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电影系列的文化认同研究

    郝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发展,全球的文化发展也出现一种大融合的趋势,在当今时代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一类社会问题,也代表了一类人群的社会诉求。在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中,有三类代表英雄形象,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中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分别是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代表形象,在这三种形象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信仰,展现出人们的精神需求。[1]其中,超人代表的是最初人们的心中诉求,体现了当时的主流社会愿望,具有引导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而蝙蝠侠则是探讨身份的自我认同。最后就是蜘蛛侠,他作为普通民众的化身,也一样可以获得英雄般的认同感。不同的英雄形象代表了不同了社会诉求,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本文从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的形象来简析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中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感就是一种民族的归属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下,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特有的社会风气,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此种精神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认同。同时,文化认同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中,不同的英雄形象展现出了不同人的心里诉求,让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向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从而满足当下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文化引导。都说电影就是当时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而超级英雄电影系列正是对当时社会最直观的描绘,充分满足了民众的心理诉求,让当时的人们有了很强的文化认同,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才将所有的民众集合成一股力量,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一、 超人:从人到神再由神到人的身份转换

    超人系列电影是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开山之作,为民众塑造了一个非常符合当时社会特征的英雄形象。第一代《超人》于1978年问世,之后是2006年的《超人归来》,最近的一部作品是2013年的《超人:钢铁之躯》。超人系列电影在经过了35年的发展后,充分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展现除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认同感。纵观超人系列电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英雄从人化身为神,再由神化身为人的转换过程,侧面反映出了超人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的不同特点。在1978年拍摄的《超人》中,可以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空前高涨,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在世界中都是处于一个领导的地位。这一时期正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期,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都是昂扬向上的,充满着无穷的斗志。而第一代的超人形象正好迎合了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现出了一往无前的斗志和勇气,在影片中超人时刻救人于危难之中,无所不能拯救苍生,即使在谈恋爱的过程中,超人的形象也都完美无缺,如同神的化身一样。[2]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超人的身份被赋予了双重意义,首先就是作为记者的克拉克·肯特,记者的形象寓意着英雄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也需要自由和平等。其次就是人们对隐私的重视程度,强调了英雄背后也是平凡的民众,表现出了每个普通的人都是建设国家的英雄。在这两种身份含义的构成下,展现出了当时这个国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国际地位空前绝后。然而,事事都会物极必反,因此第二部《超人归来》就诞生于2006年,这正是“9·11”恐怖袭击之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时间段。这一时期正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瓶颈期,社会发展疲软,人们的精神信仰已经不需要个人英雄形象来支撑,更加注重对家庭和自身的关注。人们习惯了被超人保护,从而将超人渐渐遗忘。超人感受到自己不再被人们需要,感到了莫大的空虚和寂寞。为了使超人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超人开始走下神坛,具有了更多普通人的特征。着重刻画了超人作为普通人的形象,影片通过描述超人在面临家庭和爱人之间的种种表现,将超人回归到平凡大众。在超人生命垂危之际,得知自己有了孩子,从而重获对未来的信心,这充分表现了超人作为普通人的特征。阐述了英雄和平凡大众具有共同的特征,虽然影片将神和人的形象融为了一体,但是这并没有抚慰当时人们的心里,社会依旧处于一片焦躁之中。在2013年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中,人们又赋予了超人一种乐观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超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超人具有了第三重身份,正是这三种不同的身份特征,才满足了现代人心中各种不同的诉求。至此,超人系列电影完成了从人到神,再由神到人的身份转变,从而使超人形象更加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向往,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完成了文化认同的使命。

