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年的“痛”呼唤抱诚守真的心
【摘要】《小证人》是江苏女作家韩青辰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关于童年心灵成长的作品。文章通过三个方面来评述《小证人》:从作品主线基调“痛”来描写主人公在痛苦中的历练与成长;从贯穿全文的“爱”提炼心灵成长的美;从正义和正直的角度解读作家如何升华全篇小说的主旨。
【关键词】《小证人》;抱诚守真;爱;包容;正直
【作者单位】万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小证人》是江苏女作家韩青辰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关于童年心灵成长的作品。这一部作品带着“反田园”的色彩,带着童年心灵跋涉的痛苦与宽容,也是作家童年的传记。认真读过《小证人》的读者就能体会这一段记忆,无疑是痛苦的,但作家选择了直面童年之痛,用童年的“痛”来呼唤抱诚守真的心,同时又将童年的“爱”洒满贯穿了整部小说。这也正是作家创作小说的本意之一,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精神价值——呼唤抱诚守真的心,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爱人,用一颗正直的心去生活。
《小证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小米村。和作家其他作品所描绘的小山村一样,小米村汇集了种种驳杂的乡土气息。这里有大片大片的庄稼,有芦苇丛生的河流,但这里却因为贫穷、灾祸、病患而让人深感沉重。主人公冬青的奶奶抱怨儿媳没给她生孙子,冬青爸爸因为贫穷而进城打工多年未回家,视子如命的蓝补丁和王铁匠却不得不承受丧子的痛苦,秋林的妈妈不堪守活寡而当起了疯大仙……这里的人们不像美好的田园小说里一样,完全的淳朴,但他们依然心存善良。《小证人》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发生的,这一片土地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热闹却又平和,小说讲述的故事正是在这样有质感有温度的土地上才有了生长的土壤。
一、在“痛”中历练与成长
小说写的是作家童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痛”的,但主人公却在“痛”中得到历练与成长。名叫冬青的小女孩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核心的故事情节是一个重大的命案:刚刚大学毕业就来小米村小学支教的文老师,在自由活动课上批评一直捣乱的学生王筛子,王筛子的癫痫病突然发作,倒地的时候脑部受到严重的撞击,最后不治身亡。冬青虽然不是唯一的目击者,但却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作证的人。在第一次接受公安机关调查时,冬青将自己目击的一切如实陈述,提到了非常关键的证词:文老师在教育王筛子时,虽然伸出了手,但并没有碰到王筛子。公安机关的调查人员却认为,文老师伸手的举动可能引起王筛子误以为文老师要打他,从而造成王筛子故意躲闪而倒地受到重创。这样调查结果可能会构成文老师过失犯罪,这样一来,因为冬青的证词,文老师的案子似乎迟迟未能定决。这让喜欢文老师的冬青感到非常焦虑,而且因为她的证词,同学们对她产生了误解、辱骂,受到了大家的孤立和惩罚,甚至连往日的好朋友也疏远了她。冬青陷入困境,为了救出文老师,她接受了校长的建议,在第二次接受公安机关调查时,不惜推翻之前的证词。这一行为非但没有如愿救出文老师,更是让只有十岁的冬青备受谎言的折磨。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冬青备受煎熬的心,深刻充分地呈现了一颗受苦受难的小心灵。值得庆幸的是,这颗心灵虽然饱受痛苦,却自始至终抱诚守真,保持着正直与善良。从中国儿童小说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冬青是一个极富灵魂深度和热度的孩子形象。
二、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整篇小说中,虽然主线故事看起来是痛苦的、煎熬的,但实际上作家从头到尾都在用爱来写小说,用爱来感染读者。大学毕业的文老师热情满怀地来到小米村支教,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他满满的爱,更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体会爱,甚至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经过文老师的启发,他们发现桃红的脸像红苹果;冬青羞怯的样子叫腼腆;月巧的酒窝就是画龙点睛;白光那双聪慧的大眼睛像两只黑螺蛳;长水是梁山好汉;王筛子永远长不大;秋林长臂长腿长脖子天生就是运动员的料——哈哈,过去大家都笑他是吊死鬼呢。”文老师的到来,教会了孩子们发现同伴的美,发现生活的美,“四年级每个人原来都像一棵树的枝与叶、叶与花、花与瓣一样精美、不可或缺”。这其实正是文老师在用爱来教育孩子,感知自然,感知自我。主人公冬青更是因为文老师的到来,心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越来越好的样子”,这是文老师来小米村之后,冬青发觉的。文老师给孩子们无私的爱,让四年级的孩子们都幸福着,这些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们:“冬青每天把自己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拉得平平整整,书包斜跨在身上,保证不弄出一丝褶皱。”“以前她们多野啊,勾着膀子跑着跳着上学放学……现在她们好像约好了似的,一起懂得了害羞、温雅,说笑打闹都有所保留。”