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浅析

    【摘要】“互联网+”使图书馆信息服务有了较强的兼容性、使信息用户具有了集聚性和吸引性,但是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服务理念落后、馆藏结构体系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图书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滞后、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调整馆藏结构、更新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观点,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 ;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王小华,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

    一、“互联网+”时代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1]。“互联网+”中的“+”是指把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中去,促进传统行业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传统行业产业化、信息化、开放化,使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协同发展。其中,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聚地,连接着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互联网+图书馆”也不例外。

    “互联网+”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时代性的变化。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了兼容性;它对信息用户具有集聚性和吸引性。

    1.“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兼容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能够渗透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如互联网+现代参考咨询、互联网+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互联网+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用户类型识别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类型。“互联网+”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稳定协调发展,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的现代式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用户具有集聚性

    图书馆信息用户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以及各自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因生活、工作、学习等需要而产生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将千差万别的信息用户随时随地通过图书馆统一的网络平台集聚起来,形成一个规模性较强的信息需求与交流群以及信息共享体,群体之间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信息交流、共享和深度融合,进而产生群体性信息使用规模集聚效应。

    3.“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用户具有吸引性

    截至2015年2月,我国移动用户总数达12.9亿户,4G用户突破10%[2]。截至2015年6月,我国拥有网民6.68亿,其中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使用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3.7%,使用手机上网的为88.9% [3],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通过智能感应器、芯片、身份识别码等依附在各种客观载体内,只要智能手机近距离接触到这些载体,获取载体馆藏信息的链接就会显示在用户的手机上,用户点击链接,馆藏信息随手可得。这种及时、便利、准确的信息获取途径极大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息用户。

    二、“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在保证“藏”的基础上,定时定点为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其主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单一:这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单一,仅停留在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现有信息服务的层面上,不能集学习、科研、社交和娱乐于一体,不能提供多元化的立体式信息服务;同时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仅能单向获取不能互动交流。②被动:馆员的服务定时定点,只是坐等用户来馆进行信息查询和使用,不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服务。③肤浅:服务的内容仅以馆内现有文献信息的零散式分布内容为对象,不能满足用户个性、特色、深层次的信息需求。④条块分割:传统的图书馆,比如高校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之间、高校与公共图书馆之间有的虽然实现了馆际互借、信息共享、合作参考咨询等,但整体上看还是各自独立,自成一家,没有行业整体服务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指导,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

    2.馆藏结构体系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

    目前,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馆藏结构是以信息的载体形态来分布的。例如,纸质图书馆藏结构类型按地点不同可分为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随书光盘借阅室等,这样把同一学科同一专业不同载体形态的信息分散在了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如果用户需要与该专业相关的全面信息,他要走遍图书馆的各个类型借阅室。此类馆藏结构模式虽然便于管理,但是极大地浪费了用户寻找信息源的时间。

    再如,电子信息资源的馆藏分类一般按数据库来源分为购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按所用语言不同可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相互之间没有生成适合用户进入的链接,相关专业数据也没有和馆内类似纸质文献的馆藏信息相连接。这样一来,数据库之间、数据库与纸质文献之间是彼此互不相连的孤立点,未形成图书馆整体的信息资源网络链。

    3.滞后的图书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在传统的图书馆内,馆员是在每个工作日按时到图书馆定点进行业务工作和参加例会的。馆员开展的服务工作严格按照《图书馆文献管理暂行条例》《借阅须知》《读者公约》之类的规章制度进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馆员工作的灵活性,也没有顾及用户个性化需求,而是从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角度出发的,要求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必须遵守规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过于规范化和制度化,具有较强的强制性,无论是对馆员的管理还是对信息用户的服务都是比较死板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从整体上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社会价值。

    4.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它要求某行业、某系统或某领域建立一套整个行业自上而下、随时随地贴近用户的开放式技术支持平台。时下有的图书馆虽已使用互联网,也具备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云共享服务,但是现有的基础性网络设施无法满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的整体化、开放化要求,无法进行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有机化产业融合。行业所需的智能设备商、软件服务商、平台型企业等中介正处于崛起阶段,目前还未形成业界全行业规模的统一平台,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对信息平台统一化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对策

