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俗画之现实主义辨析
周荃+朱强
摘 要:“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对绘画中现实主义这一特点的论述并不多见。因此,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宋代风俗画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社会文化渊源、哲学美学渊源、艺术思想画论渊源等,试图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的现状及特点作进一步辨析。
关键词:现实主义;两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货郎图》
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范畴,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民风、民俗、民情为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风俗画主要展示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画家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及态度,并且它植根于民间,是符合大众审美的一种绘画形式,充分展现出“俗”的特点,平民百姓的生活无疑是属于“俗”的,加上最初风俗画作者大多为一些民间画家。因此,风俗画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俗文化”。而“俗文化”并非贬义词,它指的是以庶民为代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通俗文化。
一、两宋风俗画基本辨析
(一)风俗画的发展概况
风俗画的发展历程悠久,其绘画风格在各个时期也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就其创作手法来谈,画家们极其重视作品的写实性,追求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风俗画的现实主义特征在历代作品中随处可见。
从风俗画的源头谈起,则要上溯到漫长的石器时代,那个时期开始,刻在岩石上的线条和彩绘在陶器上的图案就已经显露出其写实性的一面。从出土的陶盆和众多岩画的遗迹中,可以清楚地推测出当时先民的生存状态以及思想意识。虽然图案简单并具有局限性,但仍然是以现实为基础。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题材画中忠于现实的特征也较显著。这段时期,人类的思想意识随着时代的变革逐渐发生变化,人的主观意识也逐渐提高,艺术创作则更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现实生活。拿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来看,其中人物細腰的造型特点就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正好契合。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绘画开始趋于成熟,众多的平民百姓也参与到其中,使得画家对现实的描绘也日渐充实。著名风俗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中五头牛形态各异,活泼生动,运用写实的手法把牛憨厚朴实、勤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说风俗画的正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还是在宋代,宋代是真正意义上让风俗画发展到鼎盛的一个时期,其现实主义特征在宋代绘画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平民文化的昌盛,庶民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发展,平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也愈发加以重视,促使宋代风俗画的题材更多地投向了广大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无论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对最朴实、最平凡的劳动人民、市井商贩等人物的描写,还是李嵩笔下那位颧骨突出、皱纹满额的货郎,这些作品无不与庶民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宋代城市、乡村的面貌以及风俗习尚。
(二)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在风俗画繁荣发展的宋代,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重视,历朝皇帝甚至大多数平民百姓对绘画艺术也都格外喜爱。这一时期的风俗画也凸显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宋代风俗画主要描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因为绘画作者往往生活在民间,并直接以自己身边平凡的事物作为对象进行绘制,但正是这种真实淳朴的绘画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毕竟平民老百姓才是生活的主体。就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全图共绘制810多个人物,有划船的船夫、有搬卸货物的劳动人民、有匆忙赶路的过客、有悠然自得的游人、有叫卖的商人、还有打工的、做买卖的、推车挑担的、乘轿骑马的,等等。画面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的都是最平凡最琐碎的生活细节,人物也是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所以说《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同时也是宋代社会生活与人民形象的代表。
其次,宋代风俗画的绘画风格也有所转变,它不同于以前的绘画,没有了那种辉煌宏大的作风,更加注重“静”的人文情趣,使得那种雄厚辉煌的绘画被清逸悠远的人文情所取代。宋代风俗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写实性,通过研究两宋时期的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作品,以及当时的众多绘画理论即可发现宋代绘画写实性的普遍,如韩琦的《稚圭论画》中就有“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的论断。此时的宋代风俗画也更加追求“无我之境”,其“无我”并非说“没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通过客观地描绘对象,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等,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特征。每一张画的出现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主观创造而来,它参照当时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风俗,将现实的事件和故事情节,成功的转化为风俗题材画。无论是绘画作品中的环境,还是人物的形象、衣着,甚至人物的神情都力求反映出真实的生活气息。这就使得画在画布上的内容具有了超出审美意义的历史价值,就如同一本世俗史书,为研究宋代的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中国现实主义存在渊源
上文谈及宋代风俗画现实主义特征显著,那么何为现实主义呢?在中国美术史上,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流派,它也是艺术家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体现了艺术主体对这个世界的关照。它是有生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
(一)社会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性格。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人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释、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儒道两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其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几千年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立定“中”道的态度,在好坏两者间进行折中,不偏不倚,安分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端正自己,不去责求别人,同时也说明了古人在面对矛盾,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社会关系上的一种客观态度。中庸作为民族性格的一种,与其他性格相互作用,让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性格。也正是在这种性格的影响下,大多数画家在作画上更倾向于表现真实生活,保持一种“中”的态度刻画真情实景。
