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赢家》的伦理思索

    田鹰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享誉全世界,他总是在写他生命中感受最深的东西,以精湛的艺术和描写人性的深刻而被读者所喜爱。他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工业社会中金钱对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扭曲。这部作品于创作于1926年,在他去世后1933年才得以发表。之后,这个短篇被收录在辛西娅·阿奎斯夫人主编的《鬼怪作品:十六个新的神秘故事》集里。1949年,由英国导演兼编剧安东尼·佩利西埃(Anthony Pelissier)改编并搬上银幕,这是劳伦斯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被搬上银幕;到1998年,美国著名导演米歇尔·阿米瑞亚德(Michael Almereyda)再次将其搬上银幕,并获得了汉普顿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Starfish Award) 。该影片的传播扩大了劳伦斯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知道电影与文学之间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电影改编不是原封不动地将作品搬上银幕,而是在把握原著的基本精神和情节脉络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必要的改编,使原作焕发出新的光彩,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故事背景是一战后英国的中产家庭。海斯特,一位漂亮的母亲,有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儿,孩子们渴望母爱,但是母亲却不能感觉到爱,因为对金钱的追求已经窒息了她的母爱的天性,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故事讲述的是他们一家人住在带花园的豪宅里,身边有办事周到的仆人,他们都觉得生活得比邻居们优越。可是,由于母亲收入微薄,做事高不成,低不就,志向高远的父亲挣得也不多,使他们觉得很难长久维持其奢侈的生活,母亲整日抱怨丈夫无能,儿子保罗从母亲眼中看不到爱,却总能在家中听见一个诡异的声音不断轻声低语:“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这声音是从摇摆木马的弹簧里传出来的。孩子们都听见了,却都保持沉默。为了讨母亲欢心,也为了让家里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声音停止下来,保罗骑上木马,对那匹打着鼻喷的木马下命令,让木马带他到一个“幸运的”地方去,因为母亲告诉他好运可以带来金钱。他发现自己在疯狂地骑木马时,就能够预知将会赢得下一场比赛的赛马的名字。每次赛马会开始之 前保罗就会骑上自己的木马疯狂地摇晃来预测冠军马匹的名字,然后下注并成功赢钱,屡试不爽。起初他投注并赢了1200英磅,后来,又赢了10000英镑。保罗拿出5000磅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就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可是,妈妈很快就将这笔钱挥霍一空,屋里诡异的窃窃私语也并未停止,反而越来越大,揭示出人对金钱的无穷尽的渴望。为了替妈妈赢更多的钱,保罗更加拼命地摇动木马,在做了最后一次预测之后,他从木马上摔了下来,不久死去了,以生命为代价为妈妈赢得了8万英镑。故事融现实与想象于一体,突出展现了女主人公家庭里夫妻伦理和亲子伦理的困境。

    一、 夫妻伦理困境

    “伦理”即人伦之理,常常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 合乎规范和准则。只要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离不开这种关系。而家庭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伦理关系。在一个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夫妻之情、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父母对儿女的舔犊之情以及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构成了人间特有的天伦之乐。家庭既体现着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的伦理关系,又体现着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关系。《木马赢家》就是一部典型的反映家庭伦理的影片。在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关系,而夫妻关系无疑是诸多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1],“婚姻的实质不 在于契约,而在于爱情;婚姻当事人的爱情关系,才是婚姻关系的内核。”[2],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健全。故事里,保罗的母亲和父亲可以说是一对怨偶,他们夫妻因爱而结婚,婚后,却由于感情的淡漠,爱情变为尘埃,加之一向潇洒自如,好高骛远的父亲又一事无成,而母亲又有着强烈的物欲和虚荣心,虽然挣得不多,生活却极为奢侈,一有余钱便重新装修房屋,为儿子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舞会,即使在冬天,也随心所欲地购买各种鲜花,装饰房屋,穿时尚毛皮大氅,她有位搞时装设计的朋友,年收入几千英镑,而她自己只挣几百磅,致使她很郁闷。她总想着出人头地,但每一次也是以失败告终,于是,她开始抱怨丈夫无能、不走运。家里整日“硝烟弥漫”,夫妻感情淡漠,甚至互相怨恨,这种夫妻失和必然导致亲情的丧失,从而殃及儿女。因为伦理存在的基础是规范和秩序,保罗母亲没有履行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她的行为违背了约定俗成的伦理规则,有悖常理,这必然使她陷于困境之中。

