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观及心理教育
薛彦俊
摘 要:大学生群体一直倍受瞩目,原因在于他们的独特性和发展性,"自然人"的发育成熟"社会人"的塑造转型是他们独特性质,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特殊关注,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始终是一大热点议题。
关键词:就业观;心理困惑;心理教育
相比较走入校园的"入口"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出口"过程似乎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走向"出口"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面对选择的压力和冲突时难免会表现出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1 2013年大学生面对的就业严峻形势
由于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据教育部统计,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多了近20万[2],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数量激增,使得用人单位的选才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大部分用人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有社会适应能力占到了66%,人际交往能力为57%,表达能力为55%,专业能力为48%,外语能力为47%,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最基本的直接因素就是其能力本身[1]。除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外,影响其就业的还有很多非专业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学习能力,是很多企业所要考察的方面。因此要提高就业能力,需要全方面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表现出的种种就业心理困惑
所谓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阶段,大学生们在心理表现出各种困惑,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现实实际发生碰撞时,难免会表现出各种情感和情绪上的异常冲突。
(1)单纯就业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割舍
对于大面积突如其来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上大学生们大多数表现出盲从和焦虑心理,不知自己适合哪个方向和哪个单位,对自己的未来前景没有预期,面试时就像赶集一样,没有目标,没有准备,全凭碰运气,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跟随着面试的大军,如赶集一般川流于面试现场,等待被动的被选择,多数本着以就业为先的理念,有时不得不舍弃兴趣和爱好,先满足单纯就业的需要。
(2)自主择业的愿望与被动安排工作的现实相碰撞时的茫然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较多,必然在独立性上缺乏历练,面对着全省及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有些家长按捺不住了,实在不忍心让孩子自己去莅临被用人单位选择的坎坷磨难,于是家长们全力出击,为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全方位铺路,导致一些学生只好坐享其成,被动等待,做不了任何主动性的竞争,对比自主择业的学生,他们必然出现了心理落差,降低了对自己的成就感评价。
3 从提升就业能力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就业能力的总体提升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2]。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要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从根本上掌握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使得自我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
(2)大力加强和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的口号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发展建设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必修科目和主要课题来完善,因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多数都流于表面,仅仅生化成一个阶段性的词,缺少最终时刻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进而导致大学生们在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时缺乏目标性和进取心,缺乏实际的阶段性实施步骤和具体指导,出现茫然和落差的空档时间较多,这是高校面临学科改革的必然环节。实际上,人的兴趣,人的能力,人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这个阶段它还依然处于形成时期,不能忽略人的动态变化。毕业生的求职规划还是要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符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定位与规划。
(3)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塑造
有的学生求职不断碰壁,又继续以相同状态去寻找工作,不断希望能把好工作找出来,但实际上,好工作是不可能找出来的,必须通过努力提高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好工作。目前,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已不再只把成绩作为唯一选项,而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综合性人才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灌输全方位人才的理念,提高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
最终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求职的压力,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在金融危机及就业困难的条件下,先实现基本的就业是职业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可以先在中小型企业中得到暂时发展,或者从较为灵活的工作,如临时工作、钟点工之类,在工作过程中再逐步提高自己,积累人力资本,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虹.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2] 方黛春.论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高校调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