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
摘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为它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文化的沃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背景的熏陶,使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的资源极其丰富,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的文明,还凝集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古老的民族音乐还具有它独到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特色 社会功能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因为它的涉及面广,上至文化高层,下至穷乡僻壤,音乐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广的用途,是因为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提炼出来的。那种充满生活趣味的最原始的音乐经过不断发展才有今天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性
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音乐指的是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它包括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人文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还有现当代创造的通俗音乐。
狭义的民族音乐则指的是传统音乐,但传统音乐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化,再古老的音乐也会被注入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音乐在保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上,不断地被丰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除了汉文化音乐之外,也融合了各名族音乐之长。无论是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都具有这种特色。
(一)民间音乐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华夏大地上分布着许多的小国家,尽管这些小国家在国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每个小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孔子编订的《诗经》就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音乐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指的是民歌部分,根据地域划分,也就是各地的民间音乐;“雅”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指的是宫廷音乐;“颂”则是指祭祀音乐。
《诗经》中“风”所占篇幅最多,总计有“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个地方的歌谣,其包含的地域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直到甘肃。《诗经》中的歌谣是最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内容大多数是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有歌颂爱情的,如《关雎》;有表达单相思的,如《蒹葭》;也有谴责负心汉的,如《氓》;有歌颂兄弟情义的;有讽刺达官贵人不劳而获的;还有表现劳动场面的,和今天的流行乐坛相比丰富得多。
在后来的屈原的诗歌中,也有表现民族音乐的篇章,如《九歌》、《招魂》等。到了南北朝民间音乐更是多样化,在表述方面也和先秦不同,更加口语化了。在乐器方面,由最早的土制乐器渐渐演化为打击乐器之类的编钟再到弹拨类的丝竹管弦,这些变化都和民族融合有关,比如箫原来叫羌笛,琵琶来自于西域,今天的新疆。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汉人眼中的蛮夷之帮渐渐和汉族融为一体,也把他们的民间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了。
(二)宫廷音乐
在古代,宫廷音乐具有较高的地位。几乎每个朝廷都设有自己的音乐机构,一些古代著名的音乐家都出自于宫廷音乐机构,像汉武帝时代的李延年,唐朝著名的乐师李龟年。宫廷音乐不仅是民间音乐的升华,也是传统音乐传承基地。宫廷音乐分为典制音乐和娱乐音乐两种。典制音乐的作用是各种祭祀场合,凯歌和朝会等。所用的曲目相当于《诗经》中的“雅、颂”类。而娱乐性的音乐则用在宴会、歌舞之类,具有放松和消遣的功能。最负盛名的宫廷音乐当属唐朝,因为唐朝国家昌盛,和许多国家有来往,注意民族之间的融合,在音乐上不仅吸取了各民族之长,还大胆采用各国各民族的歌舞乐器。连当时的统治者也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唐太宗就参与了《秦王破阵乐》的改编,还参与了《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连后来的《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这些词牌也来源于唐朝宫廷音乐。
(三)文人音乐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个人修养方面,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所以文人音乐不仅是音乐和人的关系,也是美学和人类学的关系。由于我国音乐和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文人音乐具有深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为我国汉字具有四声的特点,自有诗以来,就自然将韵律用在诗中,使诗不仅表达了感情和意境之美,同时在朗读时也具有音律之美。古代文人表现音乐的方式都是通过弹琴来表达,所以琴棋书画是相通的。魏晋名士中的嵇康,不仅是诗人,还是音乐家,他创作的《广陵散》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失传。唐诗盛行的时代,一些诗歌也是可以直接谱曲传唱的,像《清平乐》。古代文人音乐表现的最高境界在唐末五代到整个宋朝,这一阶段出现的“词”,不仅是文学流派,更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组合。因为每一支词牌就是一部固定的音律,懂音律的见到词牌就会演唱,而当时的文人几乎个个会填词,也就人人懂音律。有的文人还会自度曲,也就是自己作曲,像姜夔就是这样。词随着作者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所以有关东大汉执铜琵琶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妙龄女郎执牙板歌柳永的《雨铃霖》的说法。
(四)宗教音乐
