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王鑫
摘要: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渠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应把握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创作出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从而更好的传达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文化,为提高国家文化軟实力、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 纪录片 中国故事
对于中国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互通之路,也是一条文化输出之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创作“一带一路”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也就打开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搭建中国与世界互通互联的不可缺少的桥梁。面对新的历史背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如何利用自己的语言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选取“有故事”的素材实现国际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以及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因此“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担负着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责任。若要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选取有价值、有新意、有戏剧性的素材是第一步。
以往有关“丝绸之路”的电视纪录片已为人们展现了大量丝绸之路沿线的壮美风光、神奇地貌,“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的贸易交流。在“一带一路”的新语境下,古代丝绸之路的素材不仅要做到充分挖掘中国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物、优秀的人物故事等一些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故事,更要着重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中寻求线索,以新的视野、新的符号带领人们认识丝绸之路。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打造的纪录片《一带一路》对素材的选取和使用值得一提,该片使用简洁精致的“情景再现”手法展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杜环壮游丝路等这些已被众人熟知的事件,转而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和文献实证。该片通过对历史文物的描述巧妙地进行叙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件变得生动有趣,让文物背后隐藏的事件得以凸显。例如在第一集《共同命运》中出现的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鎏金铜蚕,这个作为给养蚕大户奖励的饰物映射出了西汉时期养蚕和缫丝业的盛况,也为下面叙述东方在西方由未知领域到被称为“赛里斯”——“丝绸之国”的历史记忆做了铺垫。通过历史文物的表现打破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界限,为历史史实的表达提供了客观有力的物件细节,增添了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和记录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是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表达中一定要注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世界故事。因此,当纪录片有了丰富的“有故事”的素材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国际话语进行表达。在《一带一路》的第二集《互通之路》中,摄制组拍摄了塔吉克斯坦博物馆收藏的隧道建设者工作服,这是塔吉克斯坦纪念中国人民帮助打通该国第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这正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第四集《财富通途》展现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一幅画作《诸神的盛宴》,镜头聚焦在画作盛宴中使用的中国青花瓷器这一细节上,并且通过美国国家美术馆的研究人员之口讲出当时最好的器皿就是中国的瓷器,进而讲述了这些瓷器是明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这样对素材的使用和表现不仅为本集讲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了铺垫,而且避免了自吹自擂之嫌,利用国际视野表达了历史记忆。
选择恰当的叙事结构有层次地讲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其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叙事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当有了丰富的素材作为讲故事的基础时,选择怎样的叙事结构来构建纪录片的框架,以何种手段有逻辑、有意味地推进叙事发展,如何能让观众在一定时间内看懂纪录片所要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纪录片的主题内涵与美学风格选择恰当的结构类型。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亚欧非等世界其他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时空跨度,“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的结构框架必须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当然,逻辑清晰并不意味着像以往惯用的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事件发展与时间变化相联系的单线叙事结构,这样的做法太过老旧,而且使得故事讲述平平,缺少吸引人的亮点。因为“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大主题是明确的,因此找到一个明确的逻辑线索架构全片,选取一些有故事、有价值、有文化内涵的素材,并将它们根据不同叙事的需要穿插其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纪录片《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的主旨思想“互联互通”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核心内容构成自己的叙事板块,将历史、现实、未来通过文献史料、小故事、数据等方式融入其中,使得片子叙事丰富且有趣。
另外,为了纪录片结构的表现效果,要把控好叙事节奏,有层次地讲故事。当纪录片宏观结构确定后,在微观上对具体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详略得当,使得叙事节奏有所起伏。当表达一个主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阐释,根据故事、素材与主题表达的紧密程度予以不同时长的表现,利用理性的事实证据取代感性的情感抒发,适当运用悬念叙事、细节描写等方式展现事物发展的变化、人物情感关系的变化,以增强纪录片的节奏感来促使纪录片获得更强的感染力。叙事结构的设定是为了让纪录片更好地讲故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文化,用精致的艺术作品传递中国的人文之声和中国力量。
转变叙事手法,利用小故事阐述大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时应站在全球化的视野,运用国内、国外都认可的叙事方式为世界所有人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意义,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首先,“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需要国际化的表达。之前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大多采取宏大叙事讲述过往灿烂的历史文明、繁荣的贸易交流,强调在整体和宏观上表达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国家精神,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形态。在当前新的时代语境下,如果依然选择国家历史话语说教的方式来表达“一带一路”倡议必然是孤芳自赏。“小而精”是目前国际纪录片创作的一个趋势,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来深入透视一个完整的事件,是一种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环境都可以看得懂的叙事方式。因此,创作“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应站在国际视野,立足于现实社会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小细节来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其次,聚焦“有故事”的人物,利用小故事阐述大战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位置决定了其相关题材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主题,如何用世界人民都能明白的叙事手段进行阐述“一带一路”的各项工程?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不关注时政的人来讲,“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抽象的宏观概念,而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来对此进行阐释不仅会使概念更加具体,而且会大大增添纪录片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更多的觀众欣赏。比如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依托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32个人物故事,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往与现在,使人们对这段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有了新的定义。
人物是故事表达最重要的载体。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无论是在一项项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完成后,一定会涌现出众多有个性、有故事的真实人物,他们就是构成纪录片叙事的支点,通过挖掘他们故事中的细节会使“一带一路”工程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会使宏大叙事的主题表达更加具象更加深刻。有几个方面的人物形象值得引起创作者的关注,一是“一带一路”各项工程的建设者,在偏僻的疆域、在遥远的国外、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正是他们的辛苦劳动和无私奉献才使得各项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二是因“一带一路”倡议而改变命运的人,比如获得政策鼓励优惠的创业者,因“一带一路”建设生活、工作更加便利的普通人等,通过一个个平凡人的真实形象传达“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涉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国政要、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等,利用他们多元的身份、多方面的考量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和建议,不仅能为人们答疑解惑,而且通过国际声音的认可阐述“一带一路”方案的可行性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诠释“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将会打破国家、民族之间的界限,凸显“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将会使得“一带一路”不再是抽象的宏大的国家战略,而是一项项复杂却又对一些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重大改变的工程,是一滴滴众多普通劳动者辛苦付出流下的汗水,是一张张因为“一带一路”工程而改变命运的笑脸。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