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群众美术及其作用和开展

    曾付平

    摘 要:群众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群众美术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内涵、提升了群众审美品位,还有助于实现美术社会效益、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在群众美术活动具体实践中,应着力搭建群众美术展示交流平台、提升群众美术工作者综合素质、营造浓厚的群众美术创作氛围,并利用好专业美术对群众美术的促进作用,进而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作用;开展

    人们求乐、求知、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变得更加强烈。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需求两翼齐飞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美术乘势而上,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越来越多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人才投身群众美术工作,为群众美术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但部分群众美术工作者对群众美术认知的偏差却限制了群众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理顺群众美术与专业美术的关系,找准群众美术的特点及其对繁荣群众文化的意义,识有效开展群众美术活动的思想前提。

    一、群众美术及其特点

    群众美术活动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绘画、书法、摄影,也包含工艺美术、舞台美术等,与专业美术既有差异也有联系。作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专业美术具有专业性、局限性和相对排他性等特点。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美术人才在走上群众美术工作岗位后,如果仍以专业美术思维指导工作,推崇“个人创作至上”,显然与群众美术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相对于专业美术的精英文化,群众美术是基于群众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它的特点是群众性、公益性、广泛性,属于典型的草根文化。就群众性而言,群众美术的创作者、欣赏者和服务者皆是群众,在自我参与、实现自我娱乐中自我开发、自我提升,充分彰顯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就公益性而言,群众美术活动基本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群众文化辅导和服务,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国民的文化内涵,又间接培养和繁荣了文艺市场。就广泛性而言,群众美术的参与范围具有广泛性,突破了阶层、年龄、文化水平等诸多限制,表现出文化亲和性。

    群众美术与专业美术有着明显差异,但也不可分割。群众美术离不开专业美术的支撑,专业美术需要群众美术发挥开拓、推动的作用,二者共同承载了传承美术文化的使命。一方面,专业美术是群众美术活动专业性的保障,另一方面,群众美术的文化亲和性对传播专业美术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知识大有裨益,二者相互依托才能最大发挥文化功能,实现美术文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群众美术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作用

    丰富群众文化内涵。美术创作与美术接受因需要较完整、系统和严谨的专业技法或理论知识,而被认为是“阳春白雪”,似乎与“下里巴人”的群众文化并不相融。事实上,群众美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专业美术承担的更多的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群众文化则更强调娱乐功能,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外,尚有一种文化现象也必须研究一下。这种文化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额外之事。因为,它除掉娱乐外,并无其他用处,所以好像老是自居于文化之外的。”群众美术在专业美术和群众文化之间架设了一座相互包容的桥梁,保留群众文化娱乐性的同时,也没有丢弃专业美术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将它们有机融合。群众美术不苛求专业美术的技术性,也不落入群众文化纯粹娱乐的窠臼,而突出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进一步拓展了群众文化内涵。

    提升群众审美品位。商品经济繁荣带来了物质满足,也唤醒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享受文化艺术不再是奢求,关键是从不同文化形态中甄选出能够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艺术形式。群众美术是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象出现,善于在寓教于乐中培育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一方面,群众美术根植于强大的美术审美传统,尤其是中国古典美术和谐、神妙、气韵的艺术精神,深刻影响了群众美术创作与欣赏。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髓也滋润着群众美术活动,树立起必要的审美标准,使群众美术活动达到了一定的审美层次。创作者通过美术创作表情达意,接受者可以于创作者形成感情共鸣,甚至在美术作品上建构自己的专属情感,在创作与欣赏之中,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鉴赏能力获得提升,审美品位相应提高。