冬青变得开朗大胆热爱学习,最重要的是开始喜欢自己了;桃红不再那么争强好胜而是学会了谦虚;就连王筛子这个从小因为有癫痫病别人都不敢招惹的顽皮学生,都开始计划认真学习,想要变得更优秀。在文老师支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好像才刚刚开始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一个人独特个性的形成,正是从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爱里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作家用了较多篇幅描写文老师给小米村孩子们带来的幸福感,而这些幸福感或者说文老师的爱给小米村孩子们生出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包容,尤其对于冬青而言,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老师带来的幸福感里,冬青觉得一切都变得更美好了,世界仿佛就是新的,“好像至此,她的生活才翻开了新的一页,以前的一切都不过是漫长、灰暗的序曲。一切都新得不能再新,好得不能再好。”冬青的生活也许没有因此而改变,但冬青心灵的成长却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文老师带给她的幸福感足以让她与一切和解”,小伙伴们喜欢取笑冬青奶奶驼背,但冬青懒得与他们生气,她有更美好的事情要去体验,而不是把心思花费在与小伙伴们争执和无谓的反抗,“她在心里原谅了他们,和解了”。而这时的冬青,体会到了一股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力量,这一股强大的力量其实正在促使冬青茁壮成长。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文老师因为王筛子的事件被拘留调查,冬青作为关键的证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伙伴们的误解与疏离等情况,对于冬青而言,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如果没有文老师给冬青带来的这些改变,也许在文老师接受调查期间,冬青会难以承受压力,也许会变得更自卑。庆幸的是,文老师的爱使冬青已经开始苏醒,开始变得懂事、自尊、要强。是爱让冬青经受了心灵的折磨与历练,但冬青依靠的不仅仅是来自文老师带来的爱,这些爱还来自她进城打工两年未见的爸爸,以及她那勤劳善良的妈妈,甚至还有来自那个一直想要个孙子而好像不太喜欢孙女的奶奶。其实这些爱一直默默地存在着,只是冬青没有好好体验过,但文老师教会了她去感受去体会这些温暖安静无声的爱。借冬青这一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爱”,“有了爱便有了一切”,这是作家写作的目的。
三、正义与正直的力量
作家用童年的“痛”作为主线,用“爱”贯穿了全文,最终用正义与正直升华了主题。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直的人,与其童年所受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社会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权威的模仿榜样,将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米村虽然贫穷,但他们不至于丢失了最基本的正直与正义。当王筛子的父母以及姐姐们因为王筛子的死而悲痛,被悲痛和怨恨蒙蔽了双眼,一味认定王筛子的死是文老师直接引起,强硬甚至无赖地向学校和文老师要求索赔时, 王筛子的二姐却清醒地站了出来,拿出了文老师为王筛子批改的作业,讲述了文老师如何用心教育王筛子,向公安机关调查人员证明文老师对待王筛子的真诚与实意。冬青是个全身洋溢着“真”的孩子,目睹了命案过程的人除了冬青还有白光,但冬青勇敢地站了出来,为文老师作证。虽然在第二次接受调查时,冬青一心为了救出文老师而撒了谎,但这个谎言让她备受心灵的折磨,这远比伙伴同学的疏远误解来得痛苦,这正是“真”的品性在冬青的心灵里作祟。冬青正义、正直的品性形成是有原因的:冬青有一个正直的爸爸,即便冬青只是偷了一小把韭菜但却没有疏忽对冬青的引导与教育;冬青有一个一直用爱与正义保护孩子的妈妈,当冬青遭受欺负时,妈妈告诉她,“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就算错了也不可怕,是人都会犯错误。有错就改,敢认错的人,谁都笑话不了”;冬青还有一个虽然穷苦,但却保持善良的奶奶,当整个小米村要毒打一个进村行窃的小偷时,奶奶却把这个小偷带回了家,递上热汤热饭。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小事,正一点一点渗透着冬青的成长,把冬青也培养成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冬青在最后一次接受公安机关的调查时,这种正义感充满了她整个胸怀,使她深刻地体会到正义与纯洁的力量,使她全身散发着无畏的光芒。当她勇敢地给文老师作证后,冬青“心里全是希望与热忱,至于同学们的误解、欺侮、辱骂,她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正义和纯真的力量。
小说的核心情节讲述的是“痛”,但贯穿全篇小说的却是“爱”“包容”与“正直”。作家用她童年的痛告诉我们:爱是需要学习的,需要磨炼的,是需要我们细细体味的,同时爱能教会我们包容、正直、正义。“真”是一种美好的品德,需要我们用爱去守护,用爱去循循诱导。《小证人》这部长篇小说,从孩子成长的普遍层面以及生命良知的根本部位,呼唤抱诚守真,呼唤爱的真谛,其艺术效应、认识价值以及教育意义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