保”目标:即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者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三、感受与启示
一是密切联系,结好对子。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在直接联系。群众越穷越难,越需要干部关心服务。干部上门嘘寒问暖帮忙出力,就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帮扶干部积极帮助群众理思路、定计划、兴产业、解难题,向困难群众伸伸手、拉一把、扶一下,让广大群众充实“脑瓜子”、鼓起“钱袋子”,深受群众欢迎和认可。结对帮扶干部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真正深入到农户家庭调查情况,不能走过场、做样子。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农民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到以诚相待,以心交心。
二是瞄准问题,摸清底子。只有瞄准贫困户,找准扶贫需求,扶贫才能下工夫、见实效。精准分析原因,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五清,即“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问题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对策清”,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责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
三是实事求是,找对路子。思路决定出路,牵牛要牵住牛鼻子。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就要因人而异、分类施策,灵活运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社会扶贫、结对帮扶、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科技扶贫等不同方式,把具体帮扶措施精准“滴灌”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身上,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哪里有难就往那里集中发力。 要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明确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一个帮扶措施,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问题与不足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芦溪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进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部分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由几个村干部决定,闭门造车、敷衍了事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很多政策试运行,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思维定势,习惯于“大水漫灌”,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畏难情绪。二是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得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在处理矛盾纠纷上也欠稳妥。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扶贫资金不能满足整村推进、生态扶贫搬迁、金融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部门认为整村推进是扶贫部门的事,在项目规划时没有把行业扶贫摆到议事日程。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法”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帮扶工作队给每户贫困户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三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系列扶持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
五、对策与建议
一要精准扶贫理念,做到真扶贫。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父老乡亲”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要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扶贫办工作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乡镇扶贫工作站要挑选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工作的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保证扶贫干事能够专职专干。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要瞄准贫困对象,做到扶真贫。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建档立卡数据库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要将五保户、无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交一批给民政部门,要动员能人大户和享受惠农政策的企业老板帮扶一批,分批次先易后难分解一批,确保每个脱贫对象都有帮扶责任人,帮扶都要有成效。
三要选准致富路径,做到真脱贫。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要落实扶贫举措,突出做好产业扶持到户到人、搬迁扶贫到户到人、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龙头带动到户到人、责任帮扶到户到人,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到户扶贫能量释放出来。要培育市场主体,与一家一户进行产业对接。龙头企业要履行帮扶义务,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帮扶重点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也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结对包联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探索建立惠农(扶贫)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奖勤罚懒。帮扶干部要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积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