因为中国宗教既有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又有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以中国的宗教音乐也具有民族融合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教派,它本身的音乐还是具有自身特质的,主要表现在宗教音乐本身具有超强的震慑力,即使宗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民族音乐,但它自身的特质还是存在的。宗教音乐还具有较强的辐射性,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音乐,给人的感觉都是平和的,具有洗涤心灵的震撼力。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民族音乐具有的特色与该民族的特色是一致的,奔放的民族具有热烈奔放的音乐特色,就像听着《西班牙斗牛舞》立刻想到奔放的西班牙人和壮烈的斗牛场一样。而听着具有越剧效果的浙江小调,立刻会想到含蓄的江南少女。同样豪迈的草原歌曲会让人想起辽阔的草原和奔驰的骏马,空灵的藏乐让人想到雪山和藏人手里的转经筒。这都是民族音乐的特色。
中国虽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但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还是有相同点的,和西方音乐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一)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在表现方面主要是线条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音乐要表现的立体效果有本质区别。西方音乐是通过和声和多声部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一种哲理,具有丰富的逻辑性。而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着重旋律的变化,而曲调来源于各地的声腔、声调和方言余韵以及诗、词、曲的声韵,在音乐中还通过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用音色的变化、乐段的转换等线形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乐曲的韵味表现上,中国民族音乐采用倚音和滑音来对发音进行装饰,不仅对歌者的发音,也对乐器演奏的发音,这样的效果是增加声音的弯曲状,形成波浪式的反复效果。
民族音乐的音阶和西方的音阶也不同。中国民族音乐是五声阶的,来自于古老的“宫、商、角、徵、羽”,而西方的音阶却是七声阶的。正因为中国民族音乐这个特点,在多数的拖音和长音中不是一种音高,所以要加花、变奏来达到预期效果,使音色更加优美。
(二)和谐
在古代,音乐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所以音乐讲究庄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功能多样化,但庄重内敛的风格没变。所以民族音乐多运用变奏、承转启合、再现来表现和谐性,不像西方音乐那样用音乐来表现矛盾冲突。
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民族音乐在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通过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稳定性,加以文武、阴阳、刚柔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整体的统一,产生一种舒缓平和的效果,给人以宁静的心理感受,达到和谐的效果。
(三)意境
追求意境美是中国艺术特色,写诗要有意境,作画也要有意境,当然音乐也不例外。
所谓意境指的是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方式用在中国画上,可以用留白来表现。在音乐的表现方法上则是通过空白和休止符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就是虚实并存,动静相依的表现形式。意境表现在一般民歌小调中不多见,出现在戏曲舞台上较多。舞台上的意境就是通过演员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能感受到各种场景。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语言的影响,它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一致。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最古老的歌谣与文化的口口相传有关,因为最原始的音乐记录的劳动场面,以语言为主强调事情的经过,然后再配以旋律,这样便于传承。这样一来,就形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那就是在欣赏时注重歌词的表述,对于歌唱者的评判也是以“字正腔圆”为目标。
三、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以云南地区的音乐为例
今天的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以往相比,涉及面大得多。过去的音乐功能大多用在重大场合,如婚礼、葬礼、祭祀。今天的音乐和过去相比不存在需要使用的场合,爱音乐的人随时随地都在使用音乐,年青人戴着耳麦在听,老年人在广场舞使用,一些娱乐场所更是音乐不断。
虽然目前使用音乐的场合多,音乐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有民族的、有世界流行的,小夜曲和摇滚并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些古老的,以农耕社会为依托的古老文化正随着城市化的扩大,乡村的消失使一些民间艺术正越来越走向湮灭的边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也有这种危险。
也因为城市化的缘故,一些人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开始寻找心灵的安静,于是人们在闲暇之余开始去旅游,去那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心灵净土,这样反而让一些民族的东西又有了新的价值。
以前流传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地区傣族、阿昌族的民间乐器葫芦丝就是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被世人所了解。
葫芦丝这种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的迅速走红,并不是乐器本身的魅力,而是由于葫芦丝特殊的音质最适合演奏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由乐曲捧红了乐器。归根结底还是民族音乐的特色。
葫芦丝最初的功能是男女表达爱情,由于它的音色像丝帛般轻柔润滑,越来越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它的传情功能变成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随着影像业的发展,葫芦丝演奏的乐曲被迅速推广。许多爱好音乐的人士听了葫芦丝曲萌发了去云南旅游的念头,而没听过乐曲的人在云南旅游时,葫芦丝和它演奏的乐曲光盘就成为云南游必需的旅游纪念品被带回家。