    其实,作者劳伦斯自己的父母也是一对怨偶,该影片《木马赢家》里的夫妻身上就有着明显的劳伦斯自己父母的影子。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自幼聪明,有抱负,13岁时就当学生助教,半工半读,这是19世纪40年代采用的一种制度。长大后,她嫁给了亚瑟·劳伦斯,那时的亚瑟,虽然是矿工,却英俊潇洒,跳舞跳得极好,浑身散发着自在、热情与活力,她着魔似的爱上他。然而,婚后不久,父亲从矿井回来,不是回家而是沉迷于酒馆酗酒,由于教育背景以及生活价值观的差异使他们夫妇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智力与体力,抑制与热情洋溢,严谨与大大咧咧,上流社会的意识与劳工阶层。所有这些最终成了劳伦斯作品中的主题或素材。”[3],由此反映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英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一变化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物质满足,不幸的是亲情也随之日渐丧失,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些变化使家庭之间的夫妻伦理和亲子伦理出现难以摆脱的困境。

    二、 亲子伦理困境

    亲子伦理即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讲究自由、平等。关于亲子伦理的阐释,主要是通过《木马赢家》里的保罗和父母的关系来表现的。亲子伦理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之爱、子女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等。《木马赢家》展现给我们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但他们之间的爱缺乏亲情。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保罗是极度缺乏父母之爱的,他总是郁郁寡欢。她非常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儿童在成长阶段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重视,得到大人的喜爱,代表着自我被承认,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想实现自我。有一次保罗在与妈妈的交谈中,妈妈告诉他一个人运气好的话可以有很多钱。但她很不幸嫁了个不走运的丈夫。妈妈告诉保罗 如果有运气,就会有钱,如果有钱,终会散去,但是如果有运气,会一直有钱。保罗为了让妈妈开心,他开始以孩子的方式,如痴如醉地开始了对“好运气”的神秘追求。由于父母对他缺少关爱,使得保罗的性格有点神经质、偏执,他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活泼开朗。可是,他的母亲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保罗对母爱的渴望,母爱的存在给被爱者一种极大的幸福感,而缺乏母爱则产生一种失落感和绝望感。保罗的母亲成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私者,金钱与虚荣腐蚀了她的灵魂。她对保罗的漠不关心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夫妻伦理和亲子伦理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元素,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定是建立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和谐的基础上的。由此看出,《木马赢家》所展现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是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使人们感情变得淡漠,感情处于生活的次要位置,因此造成了家庭伦理的悲剧。

    三、 人际伦理困境

    人际伦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伦理规定,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合乎一定的规范。人际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雇佣关系、邻里关系、 同事关系等。对于现代人来说,遵循伦理规范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首先,不是因为社会对于何为善、恶没有了社会共识,而是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合理的,然而却做不到。对于现代人来说,伦理行为变得非常艰难。

    在《木马赢家》里,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主仆之间、亲戚之间都存在着人际关系的冲突。保罗的妈妈为了过上令人羡慕的奢侈生活,感受辉煌带来的炫耀与虚荣,竟疏于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只是绞尽脑汁地去挣钱。一方面,她清楚地知道她自己内心深处有一块感受不到爱的领地,对任何人也产生不了爱意; 另一方面,责任感又要迫使她去关心她的孩子,这必然使她一直处于矛盾的困境之中。他们夫妻之间,由于金钱缘故,貌合神离,违背了夫妻伦理之道;而保罗由于缺乏了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孤独、敏感,为了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整日地独自骑着木摇马参与“赌马”,想挣更多的钱来使妈妈开心,不与妹妹们交流,冷落了亲情;保罗的舅舅奥斯卡和保罗家的花匠巴西 特人合伙 ,开始靠赛马下注不断积累着财富,并瞒着他的父母,在保罗昏厥中,他的舅舅奥斯卡听到孩子所说的赛马名字,还有心情赌上1000英镑赌注。这突出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为了金钱,人可以置亲情和主仆之情于不顾。奥斯卡、巴塞特的人性同样自私和无情,这种社会价值观对传统的伦理准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妈妈、花匠和舅舅等所做的一切都只为满足个人欲望。这种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映射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同时,人们对金钱、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导致精神信仰迅速削弱,对人们心灵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此,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生活被置于个人主义的影响之中,彼此之间不再是推心置腹、真心相待,而是彼此互相利用。个体与他人之间失去了直接对话和信任的基础,加大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和疏远感,因而陷入了人际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之中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木马赢家》实际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则现代寓言,人们对金钱的过度追求扭曲了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感情、亲情、手足情、友情。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下,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金钱和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成了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成了衡量个体成功与否及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一些人传统伦理中的道德人情底线被摧毁了。他们或因利迷失本性,或因财违背人伦,进而陷入了被欲望诱惑的焦虑之中,引发了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陷入了多重伦理困境。他们的不尽人意的生存困境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在一个家庭还是社会中,有爱心、有责任感是最重要的,人们只有理解了爱与责任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而物欲、虚荣、索取只会严重地压抑和歪曲了人的本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人们只有摆脱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羁绊,只有在关爱与责任的担当中,才能走出伦理困境,走向幸福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7.

    [2]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6.

    [3](英)约翰·沃森.劳伦斯:局外人的一生[M].石磊,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