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符号表达的失败:“民族秘史”《白鹿原》的改编之路

    刘亚利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秦腔、话剧、电影、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可谓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佳作。2012年,由王全安导演,张雨绮、张丰毅、段奕宏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白鹿原》在柏林电影节上公映时的片长是220分钟,内地版本进行过大量删减。单就内地上映的版本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抓住小说原著中的精髓,并没有因为原著的经典而成就一部经典的电影,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秘史”被拍成一个女人的香艳情史。对于获得过多次国际性大奖的王全安导演来讲,这部作品无疑是失败的。

    一、 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个体命运的言说

    《白鹿原》的故事因为其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知。白鹿原上居住着白家和鹿家两个同根同源的家族,民国时期,白家、鹿家的两代子孙为争取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休。其中的故事纷杂而精彩——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亲翁杀媳、兄弟反目……在时间上也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等。通过白、鹿两家的恩怨纠纷讲出了渭北平原50年的风云变幻。

    在《白鹿原》上映前,导演王全安说这是中国“最难拍”的电影,王全安这个说法并非是对自己没能拍出一部经典电影的推脱说辞。《白鹿原》的“难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其最大的困难首先在于“类型”之难。如果把《白鹿原》这个故事完全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其时间跨度之久、人物数量之多、个性风格之复杂、情节之密集等都可以背负“史诗巨制”之称。导演王全安想要挑战这个高难度的任务,是怀抱着很大的野心的,如果能够取得成功,那这势必是一部可以为之奠定自身地位的鸿篇巨制,然而最终的效果并非如此。

    就小说而言,其主线清晰明确。从表面上看,是白、鹿两家人的家族恩怨,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是一代人在白鹿原的命运浮沉。然而,导演并没有选择其中的任意一条线路,而是选择以田小娥为主角,把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改编成了春光无限的个人情史。在原著中,田小娥是故事中的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是女性斗争失败的典型,然而却并不在故事的主线之中。导演却主次颠倒把白、鹿两家的恩怨放在次要位置上,田小娥的个人感情经历被当作描述的重点,张雨绮大尺度的海报也成了一大宣传噱头。甚至导演还为其增加了一段原著中并不存在的麦堆激情戏。这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是可以的,但作为一部“史诗”来说,则是过于轻浮的。

    另外,就观察角度而言,导演把“田小娥”作为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用她的视角来演绎了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个决定也无疑是大胆的,这一选择无论是出于“安全”的需要还是出于商业的需要,对展现原著来说无疑都是失败的。因为田小娥本身并不属于白、鹿两大家族中的一员,白、鹿两家也没有围绕她发生过太多历史性的重大故事。与之相比,如果导演能够以原著中另外一个女性形象——白灵为核心来讲述这个故事,也许能够相对厚重一点。导演用一个在原著中本无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用原始欲望这样一个博人眼球的话题作为支点来架构一部“民族史”,其最后的效果无疑是单薄的。更何况,对田小娥这一人物的刻画也失去了原著中赋予她的悲剧气息,其单薄程度可想而知。

    在最为基本的情节处理上,这部电影也存在很大问题。对于电影中的其他三位男性主角——白孝文、黑娃、鹿子霖三人最后的命运,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在田小娥死后,整部电影的叙事变得更加敷衍和混乱,几个主要人物不知所踪,故事草草收尾。白家和鹿家的年轻一代之间的恩怨纠纷与价值观的冲突也随着人物删减而消失殆尽,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的明争暗斗与激烈对抗也完全没有得到表现。

    二、 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到扁平化的重构

    小说《白鹿原》篇幅宏大,其中的主要人物就有二十几个之多,电影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删减。一般来说,在电影创作对原著的文本改编上,适当删减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更好的用镜头表现故事是有帮助的,然而这部电影却明显存在删减过度的问题。

    关于“白鹿原”这个名字,原著中有两个人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白灵,另一个是朱先生。其中朱先生代表了至高的人生境界,而白灵代表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这两个人物对于白鹿原故事的史诗性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同样作为电影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与田小娥相比,白灵身上的神话传奇性及其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无疑更能够展示出原著中的传奇色彩以及故事背后的历史感,然而电影把这个两个人物给彻底删除了。主要人物只剩下田小娥、白孝文、黑娃、鹿子霖,其故事本身的厚重性就已经被严重压缩了,然而就剩下的这四个主要人物而言,电影还是没有把人物形象刻画好,人物扁平化、简单化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硬伤。