生活在云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很少有战争发生。这种崇尚和平的特点在他们的音乐中也有所表现,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都是委婉的、平和的,表现的都是当地人们的爱情和生活,都是积极乐观,连哀怨的元素都少,像《小河淌水》、《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情歌,还有《放马山歌》、《猜调》这样节奏明快的表现生活的民间小调,都是开心的、积极向上的。在充满竞争的、累得喘不过气来的城市里,听到这样原生态的,轻松欢快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无比轻松,对生活在那里人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都充满憧憬。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50年代,一些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除了内容上具有新颖别致的情节之外,一些优秀作曲家为电影做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风格的电影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超出了电影本身。如《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雷振邦为电影《芦笙恋歌》做的插曲《婚誓》等,都影响了几代人。
作为葫芦丝的产地,葫芦丝除了演奏当地民歌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葫芦丝礼仪乐曲,如《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象脚舞曲》既有欢快热烈的节奏,又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此外还有一些葫芦丝专用曲,如《竹林深处《侗乡之夜》、《多情的巴乌》,这些乐曲只有葫芦丝才可表现它们的音色之美。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葫芦丝演奏家,像哏德全,会制作葫芦丝,会演奏,还会作曲。他的作品被制成光盘,当做礼物赠送给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女首相撒切尔夫人。
由于葫芦丝轻巧,又简单易学,吹奏的曲子不仅能悦己,还可以娱乐别人。它不仅可以演奏云南民族乐曲,对于一些流行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像《千年等一回》、《两只蝴蝶》、《最炫民族风》等都可以演奏,并且赋予乐曲新的生命,因此深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由于葫芦丝本身的特点,加上它所奏出的曲子都是欢快、轻柔的,所以葫芦丝曲具有宁神、舒缓的效果,欣赏它可以解除疲劳,放松心情,是乐疗的最佳选择。这种能洗涤心灵的音乐不仅适合在家庭播放,也适合在公共场所播放。
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自身的魅力方面,也和全社会的扶持推广有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保护和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志达.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1989,(05).
[2]李晓蓓.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
[3]乔红.高师民族音乐主体意识构建的“文化自觉”谈[J].音乐创作,2007,(01).
[4]刘晓娟.浅论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J].文教资料,2008,(26).
[5]古全林.浅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青年文学家,2009,(20).
作者简介:
[1]杨昭: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器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特色 社会功能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因为它的涉及面广,上至文化高层,下至穷乡僻壤,音乐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广的用途,是因为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提炼出来的。那种充满生活趣味的最原始的音乐经过不断发展才有今天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性
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音乐指的是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它包括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人文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还有现当代创造的通俗音乐。
狭义的民族音乐则指的是传统音乐,但传统音乐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化,再古老的音乐也会被注入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音乐在保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上,不断地被丰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除了汉文化音乐之外,也融合了各名族音乐之长。无论是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都具有这种特色。
(一)民间音乐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华夏大地上分布着许多的小国家,尽管这些小国家在国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每个小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孔子编订的《诗经》就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音乐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指的是民歌部分,根据地域划分,也就是各地的民间音乐;“雅”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指的是宫廷音乐;“颂”则是指祭祀音乐。
《诗经》中“风”所占篇幅最多,总计有“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个地方的歌谣,其包含的地域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直到甘肃。《诗经》中的歌谣是最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内容大多数是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有歌颂爱情的,如《关雎》;有表达单相思的,如《蒹葭》;也有谴责负心汉的,如《氓》;有歌颂兄弟情义的;有讽刺达官贵人不劳而获的;还有表现劳动场面的,和今天的流行乐坛相比丰富得多。
