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丁东粮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著名的美国经典电影。该片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波特兰银行副总裁安迪因为被冤枉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押解到肖申克监狱。他一生中经历了妻子的出轨,见证了律师的阴险狡诈和监狱中狱警的残暴与贪婪,但纵使面对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崇高的基督信仰,一直对未来抱有希望,并最终成功逃离了肖申克监狱,完成了自我救赎。
一、 囚禁人性的现代监狱
(一)上帝在人性中缺位的思考
在西方文明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西方世界传统的信仰观和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盲目崇尚工具理性,使得商品消费主义时代中的资本扩张和霸权正逐步将人性物化,吞噬着西方文明中传统的人文精神。[1]在19世纪,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社会文明的现代性彻底扼杀了被另一位德国大哲康德看作是作为道德假设面而存在的基督教上帝。当上帝从西方世界的人性中缺位,就造成了严重的人文危机:人性没有信仰力量的支撑,愈发孤独,寻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没有上帝作为道德假设面的束缚,人性中罪恶和生活中的功利性被无限放大。[2]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篇电影在叙事上不断暗喻对上帝缺位这一主题的思考。例如,在镜头里时常可以看到的基督教经典《圣经》和人物角色脱口而出的圣经台词,尤其是主人公安迪在准备逃脱之前,给典狱长诺顿在《圣经》封面上的留言:“救赎之道,就在其中。”这句话对于电影主题的突出,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二)肖申克监狱中的人性思考
电影里的肖申克监狱,在电影全篇叙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象征符号,象征着上帝缺位的西方现代性对人性的囚禁。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主人公安迪为代表的人性中至善的一面与人性至恶的一面在监狱中的搏斗。然而,为了让肖申克监狱能够成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监狱,能象征出现代西方文明中人性的异化和传达出呼唤人文精神的思想,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斯蒂芬金就刻意设计出了大反派诺顿和主人公安迪这两个都信奉上帝却对立的角色。首先说诺顿,作为肖申克监狱的典狱长,他信仰上帝,信奉《圣经》,每当新的犯人来到肖申克监狱,他都会以牧师的口吻告诉他们:“把心灵交给上帝,把躯体交给我。”在他与主人公安迪进行第一次对话的电影情节中,甚至可以看到他能熟记《圣经》中的每一个章节,正是这样一个非常信仰上帝的人,却对自己的手下滥用职权、殴打犯人视而不见,甚至为了能够让安迪永远留在监狱为自己所收的黑钱做假账,他居然杀死了愿意上法庭证明安迪是无辜入狱的汤米。由此可见,原著作者将这样一个邪恶、对资本贪婪的人设计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其实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罪恶人性的讽刺。[3]诺顿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世界中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者,他们在行为上早已歪曲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们的人性和对上帝的信仰都早已被现代性异化,他们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价值观中至善的人文精神的没落,而唯利是图的工具理性却大行其道。
而主人公安迪,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信仰上帝的虔诚信徒,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直恪守着自己的善良,当他被冤枉来到肖申克监狱,他并没有变得消沉、甚至厌恶世道,即使被同性恋三姐妹侮辱了,他依然在监狱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正如安迪的好友瑞德所说,安迪的“步伐和谈吐像个异类,他走路就像在公园中无忧无虑地漫步”,安迪还不断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别人。例如,他在6年的时间内坚持每周向区议会写信为狱友争取福利,他还通过管理图书馆来鼓励和帮助狱友学习并考取学历。正是因为相信上帝,他一直对人生充满希望,并向往着自由。当好友瑞德告诉他:“希望是没用的,甚至能让人发疯。就像自杀的老布,他就是例子。”但安迪并没有因此灰心,最终他用藏在《圣经》书页中的小铁锤通过将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不可思议地挖掘出了逃生通道,打开了希望和自由之门。于是,安迪在后来的信中告诉瑞德:“希望是人最美好的、最善良的品质,只要不放弃,希望就在前面。”[4]在电影中,主人公安迪对上帝的坚信和对人生的希望,无疑是一场与肖申克监狱现代性的对抗,是信仰精神体系中的道德良知与现代性中人性贪婪和不择手段功利性的对抗,更是对现代性、对人性奴役的对抗。但最终安迪胜利了,他逃狱成功并惩治了大反派诺顿,打破了肖申克这座现代监狱对人性的囚禁。
(三)救赎的思考
在基督教语境中,救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宗教词汇,具有很强的人道主义精神。《圣经》中上帝告诉自己的信徒,要想得到救赎就必须虔诚地信仰上帝。在现代的西方文化语境中,救赎的一种深层内涵是指人们内心里只要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就能完成自我救赎。再结合这部电影的名称和内容来看,显然电影里的救赎主题完全契合了这两种文化语境,突出强调信仰的力量。主人公安迪就带着一种自我救赎精神和救赎他人的基督徒博爱精神走进了肖申克监狱。安迪虽然是被冤枉的,没有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还是对妻子的遭遇感到愧疚,在与好友瑞德的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他责备自己在生活中忽略了妻子,所以妻子才会出轨。他认为妻子最终的死也正是源于自己在生活中对她的漠不关心,因此他认为自己有罪,这也是他淡定地接受牢狱之灾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要把自己的牢狱生涯当做是对自己以往罪过的救赎。