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调查与分析

    钟文慧 包海岩 姚学良 徐晓丽 郑艳坤 丁子元 杨超敬

    多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作为天津地区渔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养殖规模占比、渔业经济效益产出、渔民增收途径等方面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天津市南美白对虾主套养面积达2万多hm2,超过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一半,是除大宗淡水鱼以外的养殖优势品种。但由于近些年受到种质退化、养殖病害频发、产出率降低的影响,我市乃至全国对虾产业都遇到了极大的问题和挑战。

    1 南美白对虾养殖总体情况

    目前,天津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涉及除蓟县以外的9个行政区域。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万 hm2,年产量超过5万t,产值达十几亿元。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单品种精养和鱼虾混养,其中60%以上为鱼虾混养。

    养虾区域及规模产量占比情况比较,年养殖产量超千吨的既包括津南、西青、宁河等传统产业大县,也包括以开展鱼虾混养模式为主的宝坻、武清等区县。2012-2014年,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分别为25 580 hm2、22 633 hm2和21 280 hm2;养殖产量分别为6.72万t、5.81万t、5.01万t,规模及产量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排除规模减少因素外,平均单产下降了275.1 kg/hm2。

    从养殖技术层面分析,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经过渔业管理和科技推广部门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从品种引进到技术示范推广,从技术集成到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养殖技术成熟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在技术及产业规划层面也保持着比较好的发展优势,成为我市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农渔民养殖收益的关键。一些较为先进的养殖技术,如鱼虾混养、鱼虾菜生态养殖、底层微孔增氧、生物制剂水质调控、中草药病害防控等,经过试验、示范与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然而,近两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形势日益严峻,由病害等原因导致养殖不成功、减产绝收的区域和案例越来越多。病害发生规模、发病率均呈现扩大和上升趋势。再加上环境条件、对虾种质、人为管理等其他叠加因素,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养殖用水问题

    天津是缺水城市,因此有限的水资源会优先保证城乡居民使用以及农田水利灌溉。调查显示,天津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水源水主要为流经我市的河流水系,如永定新河、潮白河、黄沙河、龙凤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河等;部分地区采用河水+井水或盐汪子水+井水;也有使用排污水的。养殖前期池塘蓄水后,整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池塘不具备换水或补水的条件。总体上渔业养殖水源水供给都比较紧张,再加之部分水源的理化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超标现象,均不利于养殖生产。

    另外,从养殖用水管理方面,养殖池塘进水通常就近取水,有条件的利用周围沟渠进行沉淀过滤,多数没有条件的就直接引水入池,在养殖池中进行简单沉淀自净。养殖中如遇到病害、水质不良等问题,主要采取人为干预措施,增加渔药、水质改良剂、菌制剂等投入品的使用,有的则采取直接与外部水系进行交换的方式,养殖用水安全难以保障,调控难度也明显增大。

    2.2 病害情况

    从官方监测的数据看,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病率、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涉及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红腿病、弧菌病、肠炎病、固着类纤毛虫等。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除了官方检测通报的疫病外,近两年在我市部分区县南美白对虾新发病害接连检出,主要包括虾肝肠孢虫、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呈现多地区蔓延、急性发病、难控制、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全市对虾养殖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3 南美白对虾的苗种来源复杂,质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生产投放的南美白对虾苗种渠道来源多样,主要分为:本市养殖场(苗种场)引进南方亲虾进行本地繁育的虾苗、引进南美白对虾良种场繁育的仔虾进行本地培育(淡化)的苗种、直接购买外地苗种场的苗种。这其中既包括国家审定的南美白对虾良种:如SPF虾苗、科海1号、中兴1号、桂海1号,也包括非良种的土苗。总体上,南美白对虾苗种来源多而杂,部分农渔民选购苗种对生产企业的资质并不十分重视,往往多考虑价格因素。另外,有些良种在引进、试验养殖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地区化差异或年份差异,使得南美白对虾良种在全市不同养殖区域的关注及认可程度表现不一。优质苗种的来源和覆盖均得不到保证。

    尤其2014-2015年,虾苗问题更为突出。调查显示,很多地区出现了养殖前期南美白对虾生长良好但中后期生长缓慢的现象,收获时虽然虾还存活但规格明显小于往年。另外,不少地方同一池塘同批苗种出现了对虾生长大小差异显著分化的现象,有专家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南美白对虾苗种退化、对养殖环境适应性降低造成。