    对于田小娥这一角色,她是电影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也是电影中唯一一个完整交代了出身、性格、动机、去向等等问题的人物。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也是丰满的。她敢爱敢恨、泼辣大胆,同时身上又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电影确实重现了田小娥从地主家出逃、与黑娃私奔、与白孝文偷情这几个主要情节,张雨绮的表演也确实将田小娥的妖艳与淫荡表现得恰如其分,然而却并没有演绎出田小娥身上的痛苦、内疚、依赖、孤独。甚至在最后被杀的镜头里,电影中的田小娥也没有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被饿的面黄肌瘦,而依旧是白皙饱满。导演甚至还放大了田小娥身上的色情要素,故意增加了一场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激情戏,使色情成为这部电影唯一的圈钱噱头。

    其他几个人物的塑造也不够成功,读过小说《白鹿原》的读者都对黑娃这一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有着饱满的性格——重情重义、爱恨分明,同时有着强烈的的传奇色彩与悲剧气息,这些都是很适合用电影镜头来表现的。然而,影片最终呈现给我们的黑娃却是支离破碎的,遑论个性强烈,他甚至没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个人意识。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甚至对黑娃的种种行为看得一头雾水。

    如果说对田小娥和黑娃的形象塑造是断章取义,那对白孝文的塑造就更容易让人感觉到是在颠倒黑白。导演把原著中白孝文复杂的性格给完全省略掉,把他的形象颠覆性得设定成为一个单纯善良但又呆板迂腐的“性无能”,如果没有原著,这样的人物设定倒也无可厚非,然而导演一边打着尊重原著的旗号,一边把剩下的几个人物改编得面目全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除了刘威饰演的鹿三还算可圈可点,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只是差强人意,包括白嘉轩与鹿子霖戏份的不温不火。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演员,剧本及角色设定的扁平化,导致演员很难从中演绎出给人眼前一亮的人物形象。张雨绮完全脱离了故事需要,更没有表现出田小娥这个人物背后的悲剧因素。群众演员的表演也一样刻板乏味,喊口号式的台词让人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粗糙与应付了事。

    三、 文学到影像:视听艺术表现过犹不及

    这部电影在场景道具和人物服装上都花费了巨大心力,可见其耗资之大。除了很好的再现了原著中很多细节描写及那个年代的农村历史风貌,这些道具还具有很好的象征和隐喻作用,比如白鹿原上的牌楼、戏台、祠堂等。牌坊作为秩序的象征贯穿了电影的始终,戏台象征着历史的缩影,而祠堂作为封建权力的代表,是白嘉轩他们一代人的灵魂归宿和力量来源。三者构成一种隐喻:在历史变迁中,外在权力很容易受到攻击而不断变换,而内在道德秩序则是更为隐性而长久的。然而导演为了刻意强调这里面的象征意味,在多次镜头切换时都会出现牌坊的画面,这样频繁的设定显的有些矫情和生硬。

    在音乐的使用上,电影中秦腔的唱段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举人家的那一段秦腔尤其引人称赞。然而这部电影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过于频繁的使用秦腔唱段,秦腔虽好,使用太过频繁会给人以刻板和做作的感觉,与道具的使用一样,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大概是为了突出人与土地关系的密不可分,影片通篇采用主镜头拍法,保持了人物身段与距离。远景和近景为主的拍法使得这部电影构图平稳,在拍摄一些景物时效果很好,给人以厚重而有张力的感觉,比如电影中反复出现广袤的西北麦田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上饱和的色调、大块的色彩,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在这里展现得一览无遗。然而,影片中多次使用麦田和牌坊的镜头进行故事情节上的切换,即使在面对激烈的冲突时,也很少把镜头拉近。在片中比较重要的场景,都是通过固定机位的客观视点拍摄而成的,虽说庄重,但也容易给人一种刻板的感觉。另外,镜头的切换也太过突兀,加上前后镜头间衔接的不够紧凑,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很容易感觉到不知所云。

    这部电影内景侧光的运用很恰当,摄影师大量运用了右侧光来表现人物心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娥和黑娃在郭家偷情时,躺在床上的一个镜头——小娥躺在黑娃右侧,光从右边打来,小娥脸上满是欢愉和满足,黑娃的脸埋没在黑暗之中,脸上隐约透露出忐忑的感觉。

    总而言之,与剧情和人物相比,这部电影在视听艺术的设计上还是花费了很多心血的。虽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算是这部电影中寥寥可数的优点之一。

    结语

    电影《白鹿原》讲述的内容,更像是小说的节选、简化和压缩,无论是从语言上、情节上、人物上还是内涵上,都没有展现出原著所要展现给我们的东西:即没有用一种优雅的艺术手法来展示个人悲剧,同时又没有在细节的雕琢中展现历史的厚重,作为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白鹿原》并不算成功。虽说大陆公映版是对柏林电影节上公映版本的删节,但这些不能成为没拍好这部影片的借口。《白鹿原》的拍摄确实存在客观上的难度,然而,作为一个获过多次国际性大奖的导演,王全安最后交出的这部作品,终归没有担负起“史诗片”这一称号。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