[5]在牢狱中,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把充满混乱的、暴力的监狱变成了一个文明的秩序场合,让监狱充满了友情,让犯人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生命的希望,并教会犯人通过在图书馆学习来充实心灵,学会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在安迪对自我的救赎和对别人的救赎过程中,电影里有一个画面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安迪在图书馆找到了一张《费列罗的婚礼》的唱片后,他马上关紧房门,打开监狱大喇叭来播放这张唱片。而后他躺在椅子上安静地享受着音乐给心灵带来的美好和自由,同时当音乐在大喇叭中传出,广场上的犯人们全被震撼到了,监狱的阴郁氛围一扫而空。虽然他们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能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那种愉悦,因此全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这时,典狱长诺顿出现了,他愤怒地敲打着房门,要求安迪关掉喇叭,但安迪却故意把声音开到更大,最终安迪被罚了30天禁闭。后来当他被放出来,在与犯人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对此并不后悔,他相信音乐的魅力能抚慰犯人们被奴役的心灵,能唤起他们心中至善的品质,最终让他们明白肖申克监狱只能囚禁躯体,却无法囚禁人的灵魂,以此来完成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救赎。电影原著作者在叙事中特意设计这一幕显然也有着特别的用意,因为纯粹的音乐是人文精神领域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音乐中优美的音律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体现,因此,有西方学者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于是,可以看出《费列罗的婚礼》的出场,以及它在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心灵效果,都是对上帝救赎之道的体现,并通过暗喻告诉现代世界的人们,只有坚守信仰价值体系中至善的品质,才能完成现代人的救赎,打破现代性对人性的囚禁。
二、 一座由权力体系构筑的现代监狱
(一)对权力体系现代监狱的思考
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曾对权力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活中的运作有过精妙剖析,权力被他视为一种网络关系,无处不在。而权力的策略形成了人文知识,因此人文知识与权力之间便出现了一种巧妙的关系:人文知识在权力机制中产生,人文知识首先是为了保护每个个体的生存权,并对生存的世界加以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的实践活动来生成现代人的生存策略。[6]知识分子总会付诸努力,将蕴含着自由意识和道德价值的知识区域与权力运作的知识区域严格地划分开来,并希冀纯粹的人文知识体系能打破权力知识体系的统治和压迫。对于现代资本世界权力对人性的奴役,福柯还特地用一座圆形监狱进行比喻,肖申克监狱就是这样一座由权力体系构筑的现代监狱。在电影中,当肖申克监狱第一次全景式地出现在画面中,它高大又森严壁垒的围墙结构和密集的岗哨就给人造成一种阴郁的感觉。在这座监狱中,权力的操作者是以诺顿为代表的狱警人员,他们对犯人们进行全方面、不受时空局限的监控。甚至到了夜晚,当每个犯人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权力的监控者却仍然能通过铁栅栏,让他们的躯体完全暴露在自己的视界中。通过这样的监控,几乎所有的犯人都被体制化了,心灵被彻底奴役。例如狱中的犯人老布在坐了50多年的牢狱后,当他得知自己快要出狱,因为害怕自己不习惯外面的世界,他试图想通过杀死狱友,而留在监狱中。最终他虽然出狱了,但还是因为不适应而选择了自杀。这就如犯人瑞德所说:“起初你会恨监狱生活,而后你却习惯了它,到最后你就不能没有它。”由此可见,现代西方世界权力体系构筑的现代监狱对人性的控制已经到了一个极端,人性被监狱成功塑形,遭受权力的不断监控与奴役,现代监狱里的犯人们只能活在狭窄的高墙之内,他们甚至已经找不到望向外面世界的自由窗口。
(二)对现代监狱破坏者的思考
当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们被一一驯服,都慢慢学会接受压抑、无奈的狱中生活时,主人公安迪却没有放弃,他试图要成为这座由权力体系构筑的现代监狱的破坏者。[7]在这部影片中,安迪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虔诚的拥有普世价值观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位曾经的银行家在监狱里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金融知识、地理知识等等,可见他是西方世界典型的精英知识分子的代表。在美国社会学大师贝尔看来,只有像安迪这样的知识精英才能洞察权力的机制和运作过程,并能够不受权力的制约,让自己在被奴役中获救,甚至掌权。这里所谓的掌权并非是说获得政治权力,而是指在某些社会区域中对社会中的个体产生一定影响。主人公安迪在监狱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典狱长诺顿洗黑钱,从而享受到了特权,帮助犯人们学习,又为他赢得了犯人们的尊重和情谊,这些都是他在监狱中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最后成为了他运作权力的筹码,帮助他逃狱成功。当然,安迪的牢狱经历也印证了福柯的思想——以安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世界权力系统的统治、约束中,凭借自己的智性和坚持人文精神的自由意识,最终成功地破坏了由权力体系构筑的现代监狱,并获得了自己的人文话语权,让自己成为了体现人文价值的典范。
结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通过台词、镜头画面和故事情节建立起了一个复杂又精细的暗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肖申克监狱是一座人性与权力相互交织而成的现代监狱,该片通过叙述它对人性的囚禁和主人公对它的破坏,传达出一种对现代西方文明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并强烈地彰显着信仰价值体系下人文精神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耀.异化世界下个体自由之路[D].海口:海南大学,2011.
[2]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21-129.
[3]余易达.福柯的空间权力辩证法:语境、内容及意义[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张丽丽,吕娜,田海燕.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映射的美国核心价值观[J].青年文学家,2013(5):229.
[5][6]杨欣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7]罗丹.救赎·毁灭·死亡[D].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