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伦理思想的探索与发展

    周可欣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的物质材料,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此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创伤。因此,生态经济伦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平衡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批判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不合理性,建立生态经济,确保经济与生态保持和谐永续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生态经济;共存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5?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1-0138-02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当下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可逃避的尖锐性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初期的农业经济,到18世纪以后的工业经济,均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能量的使用都围绕着人类自身欲望和利益的满足。破坏林地,开荒种地,为扩大农业用地而占用森林、山地;驱逐猎杀食肉动物,以维护畜牧业的切身利益;科学技术的创造,为人类加速统治和利用自然更是推波助澜。但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共存伦理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农业经济时期。人类文明的逐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农业经济是人类文明经济的开始,为求生存和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利用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利益。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可满足的,在长期的、无节制的掠夺中,自然遭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在农业种植方面,人类通过开垦荒地将原有的生态植被生长地更改为农业用地,这样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而且过度利用造成土地沙漠化。在畜牧业养殖方面,大量的食草动物被保护起来,狼、虎、豹等食肉动物被赶尽杀绝,导致羊群、鹿群等动物肆无忌惮地生产繁殖,破坏了生物圈原有的秩序,草原也因承受不住庞大羊群的蹂躏而退化。更有林地、矿产资源等方面也遭到人类的破坏,使地球母亲日渐衣衫褴褛,而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人类这一物种的利益驱使。

    2.工业经济时期。从18世纪起,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期,大量的机械电子设备运用于人類的生产生活,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蒸汽机加快了世界之间沟通的距离,电气时代带来了电话和灯泡等产品,使距离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使夜晚更加明亮,到了原子能和计算机时代,人类已逐渐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困扰,开始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可能。但这种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扎根的经济发展方式,给自然带来的变化也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河流的污染、矿产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带来的雾霾天气等,都成为人类生活和生存长久以后的隐患。

    二、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1.进步主义的自然保护观。进步主义是罗斯福当政时提出的美国资本主义为调节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其强调平等、关爱同情弱小、反对弱肉强食。在1920年以前,自然保护的运动都是以进步主义的功利意识为主导的,是从人类文明角度出发的基本物质方针,同时也是为了人的持久利益开发和利用地球及其资源的政策。大自然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物品来满足人类经济上的需求和服务,这使得“效率”和“生产力”成为了自然保护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种进步主义的生态方式需要将资源放置在一个理性的、有规划的基础之上,同时将人类利益最大化,但不是指私人利益或进一步的财富集中,而是指全体民众的最大利益。

    2.生态学主导的自然保护观。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使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政治运动,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协,呼吁社会关注自然、保护生态。在生态建设工作中,各国不仅通过建立生态学研究体系,对环境的系统结构、发展方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将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加入到生态经济建设中去,通过伦理道德思想对生态经济进行自觉调节和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发新能源,建设绿色经济产业,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摒弃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在伦理道德的新高度上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原有的价值导向,提高人均生活水平质量,解决温饱问题之余提高精神追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经济效率原则和生态经济公平原则,为社会发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意见意义。

    三、构建生态与经济辩证统一的“共存伦理”思想

    1.促进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作为一种道德思想,不仅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应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共进,使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同样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应通过榨取自然的利益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要以道德为框架,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模式,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和谐相处,使全球生态经济伦理体系走向平衡状态。同时,从狭义范围上,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得不遵循生态伦理中的代际和代内公正原则。从代际公正原则上,我们要在追寻利用环境资源来创造自身的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谋求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有足够的、长远的生存及生活的物质基础,不要仅考虑自身,考虑当下,而应该是存在于每一代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从代内公正原则上,同代人之间无论是不同地域、种族和性别,都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全球197个国家,2 000多个民族,70.57亿人口,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地区,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蓝天、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因此,生态经济伦理是全球应共同尊选的原理,构建更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家园。

    2.转变科技发展方式。科技创新来源于人,人是创造的主体。同时,科技创新应用于人,其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加兴旺发达,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在技术发展的历程中,人类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现今的生态经济,正在一步步地发生着转变,创新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通过转变科技发展方式,能够创造出绿色、环保、健康的经济运营方式,在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的系统规律。在生态经济时期,科学技术的创新对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打破了农业经济时期的功利主义环保意识,也改变了工业经济时期“先发展,再保护”的政策,改变生产方式,以绿色经济为主取缔重污染、高消耗产业。立足于生态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

    3.強化个人责任意识。保护环境不仅要通过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约束等手段的强制,更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环保责任意识。生态经济伦理思想实现的基本途径就是实现人自身的自我控制,做到有节俭意识、道德意识。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态经济强调节约生产的理念亦是如此,建立供需平衡的产业链,避免供大于求,造成污染和浪费。同时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不仅要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体现,更要从个人的行为规范上体现。绿色消费理念从个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不用一次性筷子开始,从不浪费粮食的“光盘行动”开始,从节约用电、随手关灯、随手关水笼头开始等等。弘扬社会环境道德意识,强化个体道德责任意识,将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资源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每个人的生命、生活中自觉遵守。

    4.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人类也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有了生态圈,才有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遵循生态经济伦理的原则,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新鲜的空气、鲜艳的花朵、清脆的鸟叫声,这些都是我们心之向往的生活环境。在美好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精神上,好的环境给人带来清爽舒畅的心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激发生态情怀;在物质上,通过组织生态旅游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更是一举两得的双赢政策。通过建设生态经济伦理发展方式,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便可充分得到满足,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才会提升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七十年来,从毛泽东开始的生态思想萌芽,到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成熟期,其中包括邓小平对生态建设实行建章立法、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为保护生态制定了基本良策。在十八大以来,我国为环境建设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决策。

    1.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将要在第一个百年计划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需要,建立生态经济伦理的新坐标。让先富带动后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工业化、机械化的产业模式转变为绿色、无污染、可持久的发展方式。首先,植树造林,加强土地的水土保持,为后代带来更多的绿茵,同时,种植果树等农产品树木,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其次,建立旅游环境区,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有着飞速的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风景旅游景区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再次,控制人口,这是建国以来一直贯彻的方针政策,庞大的人口基数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降低了人均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针,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方案,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的关键要素。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优化国土建设,利用生态环境的地域特点,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以往的非生态经济体。其次,要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中利用资源,做到高效能,低消耗的节约型产业生产方式,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不可再生能源。再次,以修复为主,利用为辅,加大生态环境的修复力度,避免对生态系统的再次伤害,积极应对生态系统到来的一系列问题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通过奖惩机制调动环境保护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氛围。

    3.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顺应新时代的潮流,以合作共享的新思想,致力于维护全球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并缩短各国之间的差距,打造更加和谐、平等、包容、普惠的经济构架。同时,通过与各国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了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发展的奇迹。

    在建立国际经济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共同体打造了良好的互通根基,各国通过交流和沟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进行新的积极探索。首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经验和教训,构建绿色发展经济道路是全球增加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之道,是世界经济稳步前进的基础。其次,通过全球化再平衡的发展理念,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贫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困境,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是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基本保障。最后,创新性合作理念,通过“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全球生态文明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