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革新路子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何钰子
摘 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在面临国际国内两大背景下形成的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自贸区不同于以往其他特区的"政策洼地",而是本着"可复制、可推行"的目标,为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格局;开放倒逼发展;产业结构;服务业
0 前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在面临国际国内两大背景下形成的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其目的是开辟一个独立的区域,以便在区内实施与国内不同的更为开放的政策,并本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目的,希望在未来两三年内把相关政策推行至全国。本文将结合国际与国内的相关背景,分析自贸区的定位以及目标。
1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定位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之下,第一,全球新经济格局日趋形成,中国要参与其中,避免二次入世,就要积极应对并使自己适应、符合相应的国际贸易协议框架以及相关的国际准则,以达到相互谈判的基础;第二,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是全球外汇市场的第八大活跃的交易币种;第三,国内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型。在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政府决定开辟一个独立区域,作为政策、法律以及各项规则都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先行先试",其目标是在一年内得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运作经验以及政策措施。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优势,被国家指定建设为中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从1979年国家成立"深圳特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成立了五个经济特区以及十五个保税区,但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却有异于这些经济特区,它并非靠政策来吸引人才、企业的"政策洼地",企业一旦离开这些特区就难以存活,它是中国主动开放自主建立的改革开放区域,偏重制度创新,它不是一个特区,而是一个试验区。在这个试验区内所实行的政策、法规都本着试验目的,一旦在小范围内能够运行成功,国家便把这些政策逐步地推广到上海,乃至全国各地。
2 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目标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承载着中国政府两大发展目标。第一,通过对开放政策的"先行先试",提前适应国际规范,主动适应全球化的新经济格局,并主动参与引领规则制定;第二,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通过投资、贸易、金融等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科学技术、各类人才等,以促进行业的深化改革,并优化产业结构。
(一)主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新格局的形成
目前我国正在与美国进行第十三轮的双面贸易投资谈判(BIT),而在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谈判中,曾经承诺在三年内实现"负面清单"管理,以及准入前国民待遇。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放开外国投资者的门槛,保证投资者拥有平等的准入权利。并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来管理国内外投资者的权限,以此来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开拓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
与此同时,以美欧日为主导的FTA正在日益发展,并有可能改变世界经济格局。WTO注重的是关税互惠和市场准入,涉及的是产业层面。参与FTA谈判的国家,成员国之间的协定大多参照双边贸易谈判的条文为范本,该范本触碰到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是法律法规层面,还涉及到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要求开放的领域更加广阔。例如,TPP要求非关税壁垒的改变,这无疑是要改变国内许多不同领域的制度和规则,并且赋予外国公司拥有与本国居民有同样的权利进入本国市场,甚至要废除不同领域的相关法律以降低这些领域的准入。
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一方面,虽然全面的开放、降低准入无疑会影响我国正在成长的、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对此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认清我们的底线,争取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正因如此,国家设立自贸区的用意是,先开放境内一个隔离的区域,并且尝试在该区域里率先试行BIT协议框架里面涉及的政策,主要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等领域。在自贸区内,并非完全按照BIT的协议实行其中的政策,而是根据国家的实情,有条不紊、成熟一项推行一项的节奏来实行对外开放,如果在局部区域可以顺利运行,再将之向更大范围推广,最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政策推行至全国。
其中,自由贸易账户就是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政策。为了打开境内境外的资金流动,同时对出入境的资金实行严格的监管。上海自贸区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种资金运行的账户--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它是一个载体,一种工具,能够使得境内境外资金实行双向互通。这就为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以及境内外的融资服务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国家有效地对资金的进出境进行监管。这正是金融业的升级,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法制化以及市场化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二)利用开放倒逼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通过开放反过来倒逼改革。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国内、国际市场一起联动。
从我国的制造业贸易来看。我国的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GDP的增长源于廉价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种模式由于其逐渐消失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以及其低质量、低效率以及较低产品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被证明其不可持续性。
从我国的服务贸易来看。与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相反,我国服务业贸易逆差较大。服务业的开放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都说明服务业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更多生产要素来促进发展[2]。扩大开放,可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可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摒弃一些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因此要从国内、国际市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等粗放型产业逐渐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要吸引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以及高科技人才进驻我国,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以投资的自由化为例。自贸区实行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除非"清单"上列明,否则区内对内外资均实施公平、一致的准入标准。这意味着自贸区所提及的六大领域全部开放--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这些行业会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深越广,因而迫使其参与全球竞争,进而优胜劣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方案》[3]中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这样会鼓励这些民间资本和中资银行建立综合交易平台,促进产品创新。
以金融业的国际化为例。主要体现在金融制度的创新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上。自贸区试行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发展离岸金融。在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体现了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这可以使贸易区内形成一个外汇流入,人民币流出海外的渠道,货币的交易量上升后,进而产生人民币对各种主要国际货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体制。发展离岸金融,可以帮助企业、个人利用好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区内的企业可以向境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而且在资金成本、时间花费方面都能大大降低,这样能更好地实行企业的境内外业务经营一体化。自贸区内实行金融业的国际化,不仅能帮助金融业深化发展积累经验,并且能使其更好地服务好国内的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邵宇.自贸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2013.09.18 [2014.05.19]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qi/772825.html.
[2]朱菲娜. 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促改革创造制度红利[EB/OL] 2013.08.26 [2014.07.02]http://www.cet.com.cn/wzsy/gysd/950664.shtml.
[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http://www.gov.cn/zwgk/2013-09/27/content_2496147.htm 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