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
郭佳妮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战略已成为时代的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变革农业生产模式。针对我国农业经济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应用性强、反馈快、范围广的优势,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订单、网上销售业务。
关键词:“互联网 +”;改造农业;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天然的包容力,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立国之基。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空间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变革我国农业产业模式重要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更多依靠着传统农业的经验,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一农业发展生产的短板,既造成了农业的产出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又一定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业数据的分析总结,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重要技术支撑。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在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对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
农业精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的精准体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程度、温度的高低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以上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实施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在硬件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的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进行投入,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跟踪。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建立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优化整合。在建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和区域气象资料等三个方面资料的整理,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建立分类标准、体系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检测,是食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给每个农产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业管理者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完整记录,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存储定位。最终,就会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和监督部门的面前,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农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要受阳光、土壤和水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成长的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这与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是不相符的,难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容易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市场变化而难以销售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产品难以长时间存放。超出农产品的保质期,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被质疑,出现了难以销售的现象。农产品本身的这两个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行业长期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了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消费者服务,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
第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 ,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第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自有平台优势,可以打造自己个品牌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好为用户服务。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实现营销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四、小结
在我国的目前产业结构中,农业关乎国家根基而农业的发展又最薄弱。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单单依靠常规的管理和营销模式,农业很难突破现有困境。互联网+时代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为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主动进行产业融合升级,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