对现实主义存在一定影响的还有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对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贯穿着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长期的农耕生产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所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奉行现实主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处事原则。
(二)哲学美学渊源
谈及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哲学,儒家则更加重视绘画的功能性,把绘画看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其中“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老子创立了道家哲学,提倡生命的自由发展。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达了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思想观念。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艺术家提出了美的标准,他认为,一旦有音有形,就肯定是现实的、具体的、有限的;在老子之后,进一步强调自由的庄子,把人提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地位。所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谈及人的本质和对美的理解,对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现实主义是要反映现实生活,并自然客观的再现社会现实的。孔子提出的“依仁游艺”、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不体现了复归自然、任性逍遥的思想态度,其中庄子的思想更为后世画家所推崇,着实强调自由人格和自然的境界。所以说现实主义也是更多的关注人文思想,以人道主义的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绘画的创作。而每一幅市井风俗画皆充分体现出作者“境由心造”“景以境出”“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等创作思想。
现实主义同时也是追求真善美三者相统一的艺术。所谓“真”是指我们把观念理解的正如现实中所表现的样子;所谓艺术的真实,就是指艺术作品反映生活所到达的正确程度,这就取决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了。如果说“真”是艺术的基础,那么“善”就是艺术的前提。艺术中的善是体现出对社会的一种意识,是艺术家们良好的主观愿望和善良的动机。当然艺术除了“真”与“善”,艺术的“美”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美,艺术就没有了审美价值,然而藝术中的美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才可能是美的,所以说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
(三)艺术思想画论渊源
谈及中国艺术思想画论的渊源,值得推崇的一部最系统也是最经典的书是《历代名画记》。其作者张彦远纪录下了上自先秦、下至晚唐的整段的绘画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在该书“叙画之源流”一节中就有指出“衣服、车舆、风土、人情、年代各异,南北有殊”,明确表明要认真对待绘画中的现实性特征。又如该书记载的“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这段话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画家要以大自然为师,再加上自己的意象,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还指出了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以现实美为源泉。
因此从画论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在创作风格上带有现实性这一特征,画家将目光放在平民百姓生活上,尽情描绘其身边琐碎之物。就如《书画见闻录》所载:“所写乃宰羊者、贩布者、卖馒者、唱猴儿戏者、傀儡者、妇人缝穷、担者负者、种种不一。”宋代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他以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件有意义的趣事为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画面中主人公——老货郎儿面带着微笑,挑着杂货担子,招呼着人们购买。两三个小孩好奇地看着、摸着货物,另有几个小孩欢呼雀跃地飞奔而至,还有一位抱着婴儿的村妇也欢喜地上前围观。整个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心理和动态,洋溢着活跃欢快的气氛以及朴实的民间乐趣。就连货担上的物品也进行了细致刻画,有民间需要的生活物品扫帚、草帽等,还有民间的玩具铃铛、拨浪鼓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正是这些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民俗风物。它不是画家的凭空捏造,而是对自然界、客观真实的反映,是画家对文化、艺术、商贸、建筑等方面信息的一种记录。
三、两宋风俗画与当下现实主义精神
两宋时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风俗画作品有很多。例如描绘城市集镇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描绘农村社会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灸艾图》等;还有一类绘画题材就是婴戏图,反映出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如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毛文昌的《村童入学图》等。那自然淳朴的画风、平易近人的内容、鲜活生动的形象无不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具有民族化、大众化、地域化特色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而当下的绘画作品或多或少地缺少些现实主义精神。大多作品是以个人的日常叙事为主,抒发个人的审美。创作的过程也大多是闭门造车、自我陶醉,失去了绘画所拥有的社会功能性,失去了孔子所说的“观”和“怨”,体现出来的艺术观更多地是为艺术而艺术,忽视了为社会而艺术。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鲁迅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针砭时弊,他写的大多数文学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而现实主义艺术就是要求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特征及面貌并立足于现实来进行描写的。鲁讯做到了,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也做到了,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愚公移山》《八骏图》《负伤之狮》等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现实主义对人类艺术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现实即生活。这需要广大艺术家们在现实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表达或描写生活,对生活做出客观的评价,塑造出更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才是广大观赏者们所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胡懿勋.中国古代风俗画的研究方法概述[J].艺术百家,2014(05).
[2]曹桂生.论真善美与现实主义艺术[J].美术论坛,2006(09).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杨志翠.浅谈中国风俗画的发展[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03).
[5]王作堂.风俗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J].美术观察,2005(11).
[6]吕少卿.“风俗”与“风俗画”相关问题略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卢沛.简析《货郎图》的现实主义倾向[D].西安美术学院,2012
[10]周峰.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宋代风俗画[J].东岳论从,2002(03).
指导老师:朱强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