    二、 蝙蝠侠:秩序最后的捍卫者

    蝙蝠侠的形象始于1989年,由蒂姆·波顿所创造,后由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系列三部曲而升华。蝙蝠侠的形象跟传统的超级英雄形象还有区别,在蝙蝠侠中,主要探讨了身份的自我认同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关系。在由蒂姆·波顿执导的蝙蝠侠中,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蝙蝠侠一直在寻找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形象非常符合当时人们对个人空间边界感的期盼。在后续由蒂姆·波顿执导的蝙蝠侠系列作品中,一改以往阴暗的拍摄风格,大胆引入明亮的色彩也正符合当时拍摄这个电影国家的社会背景。影片虽然一直在探讨蝙蝠侠身份认同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在影片结尾说“布鲁斯韦恩就是蝙蝠侠,这不只是我的义务,也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3]之后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系列给予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契合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影片通过描述蝙蝠侠的成长历程,展现出了蝙蝠侠的心路变化历程,当蝙蝠侠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后,与影武者联盟决裂,成为了一名真正维护高谭市秩序的英雄。完成了对蝙蝠侠身份认同的重任。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影片讨论了个人空间边界的问题,论述了维护治安和逾越法律的矛盾关系。社会需要英雄来解决那些无法通过法律来制裁的犯罪行为,而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就回答了社会是否需要这种英雄的问题。任何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惩治罪恶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很可能会逾越法律,因此普通群众会对这种做法产生一定的不安。影片通过揭示这个国家司法系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告诉民众,想要彻底对反派力量形成一个有效的震慑,就需要有超越法律的力量,而正是蝙蝠侠这种力量的存在,才让社会治安有了保证,从而揭示这种英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影片展示了蝙蝠侠遇到了挫折,精神和意志上受到了考验,但最终强势崛起。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这个国家正处于恐怖袭击之后的阴影中,暗含了民众重建信心的心路历程。在影片最后蝙蝠侠带着毁灭城市的核弹飞向远方,努力守护高谭市的安全,同时画面一转,警察罗宾深入到蝙蝠洞中,展现了新任蝙蝠侠的继承者罗宾继续守卫城市的决心。至此,蝙蝠侠完成了全部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人格超越,达到了文化认同的目的。

    三、 蜘蛛侠:平民英雄的崛起

    蜘蛛侠的产生背景是在“9·11”恐怖袭击之后,这时社会上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人们对于力量具有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化身为超级英雄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影片对于抚慰当时人们的心灵创伤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因为蜘蛛侠是出身平民,因此,具有空前的亲和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成为英雄,获得大家的认同,但是作为英雄的形象,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责任的意义,在蜘蛛侠系列电影中,主要探寻的责任和生活之间的抉择,展现了一个普通平民英雄的崛起之路,对于普通大众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蜘蛛侠1》中,彼得在爱情和责任面前进行了艰难的抉择,但最终选择了承担责任,开启了自己的英雄成长之旅。[4]在《蜘蛛侠2》中,则讲述了蜘蛛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责任和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蜘蛛侠开始对自己的社会价值产生质疑,出现了信仰危机,在人们的帮助下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自我认同过程,也暗含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蜘蛛侠3》中则延续英雄的成长之路,展现了成为英雄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彼得在成为大众所爱戴的英雄后,开始迷失自我,一度在善恶之间摇摆,最终成功找我自我。其实,反派的目的不在于消灭蜘蛛侠,而是想利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改变英雄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关于对正义和邪恶的探讨。引导普通大众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结语

    总而言之,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都是超级英雄,代表着广大民众最广大的心理诉求,非常符合民众心中的向往,这三个英雄人物都能够和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让人们产生深深的文化认同感。纵观这些超级英雄的成长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在艰难中走向成功,都历经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一度沉沦后来又找到自己,而且都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过质疑,后来又重拾信心继续前行。这些特征的背后都暗含着这个电影拍摄国家的社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最普遍的民众信仰。每一位超级英雄都让民众产生了深深的信仰,民众在超级英雄身上找到了国家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英雄的形象不断影响和变着每一位民众,让每一个人产生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不断驱使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丽娜.从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三大系列看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文化认同[J].电影评介,2015(16):70-72.

    [2]左赵鑫.超级英雄在好莱坞电影中存在的目的及意义[J].丝绸之路,2015(18):33-34.

    [3]法海涛声.从法律失灵看《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合理性[J].方圆,2016(12):60-60.

    [4]房芳.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J].电影评介,2007(18):9-10.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