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简·奥斯汀传记式电影的比较式解读

    王颖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为杰出的女作家,被一些学者称为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人。她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六部经典作品均被多次搬上银幕,从她的作品和翻拍的电影中,读者和观众都感受到了敢于追求自由、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这种追求独立和尊严的女性意识,鼓舞打动了很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并且掀起了一股“奥斯汀热”。

    尽管奥斯汀的作品屡次被搬上屏幕,但以她的个人生活及感情历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却屈指可数。随着奥斯汀热的不断升温,同时为纪念简·奥斯汀逝世190周年,2007年和2008年先后拍摄了两部以简·奥斯汀个人经历为蓝本的传记式电影,这两部电影均是根据有关简·奥斯汀的传记以及她与姐姐卡珊德拉(Cassandra) 之间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书信内容改编而成的。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年上映),重点刻画了简·奥斯汀年轻时候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可以被看作是 《傲慢与偏见》的现实写真版,片中将简塑造成一个乐观好强的女性,对爱情充满憧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

    电影《简·奥斯汀的遗憾》(2008年上映)则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女作家即将步入40岁之际的内心世界。英国BBC以剧情片的诉述形式,通过披露简·奥斯汀的信件、日记和她的小说补现了这位女文豪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该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她于1817年去世,终年42岁。

    尽管这两部电影都无法完全再现真实的简· 奥斯汀,不过我们还是能通过这两部电影更立体、多层次地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不可否认,她的很多思想时至今日仍旧熠熠生辉,发人深思。

    首先,这两部影片都反映了主人公有别于那个时代的鲜明独立的爱情观和婚姻观。18世纪的英国,等级制度尤为明显,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拥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在《成为简·奥斯汀》电影一开始,简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布道时提到:“女性的美好在于完成作为女儿、姐妹、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女人如果聪慧,最好将此隐藏起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婚姻往往是女性依靠和借以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当富有的卫斯理先生向简求婚时,却遭到了简的拒绝,原因是她并不爱卫斯理,她向母亲坦言:“我不要没有爱情的婚姻。”面对女儿如此不明智的选择,简的父母都进行了劝导。母亲说出了那句精辟的:“爱情令人神往,但金钱却是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Affection is desirable,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父亲尽管之前支持简选择她最爱的人,但在现实面前也无奈地说了一句:“没有什么东西会像贫困那样,将人的精神摧毁( Nothing destroys spirit like poverty) 。”连父母都劝自己的女儿跟没有感情基础却有钱的卫斯理结婚,可见,当时婚姻的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然而,和传统女性不同的是,简是一个有思想、独立自主的女性,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想法[1],她并没有在婚姻和金钱中间划上等号,简内心所追求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对于没有爱情的婚姻,简坚决说不。所以尽管卫斯理有足够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对简情有独钟,简仍然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拒绝了自己不爱的人。在简看来,婚姻对女人来说, 不仅是获得经济上的保障, 而且应该是双方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说,理想的婚姻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之上的。

    经过了一开始的偏见和误解,以及日后不断的相处了解,简终于找到了和她一样充满活力, 热情奔放的意中人汤姆·勒弗罗伊,两人逐渐发现了彼此精神上的共同之处。本以为两个相爱的人能够走在一起,但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下,两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年轻人还是输给了不可或缺的金钱。在私奔的途中,简从汤姆的一封家书中发现汤姆的舅舅是汤姆和家人惟一的经济来源,切断了这个来源,与他的舅舅为敌,汤姆人口众多的一家人生计便无处可依。简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正如她所说的:“如果爱会毁掉汤姆的家庭,也会毁掉它自己,在内疚、悔恨和自责中慢慢消亡。”简的放弃,不得不说是向现实社会的低头,对客观事实的无奈,但同时也是出于对社会清醒的认识,理智战胜感情的结果。我们不知道简是否对当时的选择会有遗憾,但正是这段失败却刻骨铭心的爱情促成了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后改名为《傲慢与偏见》),并在写作中找到了她的精神寄托,成就了为后人留下了六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奇女作家。

    相对于 《成为简·奥斯汀》 中讲述的一位妙龄少女对爱情的憧憬、选择和追寻,《简·奥斯汀的遗憾》表现的则是一位青春已逝、病痛缠身的单身女人,面对周遭的家人、过去的追求者和现在的仰慕者,她的孤独、心酸与坚持。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故事线,是奥斯汀为自己的侄女参谋恋爱对象,在侄女面对一份感情犹豫不决时,简告诫说:“做什么都可以,但千万不能没有感情就结婚。”“再没有比一个无爱的婚姻更加悲哀的了。”

