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相声商演“接茬泛滥”现象探究
摘 要:相声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门类,如今已经发展成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之一。而北京德云社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型相声社团,对相声这一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然而,近段时间,在德云社相声表演过程中,观众乱接茬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等新一代演员的演出中尤为严重,这对正常的相声演出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本文将通过对德云社商演时观众“接茬泛滥”现象的背景、成因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究这一现象,从而引出对现代相声商业化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相声;接茬;“角儿制”经营模式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对相声怀有极大兴趣,但却并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和了解相声文化的普通观众,笔者对相声的理解仅仅来源于听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相声。而笔者最初接触到接茬现象,是2018年突然在网络上兴起的各类剪辑,这类剪辑集合了德云社相声演员被观众接茬后的各种反应。到了2019央视春晚,相声《妙言趣语》已经演变为相声演员有意引导观众接茬。初次看到时,这些固然是新鲜有趣的,但是当新鲜感过去之后,再看到第三次第四次类似的合集时,笔者开始思考这样的现象究竟是不是正常的,这是否是对相声演员的不尊重呢?这种现象又究竟是如何兴起的?
1 接茬现象的背景分析
“接茬”一词,其实并不是相声的专属,原意为“搭腔”或“接着别人的话说下去”。在相声行业内,很多人把观众接台上演员的话看作“接茬”“接下茬”。
在传统的相声演出中,相声表演主要可以分为3个大部分:垫话、正活、返场。上台首先是垫话,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演员热场,把觀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在这一环节,符合逻辑的接茬是一种配合的表现,有助于演员快速进入状态。而最后的返场环节,是正式演出结束后,一些受欢迎的演员会应观众的要求返回场上加演,通常也会有意地安排与观众的互动。中间的正活则是整场演出的核心,观众在演员“入活”之后就不应再随意接茬了,否则就会影响演员的演出节奏和其他人的观感。如果接的茬是演员接下来要抛的包袱(笑料)则称为“刨活”,是比接茬更不礼貌的行为。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有些段子在编写时会有意留下给观众接茬的口子。比如《妙言趣语》中,“天对地,雨对风”的对联口诀,就需要观众的参与才能够顺利自然地进行下去。
简而言之,接茬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要接得对。如果不分场合地乱接茬甚至是刨活,那就很不礼貌了,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更会影响其他观众的体验。
2 接茬现象的成因分析
听相声乱接茬,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事儿,但从前常常发生的是:台下坐着一个醉汉,胡乱接相声演员的话,然后被全场的观众鄙视,被相声演员“客气”地讽两句再“请”出去。而如今,胡乱接茬甚至成了规模,剧场里却甚少发出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2.1 观众的知识盲区
首先,接茬刨活既然是观众的行为,那么就还是要从观众身上找原因。留心视频、网上留言等资料,不难发现,相声观众的年龄构成正逐渐趋向年轻化,尤其是在商演中。而这些年轻人对相声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自身听相声的经历,或是其他人的“科普”。这就导致了他们知识的不全面,人们的兴趣点聚焦在相声演员个人经历,相声段子的包袱和梗等,于是,观众与相声演员如何配合就变成了一个知识盲区。
曾经看过一句话,我们是被时代和社会定义的人。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时代和社会的痕迹,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想要探寻相声这一点变化的原因,也许可以从社会的变迁中窥见某些蛛丝马迹。那么这个社会相较从前有什么变化呢?“抖音”“火山小视频”等APP的出现,带来了大批的“网红”,而这些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的网红们,原本也不过是普通人。这就让更多人觉得,似乎“红”是容易的,只要动动手指,拍拍视频就可以被更多的人关注和夸赞,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某个角度来说,当今的社会变得更加强调个人了,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被人们知道。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云雷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接茬问题,引用郭德纲的话作出了回答——“师父说观众觉得,我买票了,我进来坐着看你讲相声,我也想参与到这个演出的过程中去。”观众们迫切想要参与的渴望,冲破了他们淡薄的相声文化知识和传统止于欣赏的道德线。
2.2 “角儿制”经营模式导致观众的心态变迁