    2.4 投入品来源与使用不够规范

    渔用饲料方面,通过调查以及近些年对本市养殖场(户)所用饲料产品抽样检测情况显示,渔用饲料整体质量可以保障。由于饲料品质与对虾生长息息相关,而且从生长效果就能相对直观地进行判别,虽然涉及不同厂家、品牌,但总体上生产者对正规饲料企业的品牌产品认可度较高。

    渔药方面,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选择渔药、不规范使用的问题。由于市场上渔药生产厂家多、种类繁杂,养殖者在购买使用上选择面大但随意性也大,购买渠道主要是渔场、池塘周边的兽药经销店。大多数情况没有固定的购买品牌,有部分会倾向选择正规大厂家生产的渔药。随着近年来鱼虾病害呈现多发、防治难的特点,渔药的实际治疗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2.5 池塘承包机制问题

    从与广大养殖户接触了解以及区县有关部门反映的信息来看,目前本市区县乡镇、村所属的养殖池塘多采取短期承包制方式,有的地方承包期为2~3年,有的甚至是一年一承包,且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这种承包机制下,养殖农户普遍不愿意对短期承包的池塘进行投入改造,养殖生产所需的一些设备有时也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池塘本底条件长期处于负债的不良情况,使得养殖环境脆弱、生产存在着极大的潜在风险。

    3 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3.1 解决养殖水源问题

    从政府管理层面,有关部门需加强对水系、河道的监管,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保护现有的水资源环境,并进行统筹供给、实现合理利用。从养殖生产角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从业人员进行池塘改造,给予适当的补贴。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场)建蓄水净化池,合理配置构建生态群落,提高养殖用水的自净化能力,实现循环使用。推动并利用好渔业设施改造提升,发展节水渔业、循环水养殖,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带来的困境。

    3.2 针对苗种质量问题

    规划南美白对虾良种体系建设,和有关单位(企业)联合进行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家系选育,促进南美白对虾种业健康发展。做好本市现有苗种生产企业的筛选、评估及预推荐。利用有关部门业务管理及信息渠道,从我市南美白对虾苗种场中遴选几家生产规模较大、质量可靠、近几年供应稳定的企业,作为区域性虾苗供应储备单位,推荐给养殖户。同时,有计划地培植市级南美白对虾良种苗种繁育场,由政府部门向有意愿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的扶持,并由科研推广部门给予技术服务支持,批量培育适应当地水质条件的良种虾苗,逐步提高本地优质虾苗的投放量。

    3.3 开展重点项目攻关,解决实际生产突出问题

    未来几年,有计划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南美白对虾重大疾病诊疗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南美白对虾良种家系选育、温棚设施化养虾技术示范推广、南美白对虾病害风险预警、评估与综合防治,病原本地环境下的耐药性分析等方面,力求完成多项技术成果的产出、应用与熟化,力求突破对虾产业发展瓶颈。

    3.4 加强日常苗种检疫和重大疫病及病害的检测力度

    继续强化南美白对虾虾苗检疫的源头防控。除疫病检测外,还要重点关注近两年南美白对虾的新发病害,将虾肝肠孢虫、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也纳入检测监控范围。市、区县两级技术推广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部门要联合开展苗种质量检疫、检测,提高针对外来病原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产地及流通领域苗种实行严格检疫,尤其要加强对疫区苗种的检疫,减少外来病原的入侵,从源头上为养殖生产提供保障。

    3.5 探索延长池塘承包期的运行机制或途径

    尝试利用土地流转等形式,使养殖户在养殖规模和养殖周期上有保障,让养殖户有意愿对池塘进行投入改造、设备配置,不断地改善养殖条件、提升管理水平,为养殖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6 运用好国家和社会推广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国家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并利用好社会化推广服务力量,共同为对虾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针对目前渔药使用不规范的普遍情况,探寻与渔药经销服务站点的联系互通机制,尝试借助这个平台把技术服务范围和内容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提高渔病、渔情信息反馈的时效性,促进规范用药指导的常态化。另外,开展针对虾病本地养殖条件下的药敏实验,这是科学用药、规范用药的基础,在这方面需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收稿日期:2015-12-10)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