    不论是从简年轻时追逐真爱的狂热和坚持,还是中年时对于晚辈的关怀告诫,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出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即为爱情而结婚,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如独身一人。简理想中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希望因爱情而结婚,从这一点看,简就和传统的女性划开了界限,她勇于摆脱禁锢思想的枷锁,追求真爱,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择偶时被动和从属的角色,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和家庭的安排。简·奥斯汀对于平等、自由爱情追求不仅在那个时代,即使在当今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可是简的这种爱情至上的婚姻观必然遭到当时社会的质疑甚至讥讽,就连她最疼爱的侄女最后还讽刺了自己的姑妈一句:“你不是没有得到吗?”这种理想中的完美爱情真的不是现实中能够存在的吗?失去了现实的土壤,爱情之花是不是就得凋谢了呢?生活给了简·奥斯汀以答案,虽然她作品中的女主角都嫁给了有钱人并且都是为了爱情而结婚,可是简深谙在现实里,获得幸福的婚姻全凭运气,要想找到像达西一样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编造一个。如《傲慢与偏见》中描述的金钱、爱情、理性缺一不可的婚姻就像空中楼阁,遥远而不可及。

    随着时间的流逝,简的婚姻观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简·奥斯汀的遗憾》中,简向姐姐朗读了其晚期作品《劝导》中一段关于女主人公的描写:“她年轻的时候被迫采取了谨慎小心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染上了浪漫的色彩,这是一个不自然开端的自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年的简·奥斯汀不再执着于以前金钱加爱情的婚姻模式,以前那种理性思想不再被作家欣赏采纳,并认为那种由理性思想所生发的谨慎行动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只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情感才能使人获得幸福。所以作者让男女主人公在错过8年后,仍然凭着内心那份纯真的感情找到了彼此。也许这个happy ending的大团圆结局只是又一次的出现在了作品中,现实生活中简依然未曾找到那份纯真的爱情,但是简·奥斯汀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其作品之中,并将一直感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就像电影中,简说:“事情总是会变好的,不是吗?”是的,爱情不会被世俗和岁月磨灭, 永远不会失去其本来的色彩, 不留下任何的遗憾。

    纵观这两部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阅历的增长,简对于婚姻还是多了一份渴望,婚姻观也由年轻时的理性主义像浪漫主义发生着转变。 但是岁月没有改变简·奥斯汀追求真爱的初衷,简的一生都在期盼、描述、等待那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纯真感情。20岁时,她能够面对富有但无爱的卫斯理说不,却毅然决然地和一个身无分文,一切都得依靠舅舅的穷小伙汤姆私奔是因为对于真爱的追求。身为40岁的单身女人,奥斯丁依然没有丧失爱的渴望与能力。她孤独过,受伤过,动摇过,但她依然坚持相信爱情:“每个人这一生至少要因为爱而结一次婚,如果他们可以的话。”虽然简没有那么幸运地走进婚姻,但是她对于自由、真爱的执着信仰和追求穿越时空,照向未来。

    其次,两部电影中主人公对于婚姻的选择也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当时的英国,女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个好丈夫,女性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男性,结婚的意义在于提升双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简·奥斯汀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显得和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尽管面对着重重的困境,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亲人的不解和责备,简仍然顶住重重的压力,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成为简·奥斯汀》中,当卫斯理问简:“你靠什么为生呢?”简回答说:“靠我手中的笔。”简·奥斯汀相信 “女性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财富”,并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常常换来的是别人惊讶的眼光和鄙夷的嘲弄,甚至是家人的埋怨。在影片《简·奥斯汀的遗憾》中,简·奥斯汀的母亲因为儿子的破产给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时对简加以责备,简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小树林中孤独无助的简失声痛哭。

    简·奥斯汀面对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世人的质疑,也许是有过遗憾的,但是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在临终前简说:“我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虽然听得如此辛酸,但我相信是简的内心写照,因为她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自由。“听从自己的内心(Listen to your own heart)”与其说是她对侄女的谆谆教诲,莫如说是简·奥斯汀最真实的内心声音。

    两部电影记录了简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独立、有思想、有才华的女性。 在她的世界里,女性不需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赢得独立的地位,她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使得她们不畏金钱权势而迷失自我。简·奥斯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婚姻的向往折射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奥斯汀认为女性无论是在体力或者智力上都不逊于男性,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智慧、理性、独立性,女性在社会中应当享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反对女性对男性的一味依赖、顺从、取悦[2],强调婚姻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平等基础上。

    结语

    两部电影,通过放大主人公不同人生节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鲜明的简·奥斯汀形象。不论是年轻时为爱私奔却又由于理智而痛失最爱的简,还是中年时面对病痛和死亡仍然初心不忘的简,我们都看到了简·奥斯汀异于常人的独立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跟随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落泪。尽管影片的结局都让人遗憾,简终身未婚,但是简在爱情和事业上所做的努力已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中,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女性主义光辉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观都值得人们称颂,并将影响现代人对幸福婚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荃,曾剑平.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J].译林,2009(2):195-197.

    [2]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