德云社的“角儿制”经营模式,强化了演员个人,但淡化了相声本身。面对商业化的浪潮,德云社走向了由郭德纲一人带领和管理的“家长式管理”的道路——通过一个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角儿”,来带动整个相声社的发展。这确实是最直接得到大众认可的艺术接受方式之一。在艺术商品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相声,能得到大众接受并得以持续发展,“角儿”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仅仅依靠“角儿”个人来管理艺术团体,容易导致这些团体的表演流于形式,只看人,不看内容,最后使得作品变得没有意义。而频繁的综艺节目也不可避免地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演员的身上。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孟鹤堂和周九良在采访中也谈到追星问题,台下坐着的有一部分是粉丝,有一部分是观众。观众就是冲着相声来的,而粉丝看的是“闲白”,就是看演员之间,或者演员和台下的互动,而不是真正听相声的。这种追星方式很容易让粉丝把相声演出同演唱会等混淆,从欣相声艺术变为支持艺人和近距离接触艺人。
2.3 演员做艺术的态度和技法的影响
对于接茬这一现象,演员能做的实在有限,甚至接茬本身,其实也是对演员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因此,演员看待接茬,更多是应对,而非避免其发生。另外,题材的选取对观众的情绪也有较大的影响,商演中的题材选取当然还是要符合观众的年龄阶层和兴趣点,这样一来,场内的气氛自然会变得相对活跃和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与“接茬泛滥”毫无关系。马三立先生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不是通过那种超刺激的手法来成为别人的笑点。那根本不可笑”。在近来的相声商演作品中,捧哏逗哏之间的互动,捧哏卖萌耍贱等手法明显增多。相声的内容当然同观众的喜好挂钩,一些捧逗之间的互动也的确能够使演出效果锦上添花,但笔者认为,相声演员还是要抱定做艺术的决心,端正态度,合理地使用技法,才不会让接茬的现象愈演愈烈。
3 乱接茬的影响与反思
相声商演接茬的现象带来的影响,感触最深、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声演员。许多德云社的演员在台下采访、综艺节目,甚至演出过程中,都曾直言不合理的接茬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而在这样的乱接茬现象逐渐普遍的同时,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也作出了应对。一方面,尽量在台上台下发声,引导观众不要接茬、重视接茬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改编剧本,因此也出现了一批留下许多口子的剧本,如《关于爱情》和之前提到的《妙言趣语》中,就有大量的观众跟唱、接梗、和演员互动的内容安排。但这样的改编对相声的发展并没有益处,而仅仅是一种适应观众喜好的无奈之举。
相声的初衷是针砭时弊,将时事加以夸张、讽刺,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能有一些感触和反思。曾经,春晚的相声是一年的精华,让人听过之后久久回味,让人不禁感叹“有理”“太真实了”。而如今的相声,却没什么能让人思索的内容,唯一能引发讨论的,也就只有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了。相声是引人发笑的,但它不能只是引人发笑,更不能是发低俗之笑。当相声沦为了笑话,它也就不再是相声了。
德云社的商业化是在时代影响下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明智之举。但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产生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过于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偏离初衷。追星的粉丝大量涌入,接茬泛滥,相声开始为了观众而改變其内容和形式,内容变得瘠薄、乏味。没人知道粉丝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粉丝热情过后相声又将去向何方,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态势的偏离。相声演员孟鹤堂说,“我们要把粉丝变成观众”。2015年春晚,在岳云鹏孙越的相声视频里,有人留言,“那时候观众还不会跟着唱”。
商演“接茬泛滥”不是单独某一方的责任,同样,改变现状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声演员要提升自身素质,创作更好的作品,用相声留住观众;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了解更多的相声文化,学会欣赏和保护这项中国传统艺术。
接茬古来有之,而造成如今泛滥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笔者想还是在于相声过快的商业化发展。观众没有适应身份转换,演员还未辩明“粉丝”和“观众”。但这又是时代所趋,是时代背景下的求生本能,纵观中国的诸多传统艺术,许多坚守原则的传统艺术已经日渐式微。我们不想看到急速商业化以后被压缩破坏的相声,也同样不想任由一门传统艺术没落。因此,我们必须在商业与传统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令人欣慰的是,在相声演员和部分观众的引导下,“接茬泛滥”的现象已经渐有转好的迹象。希望假以时日,相声的舞台能够重归于演员脚下,而“接茬泛滥”的乱象,只不过是相声曲折发展历程中的一道新愈的旧疮。
参考文献:
[1] 蒋慧明.相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 王思明.德云社企业管理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2012(13):86-87.
[3] 岳亚.浅谈“德云社”的“角儿制”[J].明日风尚,2016(16).
作者简介:陈婉冰(2000—),女,辽宁大连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8级本科生,主修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