在后来的屈原的诗歌中,也有表现民族音乐的篇章,如《九歌》、《招魂》等。到了南北朝民间音乐更是多样化,在表述方面也和先秦不同,更加口语化了。在乐器方面,由最早的土制乐器渐渐演化为打击乐器之类的编钟再到弹拨类的丝竹管弦,这些变化都和民族融合有关,比如箫原来叫羌笛,琵琶来自于西域,今天的新疆。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汉人眼中的蛮夷之帮渐渐和汉族融为一体,也把他们的民间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了。
(二)宫廷音乐
在古代,宫廷音乐具有较高的地位。几乎每个朝廷都设有自己的音乐机构,一些古代著名的音乐家都出自于宫廷音乐机构,像汉武帝时代的李延年,唐朝著名的乐师李龟年。宫廷音乐不仅是民间音乐的升华,也是传统音乐传承基地。宫廷音乐分为典制音乐和娱乐音乐两种。典制音乐的作用是各种祭祀场合,凯歌和朝会等。所用的曲目相当于《诗经》中的“雅、颂”类。而娱乐性的音乐则用在宴会、歌舞之类,具有放松和消遣的功能。最负盛名的宫廷音乐当属唐朝,因为唐朝国家昌盛,和许多国家有来往,注意民族之间的融合,在音乐上不仅吸取了各民族之长,还大胆采用各国各民族的歌舞乐器。连当时的统治者也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唐太宗就参与了《秦王破阵乐》的改编,还参与了《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连后来的《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这些词牌也来源于唐朝宫廷音乐。
(三)文人音乐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个人修养方面,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所以文人音乐不仅是音乐和人的关系,也是美学和人类学的关系。由于我国音乐和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文人音乐具有深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为我国汉字具有四声的特点,自有诗以来,就自然将韵律用在诗中,使诗不仅表达了感情和意境之美,同时在朗读时也具有音律之美。古代文人表现音乐的方式都是通过弹琴来表达,所以琴棋书画是相通的。魏晋名士中的嵇康,不仅是诗人,还是音乐家,他创作的《广陵散》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失传。唐诗盛行的时代,一些诗歌也是可以直接谱曲传唱的,像《清平乐》。古代文人音乐表现的最高境界在唐末五代到整个宋朝,这一阶段出现的“词”,不仅是文学流派,更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组合。因为每一支词牌就是一部固定的音律,懂音律的见到词牌就会演唱,而当时的文人几乎个个会填词,也就人人懂音律。有的文人还会自度曲,也就是自己作曲,像姜夔就是这样。词随着作者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所以有关东大汉执铜琵琶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妙龄女郎执牙板歌柳永的《雨铃霖》的说法。
(四)宗教音乐
因为中国宗教既有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又有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以中国的宗教音乐也具有民族融合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教派,它本身的音乐还是具有自身特质的,主要表现在宗教音乐本身具有超强的震慑力,即使宗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民族音乐,但它自身的特质还是存在的。宗教音乐还具有较强的辐射性,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音乐,给人的感觉都是平和的,具有洗涤心灵的震撼力。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民族音乐具有的特色与该民族的特色是一致的,奔放的民族具有热烈奔放的音乐特色,就像听着《西班牙斗牛舞》立刻想到奔放的西班牙人和壮烈的斗牛场一样。而听着具有越剧效果的浙江小调,立刻会想到含蓄的江南少女。同样豪迈的草原歌曲会让人想起辽阔的草原和奔驰的骏马,空灵的藏乐让人想到雪山和藏人手里的转经筒。这都是民族音乐的特色。
中国虽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但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还是有相同点的,和西方音乐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一)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在表现方面主要是线条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音乐要表现的立体效果有本质区别。西方音乐是通过和声和多声部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一种哲理,具有丰富的逻辑性。而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着重旋律的变化,而曲调来源于各地的声腔、声调和方言余韵以及诗、词、曲的声韵,在音乐中还通过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用音色的变化、乐段的转换等线形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乐曲的韵味表现上,中国民族音乐采用倚音和滑音来对发音进行装饰,不仅对歌者的发音,也对乐器演奏的发音,这样的效果是增加声音的弯曲状,形成波浪式的反复效果。
民族音乐的音阶和西方的音阶也不同。中国民族音乐是五声阶的,来自于古老的“宫、商、角、徵、羽”,而西方的音阶却是七声阶的。正因为中国民族音乐这个特点,在多数的拖音和长音中不是一种音高,所以要加花、变奏来达到预期效果,使音色更加优美。
(二)和谐
在古代,音乐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所以音乐讲究庄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功能多样化,但庄重内敛的风格没变。所以民族音乐多运用变奏、承转启合、再现来表现和谐性,不像西方音乐那样用音乐来表现矛盾冲突。
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民族音乐在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通过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稳定性,加以文武、阴阳、刚柔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整体的统一,产生一种舒缓平和的效果,给人以宁静的心理感受,达到和谐的效果。
(三)意境
追求意境美是中国艺术特色,写诗要有意境,作画也要有意境,当然音乐也不例外。