    实现美术社会效益。群众美术活动也旨在对广大美术爱好者进行美术普及和教育、挖掘人们的创造活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加强人民群众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群众美术培训和辅导是普及和宣传美术常识的重要手段,由于它的公益性,导致参加培训和辅导的人群在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差别较大,这就需要群众美术工作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或知识层次的对象因材施教,坚持坚持以美育人、寓教于乐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内容,激发人们群众学习美术兴趣、提高审美追求的目的。群众美术活动也有助于人民群众相互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同职业、性别、年龄和知识层次的人因共同爱好,在展览、培训、笔会、辅导等群众美术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沟通,既丰富了知识、拓展了交际圈、增进了友谊,又获得了别人的理解和认知,实现了自我价值。

    繁荣群众文艺创作。随着美术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群众文艺创作氛围愈加浓厚,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虽然群众对美术内容的需求不再仅是单一的绘画,而呈现出多样化,如摄影、剪纸、装饰等,但实践证明,只有饱含地方特色的美术内容群众才喜闻乐见。群众美术工作者应该鼓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当人民群众认识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事物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时,便会自觉参与,推动涌现更多的群众文艺佳作。

    三、如何有效开展群众美术活动

    文化馆、美术馆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组织、实施、协调、普及等文化活动职责。作为责任方,文化馆、美术馆应多措并举提升群众美术活动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群众美术展示交流平台。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馆、美术馆属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找准定位、扮演好纽带角色,树立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既是组织者、服务者,又是培训者、辅导者。文化馆、美术馆应结合当地群众美术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搭建起的群众美术展示交流平台。如何让群众美术平台真正发挥效用?关键是提升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充分发挥平台的汇聚作用、辅导作用和培训作用。文化馆、美术馆已经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举办美术创作交流活动、推荐或选送优秀群众美术作品参赛参展、举办美术辅导课程或讲座等活动,真正起到支点、桥梁、管道的作用,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提升的机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升群众美术工作者综合素质。目前,越来越多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人才投身群众美术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专注美术创作,在美术创作培训、辅导方面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然而,群众美术的特点对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掌握专业绘画技巧和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群众文化工作和艺术市场,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笔者认为,群众美术工作者应着力在一下方面提升自己:对美术的不同门类触类旁通,做到一专多能,努力在各项活动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美术爱好者需求和动向,经常参与到群众中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与有关部门、机构协会保持联系,争取支持的同时打通对外交流、参展、学习的通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工作实践。

    营造浓厚的群众美术创作氛围。营造创作氛围,关键是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硬件条件包括创作室和师资力量,为群众以艺会友提供了场所和指导。事实上,许多社区活动室兼具创作空间功能,关键是缺乏指导。群众文化部门可以灵活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软件条件包括常态化的展示机会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群众美术创作建立积极向上的反馈与刺激机制。目前,许多群众美术创作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如何更大激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培育出优秀的群众美术创作者和美术作品,關键在于展示与评价。这就要求文化馆、美术馆多举办展示活动、多争取参展机会,扩美术爱好者的艺术视野,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营造出优秀创作者和美术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相互批评、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良好生态。

    利用好专业美术对群众美术的促进作用。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群众美术不自觉接受专业美术滋润,就会陷入枯萎的沼泽,专业美术拒绝群众美术,则可能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失去灵魂。只有让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改造,才有助于社会主义美术事业茁壮成长。首先,应充分发挥专业美术的审美标尺作用。群众美术的娱乐性和业余性决定了它的文化弱点,即缺乏超越精神,这就需要专业美术加以引导和督促。其次,以专业美术指导群众美术创作。专业美术建立在完整的美学理论和纯熟技法基础之上,这恰恰是群众美术不具备或值得借鉴的。文化馆、美术馆应承担起艺术理论普及和技法培训工作,引导美术爱好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投身美术创作。

    群众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群众美术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理清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的关系、对群众美术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美术工作发展。在笔者看来,群众美术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内涵、提升了群众审美品位,还有助于实现美术社会效益、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在群众美术活动具体实践中,应着力搭建群众美术展示交流平台、提升群众美术工作者综合素质、营造浓厚的群众美术创作氛围,并利用好专业美术对群众美术的促进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周爱宝.群众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4][美]约翰·菲斯克.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泸州市文化馆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