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画理在刺绣艺术中的应用
赵锦江
摘 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无论怎样的表现,都源自生活,都是绣者与绘者在心灵深处对自然及客观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细心观察与体会,据此,绣者与绘者才能有效准确地把握、描绘和概括对象,是高于生活的智慧体现。
关键词:刺绣;绣理;绘画;画理
刺绣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促使精神文明中的各种文化渴望得到发展创新,刺绣便是其一,它的创作早已突破传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和制作方式,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绘画的视觉感受、情感、审美规律、色彩关系等表现形式。刺绣不但以实用与观赏艺术的形式走入人们的视野,在不同的时代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就像转角遇到爱的感觉一样,绘画的写实、抽象、写意等多种表现手法也被转嫁到刺绣艺术作品中,使刺绣作品从造型、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刺绣和绘画的结合不但突破了传统刺绣的形式和技法,还使刺绣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技法语言的表达都呈现出传统手工艺的崭新一面,开辟了刺绣艺术的新天地,诠释了传统手工艺的内涵。
刺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历史久远,由于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于是历史上顾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墨绣、宫廷绣、辽绣等刺绣艺术不断发展,彰显并沉淀了辉煌灿烂的刺绣艺术历史。从宫廷绣到宗教绣,从日用刺绣到雅俗共赏的刺绣性绘画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刺绣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角色与色彩。刺绣是以线代色、代墨,用画理的思维,以千丝万缕的线表现自然中的千事万物及现实生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绣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体验、思考、感悟,以丝理形式展现出来的。绘画历史悠久,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绘画,到东方文明古国的东方绘画,不但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更作出了特有的贡献。绘画是以面为支撑,在其上涂抹颜色的行为艺术,这个面可以是纸张、布以及其他可以作为面的材料,将颜色通过画笔等工具涂抹在表面,以表达绘者对自然世界、现实生活的理想,绘画还是情感世界的具象或抽象表现。在绣品中应用画理,并汲取其营养转为绣理,更能丰富刺绣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绣品的观赏力、感染力及艺术价值。
绣者根据画理,用针线来表现对生活和理想的各种情感和理解,也就是取材于自然,绣万物于万态。刺绣作品是可视的静态艺术,绣者用线对画中的静物和内容进行描述,其表达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平针绣、编针绣、套针绣、盘金绣、满地绣、错针绣、乱针绣等等。有层层入线敷色,细节明晰;有简练入线,豪放夸张地描绘物象形神。无论怎样,都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地表达和抒发了绣者与绘者的情怀。绘画与刺绣的过程是心、脑、眼、手的高度结合,绘画是理性的,刺绣更是理性的,但都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绘画画理与刺绣绣理相结合,在作品中既是变化的,又是统一的整体,还有物象形体、线条、色彩的均衡、对称、繁简、虚实、明暗、对比、呼应等关系以及对绣面与画面的空间处理,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绘画理念与线语言的交合之作,是绣者精神与技艺的结晶。
绣者若想绣,绘者若想画,都需要有大量创作时间,需具备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地佳静神态。绣者的作品集丝累线而成,绘者的作品集墨累色而成。正如《绣谱》中丁佩老前辈所言:“绣在展现动植物细微处时有独到之处,禽则积羽而成,绣则积丝而成,因物肖物,莫妙于此;虎豹彪炳,獐鹿斑斓,马鬃丝纷,牛毛莫辨,乃到人物须发,均可细致表现,以臻栩栩如生之境。”中国绘画写意中的一挥而就、乘兴挥洒,无论是表现花鸟还是走兽,都是画者绘画素养的长期积累,是绘画素养的训练结晶,笔墨大多简练、生动、粗犷、奔放,作品形神兼备,富有神韵。西方绘画注重透视、造型、色彩、光影的表现,运用光影效果表现物体远近虚实,制造强烈的空间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无论怎样的表现,都源自生活,都是绣者与绘者在心灵深处对自然及客观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细心观察与体会,有效准确地把握、描绘和概括对象,是高于生活的智慧体现。
刺绣艺术与绘画艺术同根同源,刺绣有着鲜明的民间艺术特性,刺绣可以说是一种“工艺化的绘画”,形象的塑造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绣者的主观情感。西方绘画强调描述,画者用画笔和颜料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意义。总之,在这个烦躁喧嚣的社会中,依然有人用纯净的眼神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带着几千年不变的优雅期许,发自内心,走入绣界、画界,描绘着自己心中的感想感悟,更令人敬佩的是她们坚守精益、专注、创新的绣花精神、“钉钉子精神”,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在历史长河中,其作品必定是优秀的文化瑰宝。
仅以此篇献给那些刺绣初学者,也仅仅是笔者个人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刺绣与绘画的粗略认识与感受,仅为浅略之谈,如有时间定会深入其理,让读者的体会更多、更广、更深。
参考文献:
[1] 李乡状.手工编织艺术[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