所谓意境指的是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方式用在中国画上,可以用留白来表现。在音乐的表现方法上则是通过空白和休止符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就是虚实并存,动静相依的表现形式。意境表现在一般民歌小调中不多见,出现在戏曲舞台上较多。舞台上的意境就是通过演员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能感受到各种场景。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语言的影响,它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一致。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最古老的歌谣与文化的口口相传有关,因为最原始的音乐记录的劳动场面,以语言为主强调事情的经过,然后再配以旋律,这样便于传承。这样一来,就形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那就是在欣赏时注重歌词的表述,对于歌唱者的评判也是以“字正腔圆”为目标。
三、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以云南地区的音乐为例
今天的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以往相比,涉及面大得多。过去的音乐功能大多用在重大场合,如婚礼、葬礼、祭祀。今天的音乐和过去相比不存在需要使用的场合,爱音乐的人随时随地都在使用音乐,年青人戴着耳麦在听,老年人在广场舞使用,一些娱乐场所更是音乐不断。
虽然目前使用音乐的场合多,音乐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有民族的、有世界流行的,小夜曲和摇滚并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些古老的,以农耕社会为依托的古老文化正随着城市化的扩大,乡村的消失使一些民间艺术正越来越走向湮灭的边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也有这种危险。
也因为城市化的缘故,一些人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开始寻找心灵的安静,于是人们在闲暇之余开始去旅游,去那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心灵净土,这样反而让一些民族的东西又有了新的价值。
以前流传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地区傣族、阿昌族的民间乐器葫芦丝就是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被世人所了解。
葫芦丝这种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的迅速走红,并不是乐器本身的魅力,而是由于葫芦丝特殊的音质最适合演奏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由乐曲捧红了乐器。归根结底还是民族音乐的特色。
葫芦丝最初的功能是男女表达爱情,由于它的音色像丝帛般轻柔润滑,越来越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它的传情功能变成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随着影像业的发展,葫芦丝演奏的乐曲被迅速推广。许多爱好音乐的人士听了葫芦丝曲萌发了去云南旅游的念头,而没听过乐曲的人在云南旅游时,葫芦丝和它演奏的乐曲光盘就成为云南游必需的旅游纪念品被带回家。
生活在云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很少有战争发生。这种崇尚和平的特点在他们的音乐中也有所表现,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都是委婉的、平和的,表现的都是当地人们的爱情和生活,都是积极乐观,连哀怨的元素都少,像《小河淌水》、《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情歌,还有《放马山歌》、《猜调》这样节奏明快的表现生活的民间小调,都是开心的、积极向上的。在充满竞争的、累得喘不过气来的城市里,听到这样原生态的,轻松欢快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无比轻松,对生活在那里人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都充满憧憬。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50年代,一些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除了内容上具有新颖别致的情节之外,一些优秀作曲家为电影做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风格的电影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超出了电影本身。如《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雷振邦为电影《芦笙恋歌》做的插曲《婚誓》等,都影响了几代人。
作为葫芦丝的产地,葫芦丝除了演奏当地民歌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葫芦丝礼仪乐曲,如《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象脚舞曲》既有欢快热烈的节奏,又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此外还有一些葫芦丝专用曲,如《竹林深处《侗乡之夜》、《多情的巴乌》,这些乐曲只有葫芦丝才可表现它们的音色之美。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葫芦丝演奏家,像哏德全,会制作葫芦丝,会演奏,还会作曲。他的作品被制成光盘,当做礼物赠送给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女首相撒切尔夫人。
由于葫芦丝轻巧,又简单易学,吹奏的曲子不仅能悦己,还可以娱乐别人。它不仅可以演奏云南民族乐曲,对于一些流行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像《千年等一回》、《两只蝴蝶》、《最炫民族风》等都可以演奏,并且赋予乐曲新的生命,因此深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由于葫芦丝本身的特点,加上它所奏出的曲子都是欢快、轻柔的,所以葫芦丝曲具有宁神、舒缓的效果,欣赏它可以解除疲劳,放松心情,是乐疗的最佳选择。这种能洗涤心灵的音乐不仅适合在家庭播放,也适合在公共场所播放。
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自身的魅力方面,也和全社会的扶持推广有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保护和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志达.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1989,(05).
[2]李晓蓓.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
[3]乔红.高师民族音乐主体意识构建的“文化自觉”谈[J].音乐创作,2007,(01).
[4]刘晓娟.浅论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J].文教资料,2008,(26).
[5]古全林.浅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青年文学家,2009,(20).
作者简介:
[1]杨昭: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器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