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吴坤
摘要:羊球虫病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肠炎型疾病,任何品种的绵羊和山羊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羔羊非常容易感染,且症状严重,而成年羊通常作为带虫者。该病在规模化养羊场中经常发生,病羊主要表现出腹泻、生长发育缓慢以及贫血等,同时其毛(绒)、肉品质下降,感染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该病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严重损害养羊经济效益,并对养羊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羊;球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3-0129-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类绵羊艾美耳球虫和巴库艾美耳球虫可引起绵羊发病。类绵羊艾美耳球虫的卵囊呈亚球形或者短椭圆形,有不明显的微孔,没有极帽,有一个至几个不等的极粒,没有外残体。巴库艾美耳球虫的卵囊呈椭圆形,有微孔和极帽,微孔周围的衬膜往往会构成放射形的皱褶。
1.2 发育过程
不同种类球虫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史,即都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以及孢子生殖,其中孢子生殖阶段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也叫做外生发育阶段,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阶段是在宿主体内进行,也叫做内生发育阶段,以上三个发育阶段是一个循环周期。
1.2.1 体外发育阶段
病羊通过粪便排出球虫卵囊,在适宜条件下,会经过一个孢子化过程变为子孢子,此时则具有感染性。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完成孢子化过程需要不同的时间,大多数球虫卵囊在温度为29℃条件下经过22~24 h才可完全孢子化过程,如果温度在8℃以下或者35℃以上则无法完成孢子化过程,甚至会导致发育停止。
1.2.2 体内发育阶段
当羊摄入孢子化的卵囊(即具有感染性),通过不断咀嚼和吞咽会导致卵囊到达胃内,并在胃液的作用下促使子孢子逸出卵囊。在子孢子自身持续进行曲屈、弓张或者滑行运动以及胃肠蠕动下,会使其快速地到达小肠后段的乳糜管上皮细胞内,接着会钻过细胞质移动至细胞核附近,并逐渐发育为滋养体。
隨着滋养体逐渐长大,会导致被其寄生的细胞不断胀大,并将细胞核挤至一侧。滋养体的细胞核进行无数次的无性复分裂后,细胞质会集中于核周围,此时的虫体则叫做裂殖体,产生的后代则叫做裂殖子。
在裂殖体产生第一代裂殖子时,就会破坏被其寄生的细胞,这导致裂殖子会再次侵入新的没有感染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第二代的裂殖生殖。如此反复,进行一定代数的无性生殖后,裂殖子就会发育为配子母细胞。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会变成大配子母细胞,分裂产生大配子(即雌性细胞),另一部分变成小配子母细胞,分裂产生小配子(即雄性细胞)。大小配子融合受精后进行有性生殖,受精会形成合子。
合子(虫体)会逐渐形成成熟的卵囊壁,将位于成熟的卵囊中的细胞质团叫做孢子体,成熟卵囊会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破溃,此时卵囊就会到达肠腔并通过粪便排至体外。
1.3 易感动物
任何品种、各个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球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是1~3月龄的羔羊,发病率基本可高达100%,病死率能够超过80%。
1.4 发病特点
该病的发生不呈明显的季节性,但主要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流行,其中以秋季感染强度最大。另外,该病的发生还与应激刺激紧密相关,天气骤变、突然更换饲料、混群、断奶以及长距离运输等,都会导致羊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使其抵抗力变弱,在体内潜伏的球虫就会趁机而入,从而引起发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排出不成粒的松软粪便,有时存在黏液,但精神、食欲状况尚可。经过3~5天,病羊开始出现下痢,粪便从粥状变成水样,呈黑褐色或者黄色,并混杂黏液,散发腥臭味,附着在尾根或者大腿内侧的皮毛上;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增加饮水,往往卧地,拒绝行走,且机体快速消瘦。通常发病经过2~3周即可恢复,耐过后会形成免疫力,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有些病羊会出现软脚,并由于严重脱水、极度衰竭而死,病死率在20%~50%不等。羊感染球虫后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促使症状加重。
3 防治措施
3.1 药物治疗
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羊球虫病,如氨丙啉、磺胺类药物、妥曲珠利、癸氧喹酯以及离子载体抗生素类药物(盐霉素、莫能菌素、拉沙里菌素)等,以上药物均可连续或者周期性地添加于饮水、饲料或者矿物盐中给药。
莫能菌素,在饲料中添加0.002%~0.003%比例混饲,连续使用7~10天。磺胺二甲基嘧啶,按体重使用0.2 g/kg,添加在饮水或者饲料中给药,连续使用1~2周。
3.2 加强饲养管理
3.2.1 调控羊群饲养密度适宜
饲养密度是用于衡量养殖业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大小与饲养成本、利润以及动物的健康、福利、饲养方法、疾病直接相关。如果饲养密度过小,会浪费空间,增加成本投入,利润下降;饲养密度过大,会节约空间,减少成本投入,利润增加,但无法保证动物的健康状况,福利下降,容易发生疾病,且饲养管理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便,如饮水出入、加减饲料不便以及不易清理卫生。推荐每只羊在圈舍中占有1.2~1.5 m2的面积。在北方地区,冬季的饲养密度要比夏季大,而夏季要尽可能调低。
3.2.2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
疾病发生与环境卫生的好坏密切相关,特别是球虫病,环境卫生会直接影响其发病率,因此保持圈舍环境卫生良好是预防羊发病的重点。圈舍要保持干燥、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每天对圈内粪便、污物及时清扫,并运送至指定地点堆积发酵。确保饲槽、饮水器具干净,定期清洗、消毒。及时清除羊舍四周的乱草堆、垃圾以及杂物,将死水池填平,同时要加强杀虫、灭鼠。
3.3 定期驱虫
为预防羊发生寄生虫病,每年要定期进行2~3次预防性驱虫。羊群采取预防性驱虫,能够避免在发生轻度感染后造成更大的危害。通过调查当地羊感染寄生虫的季节确定驱虫时间,北方地区通常选择在每年春秋季节各进行1次驱虫,利于抓膘,并确保其能够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