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
新余市扶贫和移民办
被错打成“右派”二十二年,他对党的忠诚始终不变。他将补发的9600元工资全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他是村里唯一用煤油灯照明的,为的是省下电费好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35年如一日,他倾力捐资助学,总计捐资30余万元,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
他是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省、市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奖提名人。他就是江西省铜鼓县罗坊镇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蒋国珍。
他用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谱写了一篇捐资助学的动人乐章。
1930年出生的蒋国珍,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新干县公安局、南昌地委宣传部、铜鼓县政府和铜鼓县三都小学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被平反,1983年,在罗坊镇六元小学教书的他因病提前退休。虽22年含冤受屈,但是,蒋国珍同志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对党的忠诚和入党的坚定信念从没改变。1995年,65岁高龄的蒋国珍交了入党申请书,1997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35年如一日,捐款30余万元,倾力资助贫困学生
1979年,他把自己平反后领到的22年补发工资9600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以来,35年如一日,他倾力奉献教育事业,用于捐助贫困学生。为了抠出更多的钱来资助、奖励学生,蒋国珍在吃穿住行等方面严格控制自己。他住的是一间全村最旧的老平房,(2010年因房屋倒塌才被安排在下山桥小学居住),每日靠红薯煮稀饭维持生计,只吃两顿。最奢侈的生活是偶尔到集镇上买一点无人问津、几毛钱一斤的牛肝打打牙祭。30多年来从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一条洗脸巾要分成两截使用,一床被子几十年来从没更新过,硬得像块铁,从家里到集镇,有大约十里路程,可他从来不坐公交车。他是村里唯一用煤油灯照明的,为了不浪费电费,他还将上级部门给他送的电视机送了人,多年以来,他坚持让自己每天的开支不超过一元。为积攒更多的钱资助学生,他还种水稻、红薯、芝麻等,他家里有一个地窖,里面全藏着他种的红薯,红薯稀饭就是他的主食,多余的农产品他拿到集市上去卖,每年有好几百元的收入。有人粗略做过统计,他这30多年来用来捐资助学的钱,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已达30万元以上。寒门学子李爱平一家三兄妹因他的资助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捐资助学,关爱学子,蒋国珍一直在路上
蒋国珍在捐资助学的同时,将触角延伸到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中去。自2008年以来,罗坊镇在中小学校园内广泛开展“新三好少年”评选活动,奖励面不断扩大,蒋国珍每年用于奖励“新三好少年”的金额在一万元以上,他还捐钱,将新三好少年的典型事迹编辑成《星光大道》,在各个学校广泛宣传,在罗坊镇校园里掀起了人人争当“新三好少年”的热潮。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蒋国珍同志捐资助学、大爱无疆的无私精神,2011年,罗坊镇党委和政府自筹资金10余万元,将各大新闻媒体对蒋国珍同志的宣传报道,市教育局组织的关于学习蒋国珍同志的征文中的部分精华编印成《无我的追求》,分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学习蒋国珍、人人争标兵”的活动,还成立了蒋国珍爱心基金会,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贫困家庭学子送去一份份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求学之梦得于延续,为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铺平道路。
蒋国珍同志捐资助学的事迹,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关注,他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道德模范典型,同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弘扬。他曾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省、市、区、镇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最美乡村教师、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电视台致敬2009致敬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