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父亲邓小平生前最大的牵挂

    对实现小康目标,父亲既有雄心壮志,又极为慎重。十二大以后,党内外群情高涨,他却非常冷静。这段时间,他思考最多、关注最多的问题是,“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两番的目标实现后,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

    “小康之家”,是30年前父亲邓小平在与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论20世纪中国的发展目标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那以后,小康就成为他谈论最多的一个词。在他的设计中,小康是一个很朴实的理想,就是国家富足、人民生活安康,这是他一生奋斗所追求的理想。

    父亲曾经说过,他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起,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改变中国的面貌,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父亲第三次复出时,已年届73岁。他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他说,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东北视察看到人民生活还非常困难时,十分动情地对当地领导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

    通过考察和思考,特别是总结“文革”十年动乱所带来的深刻教训,父亲得出结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些新的思想观点,是他思考小康目标的根本出发点。

    那段时间父亲思考最多的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思考是以人民的生活状态为落脚点的。在他的设计中,带领人民逐步解决“温饱”、“小康”、“现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的目标。

    父亲第三次复出后的头几年,是在频繁的出访和视察中度过的。那些年,他访问了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和美国等7个国家。在国内,他视察了东北三省、广东、安徽、上海、山东、天津、四川等十几个省市。

    父亲有个特点,喜欢问数字,爱算账。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通过和各地负责同志算账了解情况,通过算账摸清建设进展、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工作失误,通过算账为重要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具体依据。

    父亲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看清了中国的国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他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这个目标就使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就为人类做了一件大事情。”他还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小康目标的提出不是父亲一时一事的想法,而是他第三次复出后一直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论证,小康目标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定为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这个概念开始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对实现小康目标,父亲既有雄心壮志,又极为慎重。十二大以后,党内外群情高涨,他却非常冷静。这段时间,他思考最多、关注最多的问题是,“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两番的目标实现后,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

    带着这样的思考,1983年2月,父亲专程来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杭州和上海。从2月6日到27日,在20多天的时间里,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不停地算账。他反复向各地的负责同志询问,到2000年,能不能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他反复思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发展前景应该是什么样子。

    此次苏杭沪之行,他非常关注百姓的吃穿住行。参观虎丘时,他和一对年轻夫妇聊起了家常。他问他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听到小两口说,在您老人家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越来越好,他开心地笑了。在上海,他提出到农贸市场看看,在胶州路农贸市场,他走到卖鱼的摊位前,问鲫鱼多少钱一斤,鲤鱼多少钱一斤。走到卖冬笋的摊位前,问冬笋多少钱一斤。

    对此次苏沪杭的考察,一向话语不多的父亲用六个字评价:“到处喜气洋洋!”

    从苏州回到北京后,父亲继续让人帮助查资料。他开始考虑中国发展更长远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他看完的材料就会让秘书当天拿走。但是这次搜集的各种材料,在他办公室的桌子上放了很久。不久,他专门找来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谈了他对于小康目标的新认识,全面地阐述了他思考已久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这是在苏州等地调查后父亲对小康问题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巨大热情和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不断地给予父亲新的启发。

    又经过4年的思考,1987年,在小康目标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百年图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这个目标。

    能否实现小康目标,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父亲晚年最为牵挂的事情。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和各地领导同志说:“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1994年,年届九十的父亲最后一次外出视察。2月19日途经南京时,他特意把江苏省委负责同志找来,听取江苏提前7年实现小康目标的汇报。那天,他非常高兴,并语重心长地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人一直抬不起头来。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是不多的,这个机会很难得呀!你们要很好地抓住,要聚精会神搞建设,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父亲晚年曾几次表达过一个愿望。他说,这些年来,我尽量少做事情,没有其他理由,只是想多活几年。他说:“我只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在本世纪末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另一个就是,我要争取活到1997年,到香港去看看。”他还对我们说,将来国家富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好了。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发展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快速发展!

    (此文根据邓小平女儿邓榕女士2009年12月24日在苏州举行的“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