    1.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以“用户”对信息文献资料的“用”为中心,以本地服务和远程服务为方式,以“互联网+”的服务思想为指导,以“平等、开放、生态”为服务理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现有的馆藏信息和虚拟信息转变成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实现其效用和价值。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定位为:①服务方式多样化。图书馆除了继承原先传统的用户来馆面对面服务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办理信息咨询服务,利用虚拟网页进行信息查询、预约、续借等服务,通过QQ或微信公众号进行个性化服务等。②服务形式主动化。普适计算依托微小计算设备,能实现移动、透明、智能和泛在的计算服务[4],达到用户利用小设备,实现大阅读的梦想[5],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主动服务系统的运行奠定了基础。另外,利用“互联网+”构建国内国际图书馆云服务体系,满足用户云服务需求,使图书馆摆脱传统服务的束缚。③服务内容深入化。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资源颇受欢迎,读者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阅读内容趋于精准化[5],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调整信息管理的重点,加强信息组织的力度,快速准确地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情报。④服务环境行业化。时下移动互联不断常态化、智能化,且趋于主流,基于移动互联的规模性数据处理中心不断涌现。2013年年底,全国共建数据中心255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23个,大型数据中心42个。移动互联促使着“互联网+”深入发展,这些数据中心会不断地发展融合,不断地适应用户的互联需要。与此同时,图书馆新一代基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字化自动化服务系统也会加入规模性数据处理中心。目前国际上采用Ex Libris 的图书馆管理系统Alma用户已经超出410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著名图书馆已采用了此类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我国比较著名的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相继更换了自己的自动化服务系统。截至2015年4月汇文自动化服务系统已经在“211”高校中占到45.76%[6]。不仅如此,自动化系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会不断地趋于用户主导型,动态推动型服务[6],力争与国际接轨。鉴于此,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服务系统还会不断趋于统一化、行业化,适应时代要求。

    2.调整馆藏结构

    对于纸质文献信息资源我们可以这样做:取消按文献载体类型分类的方法,改为依专业学科来分类设置文献信息借阅室。即以学校专业设置或学科分类为基础,将与某专业或学科相关的所有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光盘、音像等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专业或学科立体式文献管藏用一体化借阅管理模式。

    对于电子信息资源的改革如下:从相关专业、学科或者课题出发设置数据库之间的相互链接,如已购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之间、已购数据库与已购数据库之间、自建数据库与之间自建数据库之间,中外文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同时在网页上增添数据库与馆藏纸质文献之间的链接(如主题、馆藏地点、作者等),加强电子信息资源之间、电子信息资源与纸质文献之间的联系。

    3.更新图书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图书馆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科研管理单位,馆员的岗位可以分为管理岗、服务岗、技术岗和科研岗。管理岗主要是从事图书馆规划、人事或杂务工作的岗位;服务岗主要是直接面向用户进行服务的岗位;技术岗主要指那些从事编目或网络计算机程序维护的岗位;科研岗是指专门进行图书馆及其相关专业学科研究的岗位。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也就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异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就拿员工签到考勤来说,员工签到考勤可以实行现场签到和远程签到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岗、服务岗、技术岗因其管理、服务和技术需要一般都要进行现场签到,必要时可以实行远程签到;在科研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由于科研需要考察、调查、研究、查证等,对其可以实行以远程签到为主、现场签到为辅的签到方式。这不仅极大地带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给工作人员更好地深入用户基层搞好服务,进行科学研究创作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在文献借阅服务工作方面,《图书馆文献管理暂行条例》《借阅须知》《读者公约》等规定的内容不能限制得过于死板,应给读者、用户和工作人员留有余地,因此可以在相关规定或文件中附加一条:根据读者或用户需要,工作人员可以适当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直到满足读者或用户的需求为止。

    4.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需要以畅通的宽带网络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①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城镇有线宽带网络和WIFI到户、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面建设以及行政村宽带接入普及工作,打通有线和无线宽带两条信息通道,加快4G网络全面覆盖,做到无遗漏、无死角,实现全国信息网络一盘棋[7]。②加快开通国际互联网转接点建设的步伐,实现网络本地高速交换,满足信息低成本、无障碍交换需要。

    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需要安全、可靠、稳定的IT企业或云计算商的技术支持。这样的技术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将全行业所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集成管理相互连接;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通过芯片或代码识别技术相互连接,满足用户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有机结合的需要,同时实现跨行业、跨专业开放生态式链接。②在对大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挖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平台系统友好服务项目,满足用户动态、个性、深度的信息需求。③信息平台具有图书馆管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与交流。

    [1]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w-FOZk8QHibUxGPLAWSzqH5eh7yAcX2OVHcIYUyVIdlG5u38H7lXD3heetXyxZ-SoLJ4b7tgQAcaVZzreoFla, 2015-10-30.

    [2] 工信部:我国移动用户总数12.9亿户 4G用户突破10%.[EB/OL]. http://tech.hexun.com/2015-03-18/174163503.html, 2015-3-18.

    [3] 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人.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3/c_1116022351.htm,2015-7-23.

    [4] 百度文库. 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 [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777beaea81c 758f5f61f67aa.html?from=search,2010-10-26.

    [5] 张兵.“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4).

    [6] 李伟超,杨诗哲,梁梦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利用情况调研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5(6).

    [7] “互联网+”时代网络基础设施成海南创新的“青春能”. [EB/OL]. http://news.hainan.net/hainan/yaowen/yaowenliebiao/2015/05/14/2372747.shtml, 2015-05-14.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