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古寨
李蕊娟
从云南省沧源县西行数十公里,山峦环抱,翠荫四绕,白雾依稀之中,翁丁古寨跃然可见。抬望眼,茅屋丛立,错落有致,小径通幽,竹楼静耸。
刚靠近寨子,世界瞬间便回溯到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林荫道旁悬挂着无数森然的白骨牛头,木鼓声在山间回荡。寨口一颗巨大的榕树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姿势站立,树下一群身材苗条的“黑珍珠”,正在说笑着做刺绣。
这里的佤寨有近400年的历史,村寨内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居住民全为佤族。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风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风情。公路两旁有碧绿的田野,因常年云雾缭绕,被当地人称为“翁丁”。
寨子内的建筑均为传统杆栏式茅草房,放眼望去,茅草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红花绿树,有如童话世界。寨子中除了住房还建有祭祀房、木鼓房及传统家庭式的手工艺作坊等。千百年的岁月流逝,翁丁古寨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让人体悟到真正的远古和自然。
翁丁古寨是佤山群落中最独特的地方,“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隶属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的沧源县,这里生活着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佤族人民与其独有的佤族文化,在这个毗邻中缅边界的小城里,宁静,淡泊。
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以翁丁古寨最为突出。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被视为可通天的神器,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拉木鼓”和“镖牛”是翁丁最为隆重的两种仪式。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寨子中的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新。制作新木鼓时,村中的村民必须得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此过程便称为“拉木鼓”。在举行“拉木鼓”仪式的时候神圣而庄严,全寨村民身着盛装,在手持红毛树叶的摩巴领唱指挥下,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住拴着木鼓的四根藤索,边拉边跺脚舞动,声势浩大,威武壮观。
“镖牛”是佤族举行传统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宗教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进行镖牛时,牛被牢牢地拴在树桩上,在大摩巴(祭师)祷告后,一名彪悍的镖牛手用手中的刀直刺牛的心脏,速度快又狠,一刀毙命,随后取下牛头进行祭奠。
传说,阿佤人为了得到生命的永恒,一直在寻找着神奇的不死草,他们把找来的药草磨成粉,拌成药泥,并在特定的日子里互相把药泥涂抹在对方身上表示祝福,希望被药泥涂抹的人百病不侵、健康长寿,这便是“摸你黑”狂欢节的由来。
佤族人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牛头桩被佤族人视作权力、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佤族的寨桩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古时作为部落的标志,也是氏族进行宗教活动和举行征战出师、祝捷、部落议事等仪式的场所。现如今,寨桩成了翁丁佤寨村民聚会的地方。每年春节,寨民们会丢下手中所有的事情,通宵达旦地围着寨桩载歌载舞,以此祭拜祖宗,敬奉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事顺心。
最有趣的是,寨子里的许多佤族女子都叼着长烟袋,而男人们抽的却是纸烟。她们一手托着烟杆,一手往烟斗里面添加烟叶,并从火塘里夹出红红的火炭点燃烟叶,深深吸上一口。和城里女人刻意优雅的抽烟不同,这是真正的抽烟,非常猛烈,非常强悍。
翁丁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2006年,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人评价,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就如同阿佤山的缩影一般,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